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某新型導彈驅逐艦巍峨的身影,第一次出現在祖國海疆。
今天,當年駕馭該型首艦的東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官兵,在浩瀚大洋犁開了一道更加壯闊的航跡。
——他們從一艘艦起步,滾動培養了一大批全訓合格艦長、全訓合格部門長和合格艦員,發展成為一支信息化驅護艦編隊。
——他們創下了1年完成單艦全訓,2年完成編隊全訓,3年跨入聯合機動編隊序列的奇跡,探索出10多種新戰法,34次圓滿完成重大軍事任務……
巨艦承載大國魂。他們從“零”起步駕馭新裝備形成戰鬥力的航跡,是新一代中國海軍官兵不負祖國重托、鍛造新型海上力量的生動寫照。
背負著祖國的期望
1998年2月16日傍晚,“南湖”號客輪緩緩航行在東海海面。
也許是歷史的巧合。在這艘以中共“一大”會址命名的客輪上,某新型驅逐艦首艦第一次臨時黨委會召開了。客艙裏,從海軍數十個單位抽調來的200余名官兵無人入眠。他們,就是新型戰艦的首批艦員。
在異國他鄉,艦員們每天完成近10個小時的培訓後回到宿舍不休息,大家默誦教員講課的要點,整理學習筆記,直至將複雜的圖紙默記下來;上艦實習,他們對照結構圖探摸管路,一根百餘米的管道往往要摸上半天;下班後,電源關閉,艙室裏漆黑一片,艦員們掏出手電筒繼續作業……
培訓結束考核,這些艦員全部合格,90%以上取得優秀成績!
2000年1月3日,新型戰艦由首批艦員駕馭駛向祖國。
航程漫漫。期間,艦艇遭遇12級大風,鋼板被拉扯得“咯吱”直響,艦員們用繩子把自己綁在戰位上,連續操縱6個多小時。
42天!艦員們按時駕艦向祖國報到。
然而,“會開船”和“會打仗”是兩回事。上級給支隊下達了命令:一年時間完成全訓。
外軍同類艦艇形成戰鬥力一般需要兩三年!首任艦長黃新建一時心急如焚。現成的訓練規範用不上,訓什麼、怎麼訓,一切都要從頭開始。
經過1個多月的摸索、上百次的修改完善,《某型艦備戰備航部署》等數十種部署終於誕生。隨後,他們開創性地制定了《某型艦訓練大綱和考核標準》,一批新訓法應運而生。
展露鋒芒的時機到了。2001年盛夏的一天,該支隊列裝不到一年的新型戰艦全武器系統試驗,創造了人民海軍歷史上艦載防空導彈、艦載大小口徑火炮多個“第一”。
“用我們自己的脊梁作桅桿”
一次,海上對空防禦演習,艦載雷達突發故障。技術專家排查認為“雷達信號放大模塊”中存在故障點,但由於缺少備件,故障無法排除。
時間不等人!支隊黨委決定:組織技術攻關力量自修。司令部雷達業務長戴伯林翻閱了600多萬字的技術資料和圖紙,大膽判定:故障原因是圖紙上的兩處線路標錯,使實裝線路錯接!
“怎麼可能?”專家難以置信。戴柏林攀上桅桿,改接線路,通電檢查,故障現象馬上消失。
金秋的一天,新型導彈驅逐艦駛向大海進行試驗。剛剛排除故障的艦載雷達剛開機,就捕捉到目標。“發射!”導彈如利箭離弦,直撲萬里海空,目標灰飛煙滅!
這次重大故障的排除,標誌著我海軍在該型艦載雷達關鍵技術上取得了新的突破。
“要當新型戰艦的主人,歸根到底要靠我們自己!”這件事讓支隊黨委清醒地認識到:一定要想方設法打造過硬的技術保障群體。為此,他們與國內80多個科研所建立了協作關係,選派數百名技術骨幹見習深造。
主炮技師蒲憲高是一名入伍時僅有初中文化的士官。經過一番勤學苦練,他排除了某艦主炮疑難故障,創造了海軍口徑火炮射擊訓練史上主炮直接命中超低空、高速拖靶等兩個“第一”的新紀錄。
“用我們自己的脊梁作桅桿!”一句誓言催生一大批學者型艦員群體。記者採訪筆記上,寫滿了支隊官兵創造的輝煌成果——
組建以來,支隊官兵先後探索出200多項新技術,先後發現解決了1100多項裝備問題和缺陷;官兵總結整理出800多萬字的裝備使用保養規則,編寫了22種專業教材;組織自修項目1萬餘項,自主排除重大故障42起,節約經費上千萬元,裝備完好率始終保持在95%以上。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