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體育 | 娛樂 | 經濟 | 科教 | 少兒 | 法治 | 電視指南 | 社區 論壇 博客 播客 | 網絡電視直播 點播 | 手機MP4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調查顯示近六成在校大學生缺乏明確擇業目標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4月30日 02:31 來源:中國青年報
     
    [內容速覽]調查顯示,近六成在校生缺乏明確擇業目標,部分學生因擇業競爭日益激烈而感到“恐慌”和“膽怯”。
專題:關注2007屆畢業生就業

 

    照片:2007年2月26日一早,青島2007年山東路人才市場首場大中專畢業生招聘會還未開始,領取入場券的學生就已將現場圍得水泄不通。王哲攝

廣西問卷調查顯示:大學生對所學技能缺乏自信

    中國青年報訊 眼見就要畢業了,通過網絡、同學介紹以及各種招聘會,大四學生小徐一次次地為自己的工作忙碌着。

    “社會上工作機會很多,但適合我的很少。”小徐學的是市場營銷,可找來找去不是在大街上搞一些調查,就是做一些派送推銷的工作,“這和自己理想中的工作狀態相差很遠。”小徐説,工作中吃再大苦他也不怕,最怕的就是找份看不到前景的工作。

    外企對學生的就業能力評價最低

    小徐的狀態或許代表了一部分在寧波的大學生。最近,團寧波市委在寧波的18所大中專院校和部分用人單位,對全市大學生的就業能力進行了調研,並公佈了《寧波市大學生就業能力現狀分析及發展研究》——一份對大學生就業難的“診斷書”。

    寧波現有大中專院校近20所,本專科學生、研究生12萬多人。調研表明,與過去不同的是,和小徐一樣,大學畢業生對工作穩定性的追求已經退居次要位置,他們更看重的是工作本身能給自己帶來的發展機遇和自我價值的實現,追求的是高層次的成就感和自我價值的實現。

    調查顯示,在被調查者中,64.6%的大學生在選擇工作時最看重發展前景。選擇穩定性較強的工作的佔27.4%,選擇自主性工作的有33.9%。而專業對口(5.8%)、人際關係(5.5%)等因素放在了相對次要的位置上,甚至連待遇和收入(18.9%)也不再成為大學生擇業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對此次調查,團寧波市委通過問卷髮放、座談、訪談等形式完成。調查對象為寧波大學、浙大寧波理工學院、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等18所大中專院校中面臨就業的青年學生。同時,研究人員還就大學生就業能力的看法等問題,對高校教師、機關企事業單位和社會人員進行了抽樣調研。

    調查發現,就業能力男生普遍高於女生,這種趨勢隨年級的升高越發明顯;高職專科學生自我就業能力評估要高於研本學生;城鄉學生就業能力總分上無顯著差異,但在能力維度上差異顯著。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黨政機關、國企等用人單位,還是社會人士或教師,對大學生的就業能力評估分數都低於學生自我的評估值,尤其是在社會適應能力和自主能力這兩方面。

    在用人單位中,外企對學生的就業能力評價最低。一些外企管理者認為,大學生到外企工作要能為企業所用,帶來效益和貢獻。雖然今天的大學生在應聘技巧上比以往有所提高,開始比較注重自我推銷,在語言表達上也有很大進步,對外企招聘的方式方法有一定的研究,但目前大部分學生在言行上存在較大差距,企業往往在培訓方面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學生在追求較高報酬的同時,往往忽略了對等付出和多一點奉獻的思考。

    近六成在校生缺乏明確擇業目標

    職業適合性是指職業需求和從業人員的個性之間是否具備基本的匹配關係。人力資源開發的有關理論認為,了解自己的職業適合性不僅對求職的成功率具有重要影響,而且對今後的發展前景及工作成就的取得也具有決定性的作用。

    調查顯示,54.9%的大學生表示“了解”自己將要從事的職業,而“不了解”的比例為45.1%;65.5%的人自認為“了解”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能力專長,而另外34.5%的人則表示“不了解”。

