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新聞頻道 > 日誌中國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史學界鬧出學術笑話:蔣介石變成“常凱申”

 

CCTV.com  2009年06月17日 08:4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  

  “費爾班德”、“林TC”、“赫薩”,這串洋味十足的名字,其實對應的都是學術圈名人:費正清、林同濟、夏濟安。這些人或是外國人,或是旅居海外的華人入鄉隨俗取了洋名,翻譯者“有眼不識泰山”,隨手就硬生生“音譯”了,而這樣的錯譯居然出現在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中!最近,一篇署名“高山杉”的網文,把2008年10月出版的清華大學歷史系副主任王奇所著《中俄國界東段學術史研究:中國、俄國、西方學者視野中的中俄國界東段問題》一書中幾十處名字謬誤公之於眾。其中最荒唐的,當屬蔣介石(Chiang Kai-shek)被改名為“常凱申”。

  “韋氏拼音在我國已經不再使用,但在國外流傳甚廣。”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李藍介紹説,“韋氏拼音”的創始人TF威妥瑪是英國人,從1841年到1883年在英國駐華使館任職期間,他根據北京讀音制訂了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給漢字注音。這個方案後被普遍用來拼寫中國的人名、地名等。1979年聯合國通過決議,以漢語拼音取代韋氏拼音,但仍有一些外國學者習慣用韋氏拼音。

  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研究員劉文飛説,通過查閱韋氏拼音與漢語拼音對照表,以及俄漢譯名辭典、英漢譯名辭典等工具書,完全可以避免犯錯。

  學者鬧出的學術笑話遠不止這些。前些時候,有北京大學教授將孟子翻譯成“門修斯”;有著名經濟學家將“aminoacid”直接譯成“阿米諾酸”,而這神奇的“阿米諾酸”,就是常見的“氨基酸”……

  在北京大學中文系程鬱綴教授看來,在社會風氣浮躁、萬事講求“快餐文化”的年代,知識分子,尤其年輕一輩的學者,更應該保留自己的學術品格,珍惜學術聲譽,扎紮實實地做學問。

責編:許桂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昵 稱: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