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法治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名校博士生家中自縊身亡 留遺書自稱壓力太大

 

CCTV.com  2009年04月29日 09:4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荊楚網  

  33歲博士自縊在衛生間

  昨日,武漢一所著名高校的一名博士生在家中自縊身亡,令家人和師友悲痛不已。

  據了解,這名自殺的博士叫阿磊(化名),學的理工類專業,係其就讀高校教師子弟,今年33歲,母親4年前去世,與父親住在學校宿舍。

  昨日中午,記者趕到該高校家屬區,學校和院繫領導已上門慰問。

  據其父親介紹,前晚11時許,阿磊主動找他談心。交談中阿磊説,身在外地的女朋友不願來漢工作,其博士論文也遇到一些阻礙。談話持續了兩個多小時,阿磊反復表示最近壓力很大,情緒也很低落。

  昨日淩晨1時許,父子二人各自回房休息。早晨7時許,父親起床上廁所時發現,廁所門緊閉,叫兒子也無人答應。他從通風孔看到,有人吊在廁所內,破門發現,阿磊已用電線自縊。父親連忙剪斷電線,並通知阿磊的哥哥,隨後向120急救中心求救。

  120急救人員趕到後發現,阿磊已死亡多時。家中找到一份阿磊留下的簡短遺書,稱對不起家人養育之恩,對不起女友,自己壓力太大了……

  目前,學校保衛部門初步認定阿磊係自殺。其父親稱,阿磊從小到大都很用功,成績也很優異,從本科、碩士到博士,幾次都是保送。母親的去世,對他的打擊很大。

  師友痛惜:他太追求完美了

  聞知噩耗,阿磊的導師和同學都十分痛心:阿磊太追求完美了,這是他的性格悲劇。

  導師秦教授告訴記者,阿磊本科和碩士都在本校完成,也是他親自點名留校在重點實驗室工作的,並將其招為博士生。事發前一天,阿磊還與他通過電話,談及課題進展、近期安排,絲毫沒有流露出自殺跡象。

  在整理阿磊的遺物時,大家發現他連工資卡密碼和課題密碼都沒有交待,遺書也很簡短,這讓秦教授感到阿磊的自殺是突然起的念頭。

  秦教授説,阿磊十分聰明,對學術的態度非常嚴謹。一些階段性的成果,別的學生可能會很快公佈發表,但阿磊總是再三驗證,精益求精,這也導致他發表的成果偏少,因此他讀博已有5年,仍未畢業。秦教授評價道,阿磊是真正適合做學術的人,可能不適合現在稍顯功利的氣氛。

  阿磊的同窗博士生大陳説,雖然阿磊發表的論文相對不多,但篇篇都有分量,至少是他自己嘔心瀝血的成果。也許正是因為他太追求完美,所以內心的壓力比其他同學更大,感受也更累。

  大學博士自述生存現狀

  一名與阿磊專業相近的博士生大彭對記者説,他們這個群體既要承受身心勞累,還要面臨情緒上的迷茫,壓力的確很大。

  大彭説,攻下博士學位有很多硬性指標,比如在夠級別的期刊上發表一定篇數的論文。那麼多專業領域的人在從事研究,要想真正出一點新成果談何容易。圖書館、實驗室,跑課題、寫論文……週而复始地機械重復,對人的承受能力是很大的考驗。

  據大彭介紹,現在的博士學業,正常情況下是4年完成,但也有不少人因為種種原因,一直到八九年還未畢業,這種煎熬不是每個人都能忍受的。

  大彭分析阿磊時説,一個33歲的男人,家未成,業未立,還在為學位操勞。即使畢業了,還要重新尋找人生坐標,怎麼能不迷茫呢?所以一時想不通,甚至選擇極端方式,他是能深深體會那種感覺的。

  專家觀點:高知群體應具備高知心理

  對於阿磊的極端選擇,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副教授陳恢忠表示,這種已不鮮見的事例應該引起警惕。

  陳恢忠説,社會考評體系為高知人群設置高門檻,這本身無可非議。對高知個體而言,不能寄望考評體系降低門檻來適應自己,而應通過自身調整來適應考評體系。目前尚無證據表明,高知考評體系令大多數人無法接受,如果有些專業領域的確出現門檻過高的情況,教育部門就有必要調整門檻。

  陳恢忠認為,從某種程度上講,高知人群理所當然地要承擔更高壓力。因此,在培養高層次的人才過程中,除培養專業能力外,還有必要同時增強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心理學專家稱,阿磊的極端選擇,除了普通自殺者的心理缺陷外,還可能與“精英憂慮”現象有關。該專家分析説,精英人群相對普通人的認知更為高遠,這往往造成他們懷有“看得到、達不到”的困惑。當這種困惑積蓄到一定程度而得不到釋放時,就可能陷入絕望的地步,從而走向極端。

  兩位專家均認為,關注高知群體的心理健康,增強其自我調劑能力,應該成為教育體系中的一項必修課。

責編:王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