    調查者告訴記者,從大學生就業現狀和就業後的發展情況看,距離理想水平還有一定距離,大學生在職業適應性的發展方面存在不少問題。

    “比如,部分學生擇業意識形成得太晚。”目前,高校的就業指導工作多從高年級開始,大多數學生的擇業意識也是從這時候才開始建立。調查顯示,有超過60%的學生的擇業意識是從三年級以後才開始形成的。

    “這説明,到了三年級時,還有四成學生尚未形成明確的擇業意識。”調查人員説,這種狀況顯然同嚴峻的就業形勢存在較大的差距。同樣,在回答“你的擇業目標是否早已確定”時,在被調查學生中,選擇早已確定的有21.1%,剛剛確定的有21.4%,模模糊糊的有39.8%,尚未確定的有17.7%。

    調查者認為,這意味着近六成在校學生缺乏明確的擇業目標,“這種狀況對他們的職業選擇與職業適應必然會産生明顯的消極影響。”

    面對日益激烈的擇業競爭,部分學生也存在着明顯不適應。調查表明,因擇業競爭日益激烈而感到“恐慌”和“膽怯”的分別為4.8%和4.4%,覺得“緊張”的有11.8%,70.3%的人認為“壓力大”,還有8.7%的人認為“很興奮”。

    同時,有一些學生對社會現實了解不夠,對職業的期望過高。比如在對最低收入水平的預期值方面,有29.2%的學生將標準定在2000~3000元之間,有15.3%的學生定在3000元以上。“這部分學生由於在待遇水平上的理想化傾向,在就業市場上可能會為此而失去不少不錯的就業機會。”

    另外,職業理想化傾向還表現在對工作性質的高期望上。為數不少的學生一開始就希望能找到帶有自主性、創新性和挑戰性的工作,其比例達72.6%。調查者認為,這雖然顯示了當代大學生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時代特徵,但過於理想化的擇業標準則會帶來就業機會的喪失,也更易導致挫折與失敗。

    提高應聘技巧不是解決就業問題的出路

    社會對畢業生的要求是一種“以能為本”的綜合素質,這種綜合素質取決於大學生整個大學生涯的知識、技能的積累和精心進行的就業準備,而不取決於短期的、臨時的以求職技巧和求職心理輔導。

    針對一些學生將就業重點放在把握就業機會上,即在找工作的時候,努力提高應聘技巧與策略,如目前流行的畢業生“包裝”、談話策略和技巧、對薪水期望的表達方式以及社會關係和社會資本的恰當運用等等,研究人員提醒:“這並不是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的根本出路。”

    調查者認為,大學生的就業準備和學校的就業工作,應該從關注就業機會及相應的求職技巧,轉向關注就業能力。“這既包括大學生作為一個普通人為適應社會生活而應該具有的基本素質和能力,如正確的認知和判斷能力、文字和口頭表達能力、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能力以及人際溝通與協作的能力等;也包括作為專業人才應具備的專業素質和能力,如紮實的專業基礎知識、熟練的專業實踐能力等。”

    “對學校來説,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意味着,就業工作是貫穿始終的,要把學生作為就業的主動者,通過各種措施,指導學生在整個學習期間進行以提高就業競爭力為目標的就業準備,培養學生追求最優選擇和最佳就業的精神與品質。”調查者説。

相關新聞

去年全國萬名學生參與實訓 平均就業率接近90%
上海高校專業就業率將公開 讓學生選擇更有方向
教育部官員回應大學生就業難:不上大學壓力更大
一季度中國新增就業267萬人 就業情況好於往年
困擾於學習就業情感 鬱悶成為大學生心病關鍵詞

責編:孫潔

1/1頁
相關視頻
更多視頻搜索:
CCTV-1  CCTV-2    CCTV-3    CCTV-4    CCTV-5        CCTV-6       CCTV-7        CCTV-8  
CCTV-9  CCTV-10  CCTV-11  CCTV-12 CCTV-新聞  CCTV-少兒  CCTV-音樂  CCTV-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