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文化部副部長陳曉光:沒有經典,何來大師?

 

CCTV.com  2010年03月08日 11:3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  

  “在文化藝術領域,現在很難出大師。”全國政協委員、文化部副部長陳曉光在全國政協十屆三次會議期間接受記者專訪時強調,“當作家、藝術家、文藝評論家等都在為生存奔波,都在為名利和金錢而忙碌迷失方向的時候,怎能潛心創作出真正的經典。沒有經典,何來大師?”

  一部作品,還沒有和觀眾見面,就通過傳媒傳出各種吹捧或叫好的評論,參與其中的有作家、藝術家、記者、文藝評論家等與文藝相關的人員。雖然這種評論可能分兩種,有的是比較客觀的評價,但也有不少不夠實事求是,甚至是受利益、人情等因素驅動而違心説話、或“捧殺”,或“棒殺”。不但欺騙了觀眾、聽眾、讀者和社會,也把整個文藝界的風氣搞的一團糟。談到這點,陳曉光語調凝重。“文藝界的各種浮躁現象,已經有些年了,而且還在繼續。這和整個社會的浮躁也是有關係的,因為當人們都還在在為生存奔波,都在為名利和金錢而忙的時候,文藝界不可能不浮躁,不可能不隨俗。”

  “針對文藝界的這些不良現象,文化部也只能是加以引導,對作家、藝術家或評論家進行教育,使大家不但追求藝術的發展,也要追求藝術的道德,追求‘德藝雙馨’。”陳曉光説,“社會處於重大的轉型期,在繁榮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難免出現一些不良現象,這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期的過程中不可避免要出現的問題。通過法治和政府的依法行政,慢慢的就會逐步規範起來。”

  其實,無論是作家還是藝術家,誰不想追求經典或永恒?陳曉光認為,“任何一個作家或藝術家,從理論上都願意自己的作品能夠成為經典、永恒,但人很容易被金錢所誘,被時尚所惑。”

  説到此,陳曉光引用了喬羽的一句名言,“從事文藝要‘不為積習敝,不為時尚惑’。”“但真要做到這一點很難!”他對此深有體會,“因為積習就是傳統,但傳統並不一定都是優秀的。馬克思有句名言‘傳統是惰性’。人們遵循固守傳統,就會不思進取。而文藝創作最怕的就是缺乏創新意識,不敢去標新立異、去創新,藝術作品就不能與時俱進,就很難為人民群眾喜歡,更談不上流傳於世。所以繼承傳統應該有分析,那些不良的傳統要大膽擯棄。另外,時尚是誘人的,時尚能讓人立即見到利益,當人被眼前的物質利益迷惑的時候,必然難耐寂寞,難耐清貧,對藝術本體的追求肯定會淡然,怎麼可能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

  也有人説,這個時代肯定會出現更多的“大家”或“大師”。“我不這麼樂觀,”陳曉光説,“當藝術創作人員(包括作家、作曲家、畫家)、從事表演的人、從事評論的人還在為了生存,為了錢甚至是前途而忙碌的時候,很難創作出真正的經典作品。沒有經典,何來大師?”

  “大師”不是被吹出來的,經典也不是被捧出來的。歷史告訴我們,真正的藝術作品,並非一誕生就能發出經典的光彩。古今中外,無論是文學、美術、音樂還是其他藝術作品,當時不被社會承認,經過人民群眾和時間的檢驗,最終成為經典的,並不鮮見。因此,從事文藝創作或文藝理論的人,都應該有一顆耐得住清貧、耐得住寂寞的心,才有可能堅持自己的創作方向,不為時尚所惑,從而在藝術上取得更大成就。

  “作為一名文藝家,還是把自己和自己精心創作的作品,都交與時間與空間吧!通過人民群眾和歷史的檢驗,百八十年後的人們,自然會清晰地辨認出今天的‘經典’與‘大師’。”陳曉光如是説。

  

責編:王子彬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