首頁 > 新聞頻道 > 軍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解放軍對處突官兵進行心理干預 避免留心理陰影

 

CCTV.com  2009年06月02日 09:3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解放軍報  

  編輯同志:

  近年來,我們的官兵承擔了一些急難險重的“處突”任務,需要處理複雜情況,面對傷殘甚至死亡的威脅,承受著較大心理壓力。及時、有效地為官兵提供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預、心理素質訓練等服務,顯得尤為重要。

  汶川大地震一週年之際,成都軍區成立醫療康復服務隊,為參加抗震救災和執行其他處突任務的官兵提供心理康復服務。我院政治工作教研室心理學教員李繁全程參與服務,歸隊後所寫的總結文章在學院引起廣泛反響,使大家認識到心理疏導工作的重要性。我們將該文推薦給你們,希望廣大讀者更多關注戰士處突中的心理護航問題。

  昆明陸軍學院政治部 浦燕 馮春

  2009年5月26日

  附:教員李繁的總結文章

  4月29日至5月13日,我隨軍區醫療康復服務隊,為參加處突的官兵進行以心理康復為主的調查、治療和服務。半個月的時間裏,我深切感到:心理疏導作為政治工作的有益補充,在官兵處突前後都很需要,帶兵骨幹對此應該高度重視,並努力掌握一些“專業”疏導方法。

  抓準“節點”

  我們來到某部的時間正值汶川大地震一週年之際。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這是一個特別容易引發該部曾參加抗震救災的官兵消極情緒的敏感時期。我們服務隊與該部一線帶兵人攜手合作,通過問卷調查、團體輔導和個別諮詢等方式,把握了官兵心理狀況,抓準“節點”,激勵了官兵鬥志,讓他們接受了又一次精神洗禮。很多官兵認識到,參與抗震救災是自己軍旅生涯的一個亮點。“有了這一次經歷,我覺得當兵很值!”一名戰士興奮地説。

  在抗震救災過程中未能挽救更多生命,這種自責成為部分戰士的心理障礙。針對這一情況,我們服務隊對他們進行了一對一的心理服務與干預,幫助他們認識到那是不可抗拒的客觀因素,平復了他們的愧疚心理。

  某裝甲團一名三級士官,家鄉就在災區,母親在地震中去世。臨近週年,他精神抑鬱,曾在半夜驚醒。他的心結是,得知母親被埋在廢墟下,而他自己正在距離母親40多公里處救災……臨近母親的週年祭日,他情緒極其低落。通過我們的心理輔導,終於讓他走出了心理陰影。“有時候,幾十個人都抬不起災區的一根房樑。沒有集體的力量,我一個人就是回去了,也於事無補。當時即使我能請假,災區40多公里的路也不知要走幾天。”他接受幾次心理疏導後,逐漸走出了悲痛。他説:我是人民子弟兵,救出別人的母親,也算是對媽媽在天之靈的告慰吧。

  及時“脫敏”

  這次醫療服務主要針對抗震救災官兵,進行集中授課、心理普查、團體心理輔導、個別心理諮詢、培訓心理骨幹,併為心理異常的官兵建立心理健康檔案。

  汶川大地震雖然已經過去一年時間了,參加北川縣抗震救災的某團官兵對當時的情景仍歷歷在目。一些戰士回憶説,看到震後慘烈場面的第一眼,即受到強烈刺激,感到巨大的心理壓力,曾出現嘔吐、暈血、心跳加速等症狀。在專家看來,這是“應激心理障礙”的反應。時隔一年,不少戰士説,當時心理專家及時為他們進行了“脫敏”治療,很有效果。讓一名戰士記憶猶新的是,自己在專家指導下交替進行握拳、松拳運動和肌肉放鬆訓練,緊繃的神經放鬆了一些。一名三級士官回憶説,進入災區頭兩天,他們班沒有一個人吃得下飯,隨隊的心理治療衛生員採用“表象訓練法”,對他們進行治療,誘導他們想像藍色的大海、綠色的草原,經過多次訓練,大家才抓起了碗筷。

  “第一時間‘脫敏’治療很重要。”某部一名指導員深有感觸地説,現在執行一些處突任務需要連續作戰,剛啃下一塊硬骨頭,又要投入下一場惡戰。如果因為心理障礙吃不下飯、做噩夢,甚至在處突現場一直精神高度緊張,難免影響戰鬥力。

  在這次回訪中,我們從救災官兵的反饋中認識到,為官兵的心理問題“脫敏”,既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能及時跟進,更需要專業心理疏導人員。這對今後執行處突任務的部隊應該有所啟發。

  追求“專業”

  服務隊投入工作以後,不斷有官兵打電話進行諮詢,服務隊成員的手機成了官兵的心理諮詢“熱線”。

  因為外出執行緊急任務,一名三級士官較長時間未能探親休假,他的愛人每次打電話來都會抱怨,他越聽越不耐煩:“我每天這麼累,她怎麼就不理解我呢?”我們服務隊進行了分析,認為這名士官存有焦慮等心理問題。服務隊首先讓這名士官“盡情宣泄”,並分別站在他和愛人的角度析事明理。做通了這名士官的工作後,我們説服他多給妻子傾訴、宣泄的機會。很快,他告訴我們,“老婆氣順了”,並稱讚我們的手機“熱線”很私密,提供諮詢也很“專業”。

  提供專業的心理諮詢,是我們服務隊的追求。在即將告別那些執行處突任務的官兵時,我們服務隊成員也深感,應該建立一支心理骨幹隊伍。帶兵骨幹特別是班長深得戰士信任,能夠掌握戰士的心理變化信息,這是部隊有效開展心理疏導工作的優勢。但是有的帶兵骨幹不懂心理學常識,常常將心理問題和思想問題混為一談。我們呼籲,應該把更多的基層帶兵人培養成心理疏導員,掌握一些符合新時期戰士心理需求的專業疏導方法,為官兵的健康成長以及完成處突任務做好“心理護航”。

  相關鏈結:

責編:溫漢卿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