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日誌中國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康熙是什麼口音? 説東北話頗像“小瀋陽”

 

CCTV.com  2009年08月06日 13:1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北京晚報  

康熙有東北口音?

  最近,廣電總局下發的影視劇中領袖人物要説普通話的通知,引來一片眾説紛紜。這讓筆者突發奇想:在影視屏幕上頻頻出現的康熙該是什麼口音?

  看《滿漢全席》張鐵林演康熙,説話時高聲大嗓、字正腔圓、拖腔拿勢,一口地地道道的普通話。歷史真是這樣嗎?

  近日讀康熙對臣下奏折的批示,稍玩味間注意到這樣幾處:

  ①“知道了。近日審事的大臣眾論何如,必先嚴否?”

  ②“……專治瘧疾……連吃兩服,可以出根。”

  ③“……解京又費一凡事,不如存庫……”

  ④“……密折伏于丙丁(今注:火的代稱)了。”

  ……

  這些語句説明了什麼呢?

  ——康熙還帶著挺重的東北口音,或者説,他頗像今天的趙本山、小瀋陽一樣,説的是“東北話”。

  何以見得?

  “①”之中,“必先嚴否”,實際上皇上問的是:“比”先前更嚴了嗎?普通話裏“必”讀第四聲,東北話“必”讀第三聲(讀如“比”),於是康熙就把“比”寫成“必”了。

  “②”之中,“可以出根”,實際上皇上説的是服了這藥“可以除根”。普通話裏“出”讀第一聲,東北話“出”讀第二聲(讀如“除”),於是康熙就把“除”寫成“出”了。

  “③”之中,“費一凡事”,實際上皇上嫌的是又要再費“一番事”。普通話

  裏“凡”讀第二聲,東北話“凡”讀第一聲(讀如“番”),於是康熙就把“番”寫成“凡”了。

  “④”之中,“伏于丙丁”,實際上皇上説的是把密折“付于丙丁”,即用火燒了。普通話裏“伏”讀第二聲,東北話裏“伏”讀第四聲(讀如“付”),於是康熙就把“付”寫成“伏”了。

  這種情況略想一下不難理解。看看我們身邊來自五湖四海的各色人等就可以知道,語音這東西是帶著超乎尋常的傳統力量的,源自遠而流甚長。康熙的老根在遼寧的新賓,身邊那個“語言場”造就了他一口濃重的東北味兒;後來他在北京坐“龍廷”年深日久,北京的語音環境自然對他會有影響。所以,在落筆寫“禦批”時,官場上通常使用的“北京音”和他那骨子裏帶來的“東北音”,就攪和到了一起,文字上也就出現了這些“轉音借代”。

  既然如此,如果只是追求“歷史的真實”的話,那麼影視中的康熙就不該是普通話,而應該是東北話;就不該是張鐵林他們演,而應該是趙本山、小瀋陽來演。可是設想一下,倘若如是,觀眾是不是也會感到“彆扭”,“不真實”?

  要求領袖人物説普通話——從長遠來説,應該是有道理、有歷史觀的。

  相關鏈結:

責編:趙德禮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