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暉/漫畫
來源:華夏時報
石油三巨頭上書發改委醞釀天然氣提價
本報記者姜艷艷報道 油氣聯動上漲成為臨近年底能源企業最關注的事情。就在每年一度的“中國天然氣國際峰會”召開前夕,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巨頭又傳上書發改委提價天然氣——此次價格很有可能在原有基礎上上漲5%-8%。
油氣聯動氣先行
幾乎每到年底都是天然氣漲價的時候。
去年12月份,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三巨頭同步醞釀的天然氣漲價方案獲得了通過,去年12月26日,國家發改委決定,在全國範圍內適當提高天然氣出廠價格。並要求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價格主管部門,依照法定程序,考慮天然氣購進成本增加情況,兼顧用戶承受能力,合理安排天然氣銷售價格,並做好低收入困難群體的補貼工作。
觀察人士表示,天然氣價格的上漲是能源資源調價的開始。在上次天然氣調價的3個月後,發改委又宣佈了2006年第一次汽油價格調整。因此,此次天然氣的價格提升,與此前廣為傳播的汽油價格上漲大有關聯。“油氣聯動,天然氣先行可以看做是主管部門定價的一種策略。”通過這一策略,進一步觀察能源企業和消費者的承受能力。
談判遇阻價之過
業界消息稱,受全球天然氣價格談判的壓力,國內能源企業對於國內天然氣銷售價格太低,低價天然氣導致的國內需求不斷增加和能源企業承受的高成本壓力,是三大石油巨頭此次上書的主要原因。
“上述矛盾主要是由我國的天然氣價格管制、定價體系與國際沒有接軌造成的。”國泰君安分析師指出,我國採用的是政府定價的天然氣定價機制,我國的天然氣價格與國際相比仍然維持在一個相對低的價位。
“國內天然氣價格的確偏低,另一方面,國內天然氣市場的增長又十分迅猛,這就難免在價格談判上授人以柄。”北京石油管理幹部學院教授韓學功則向媒體表示,國內天然氣價格上漲勢在必行,但就算上漲也未必能直接促成談判。“因為還要考慮到地緣政治因素。”
定價機制漸出臺
對於能源企業來説,天然氣和汽油均是産品,但是盈利點卻不同。天然氣長期以來的超低價使得能源企業無法大力推廣銷售,目前國內的總體市場應用遠遠低於國際化水平。
有分析師認為:“從長久來看,天然氣作為替代能源的使用將更加充分。能源企業正是看到了這一前景,才不願意繼續在這上面虧損或者超低價運營。”這一點與能源企業呼籲減輕煉油廠虧損的道理相似——原油和成品油銷售上的鉅額利潤,與“煉化”、“天然氣”方面的虧損是三足鼎立之勢,簡單的互相彌補並不是市場行為。
“天然氣價格的上漲或者石油價格的調整,都是政府逐步出臺能源定價機制的表現。”行業內專家表示,從去年年底開始,國家發改委“加快推進資源性産品價格改革”的想法就不斷公布於眾。2006年兩次石油價格的調整中,相關配套政策的制定思路也已明晰——在政府調節的基礎上,進一步市場化乃至逐步接軌國際市場,是所有能源産品定價的基本規律。
價格上漲誰買單
能源企業言之鑿鑿的觀點,似乎價格猛漲才是“硬道理”,然而也有專家對此表示了不同態度。
“天然氣的價格目前的確低於國際化水平,不過,我國天然氣的使用規模也十分有限。天然氣價格上漲的幾分錢,對於化肥、居民生活、出租車等行業均有影響。尤其工業用戶中的一些用氣大戶,將為此而損失上億元。”專家表示,以中石油為代表的三大能源巨頭,在石油的開採和成品油的銷售中,已經賺足了錢,加上天然氣管道等方面的壟斷,在天然氣行業也並非虧損。再給天然氣漲價,頗有大眾為壟斷企業利潤買單的嫌疑。
此外,産品的定價應該由政府決定幅度。目前天然氣的價格仍舊控制在主管部門的手中,雖然有些地方價格過低促使使用量增加,但是整體市場供需仍顯得需求較弱,目前並沒有到非漲價不能平衡供需矛盾的時候。
責編:霍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