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中國新聞):隨著房價攀升,很多輿論把矛頭指向了土地出讓“價高者得”的模式,而最近上海有一塊土地的出讓,被認為有可能告別“價高者得”的惡性競爭怪圈,因為這塊地以招標方式出讓,競拍者的報價只佔總分的30%。
4月3日,上海規劃和國土資源網發佈18號土地出讓公告,以招標形式出讓莘莊地鐵附近一塊面積達11.78萬平方米的土地。這是上海今年年初繼黃浦區兩塊土地之後再一次採用招標形式出讓土地。但是之前兩塊土地採用的是先招後拍的方式,也就是説,通過評標的競買者參加最後的競價環節,依然是報價最高者勝出。而此次莘莊地塊的招標將直接以評標結果決定土地中標人,其中報價因素僅佔最後評標結果的30%。
招標評分主要分為技術標和商務標,兩項各佔50分,除了30分的競買報價之外,還有一項是競標人的經營狀況20分;技術標則包括總體設計、建築結構設計和施工組織設計三項。
不久前,國土資源部在視頻工作會議中首次對外公佈,將在中國選擇房價上漲過快的一線城市和部分二三線城市作為試點,進行土地招拍挂制度改革。此次上海莘莊地塊的招標出讓,被認為是改變價高者得模式的一次摸索和嘗試。但儘管這個嘗試有望改變“價高者得”造成的土地價格不斷攀高、地王頻現的局面,但也有專家擔心,這個模式從拍賣又回到招投標,很可能不是改進而是倒退。
而在相當一部分專家看來,上海的嘗試行為儘管值得鼓勵,但是並沒有解決地方政府“土地財政”這一造成地王頻現的根本問題。
責編: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