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引人矚目,保護更受關注。圖為兵馬俑一號坑正待修復的陶俑。
在一些專家眼中,秦兵馬俑即將迎來一個“考古和旅遊”的雙重興奮期。
在國內考古界“沉寂”多年的秦兵馬俑博物館,6月13日正式對外宣佈:該館第一次以獨立資格組織考古發掘隊開展的考古工作正式拉開。這是秦俑一號坑在時隔24年後的第三次發掘。兵馬俑博物館計劃用5年左右時間,逐漸完成俑坑北側約2000平方米的發掘,最終將俑坑北部從東向西完全貫通起來。
儘管在首日的發掘中,帶彩繪痕跡的陶俑、“親密無間”的戰車以及銅箭頭的發現被媒體形容為罕見,但本報記者求證後得知,這些發現在秦兵馬俑之前的發掘中也有先例。有專家甚至將其比喻為一場懸念很少的考古發掘,“一號坑大部分情況都在專家掌控之中,甚至200平方米能出土150個左右陶俑的數量都能估算出來”。著名秦漢考古研究專家焦南峰説,由於兵馬俑發掘工作擱置多年,此次發掘主要是增加公眾看點。
也有專家提出“不宜大規模發掘兵馬俑”的建議。儘管一線考古專家稱,對於彩俑的保護技術已攻克,這是第三次發掘能獲得國家文物局批准的一大因素。但就連此次發掘考古顧問、著名考古學家袁仲一也表示,技術並不是萬能的,俑身彩色泥塊脫落或與俑坑內泥土混雜等問題至今仍未解決,還很難修復到位。
作為新中國建國後最重要的考古發現之一,秦兵馬俑再一次大規模考古發掘條件是否成熟?圍繞陜西省內諸多皇帝陵——秦始皇陵、乾陵等挖與不挖的爭議,記者分別採訪了此次秦俑發掘領隊、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副館長曹瑋研究員,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前所長、著名秦漢考古專家焦南峰。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