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法治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北京小産權房變“農業生態別墅” 政府下封殺令

 

CCTV.com  2009年06月22日 07:4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經濟週刊  

  34個違法項目,涉及萬餘大棚,“農業生態別墅”——

  北京變種的“小産權房” :拆 !

  《中國經濟週刊》記者 汪孝宗 實習生 賀嬌/北京報道

  在一片“封殺”聲中,小産權房在北京部分區縣以設施農業為名,已悄然變種為“農業生態園”、“農業生態別墅”、“大棚別墅”及“耕地房”等形式,以“以租代售”的方式,換裝入市。

  “農業開發”演變成了房地産開發,房地産和農耕地實現了一次巧妙組合。

  出現“新變種”

  生態大棚有1萬多個

  6月15日,北京部分區縣對轄區內以設施農業為名進行違法建設進行了一次集中清理。

  在此之前的4月中旬至5月中旬,北京市國土資源局會同北京市農委對北京市郊區區縣農業結構調整項目初步進行清理,發現非法用地設施農業項目34個,分佈在昌平、通州、順義、房山、大興等8個郊區縣。一些承租方建蔬菜大棚時,建設所謂“配套用房”,對外租售。租期一般為20到50年,每套價格從18萬到60萬元不等。

  “現在北京這樣的大棚有1萬多個,價值至少有10多個億、甚至幾十個億。要是一下都拆了,得浪費多少錢?可是拆了又可以給這個地方帶來什麼呢?有的是沒法恢復原貌的,要想恢復這種地貌,沒有幾十個億甭談,恢復的成本比建設的成本還高。”6月14日,北京昌平區的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開發商在接受《中國經濟週刊》採訪時説。

  據了解,2006年北京市提出興建現代都市農業的構想,一些地方開始打造集遊覽、休閒、高産于一體的高科技農業生態園。然而,少數地方出現了以“設施農業”為名的房地産開發項目,他們以修建大棚管護房為名,開發“農家別墅”對外出售。

  隨後,一排排隱藏在生態大棚下的農家別墅迅速蔓延開建,然後再被開發商以對外出租的形式租賃給“城裏人”,一租就是數十年,價格低廉,且附送大棚,並冠以“農業園”、“生態園”、“種植園”或“陽光科技大棚”等名稱。

  而市面上,往往稱之為“農業生態房”或“農業生態別墅”,也有人叫它“耕地房”或“大棚別墅”。“農業開發”變成了房地産開發,房地産和農耕地實現了一次巧妙組合。

  “我們這裡最早的大棚在昌平西馬坊那邊,中國老區建設促進會(簡稱老促會)投資興建的大棚,有800畝地。當時北京市的領導、區裏的領導,還有我們鎮的領導來剪綵,都有錄像,是昌平區最早的現代都市農業先進典型,還有獎狀。”昌平區的一位開發商告訴《中國經濟週刊》。

  他説:“我們都是跟著學習發展,我們也上別的地方學習,昌平的二德莊就是典型。説的是發展休閒農業、體驗農業、都市農業,縮小城鄉差異,增加農民就業,提高農民收入,讓我們的農技師教會城裏人怎麼種地。就這麼一個出發點,蓋完了,出事了,換來了一個字——拆!”

  據介紹,作為農業開發項目,這樣的“大棚別墅”租期可達50年,而且沒有銀行按揭,須一次性付清“租金”。而50年後,只要辦理相關手續,就可以繼續延期租住。它們只租不賣,也不違反國家禁止農村宅基地買賣和嚴禁破壞耕地的規定,而被佔地的農民每年也可領到一筆數目相對可觀的補償金。

  相關鏈結:

1/4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