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總指揮陳曉光訪談錄
2009年10月5日,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結束在人民大會堂的最後一場演出。次日下午4時,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和各位政治局常委親切會見籌辦國慶系列活動的有關工作機構負責同志和工作人員、演職人員、受閱部隊官兵代表共計2000余人,併發表重要講話。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3200名工作人員和演職人員中的1000名代表榮幸地成為接見對象。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領導小組組長、文化部部長蔡武,常務副組長、總指揮陳曉光靜靜地坐在寫有自己名簽的座位上,《復興之路》核心創意團隊成員和主要演員幸福地站在中央領導身後……千言萬語化作幸福的笑容,千辛萬苦化作欣慰的笑容。當晚及次日,收看新聞的家人、同事在電視畫面中看到了他們。在《復興之路》産生巨大的社會反響後一直保持沉默的總指揮陳曉光終於答應中國文化報記者趙忱的採訪,記者以為,這是對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進行總結與評價的上好途徑。
記者:部長,您好。像平日一樣,《復興之路》團隊幾乎所有的人,當然,主要是覺得跟您比較熟悉的人,都習慣於叫您“曉光部長”,在我們的對話中,您也以“曉光”面貌出現好嗎,這樣就可以避免“陳曉光”這樣正式的稱謂了。
陳曉光:還是直呼其名吧。
記者:《復興之路》的創排過程漫長而艱苦,因為“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復興之路》自公演以來,一直處於一票難求的狀態,如今13場演出順利結束,《復興之路》不僅成為國慶60週年系列活動中重要的內容,更以史詩品格和壯麗氣派感動、震撼了觀眾。作為總指揮,此時此刻,您在想些什麼?
陳曉光:“人民滿意,中央滿意,國際社會好評”始終是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所要追求的目標。事實表明,我們基本實現了這個目標。胡錦濤同志在接見籌辦國慶系列活動的有關工作機構負責同志和工作人員、演職人員、受閱部隊官兵代表時説:“這次國慶60週年系列活動辦得很出色、很成功。整個活動主題突出、特色鮮明、隆重熱烈、氣勢磅薄,充分展示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展示了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鬥、開拓進取的精神風貌,充分展示了人民軍隊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勝利之師的良好形象,極大地振奮了黨心、軍心、民心,極大地增強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也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好評。”李長春和劉雲山、劉延東同志也在不同的場合多次給予《復興之路》充分的肯定。在這次接見中,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工作人員和演職人員佔了將近一半,我想,這可以充分體現中央對《復興之路》的滿意度。
我更願傾聽老百姓的真實反映,他們普遍表示滿意。一位居住在海外的華裔少年的反應生動代表著人民的意願。在人民大會堂看完《復興之路》後,少年隨母親往大會堂外面走,他一面走一面責怪自己的媽媽:“祖國這麼好,你為什麼讓我在國外生活?”眼裏含著委屈的淚水。《復興之路》的很多場面讓人飽含淚水。
《復興之路》有一場是主要用來接待駐華使節、外國友人和港澳臺同胞、海外僑胞的,他們盛裝來到人民大會堂,充滿儀式感的藝術呈現和波瀾壯闊的中國革命史和發展史令他們激動不已。與我們“含蓄”的觀眾相比,他們給與《復興之路》的掌聲真是“經久不息的雷鳴般的”的掌聲。
記者:由於工作的便利,在不確定的位置上,我看了很多遍《復興之路》,起初我以為看多了便不再會有感動。10月5日是《復興之路》最後一場演出,演出過程中觀眾的掌聲並不是十分熱烈,但是,我照例在一些環節充滿感動。我聽見身後的觀眾不斷地説:好感動啊,真美!她感嘆著,那感嘆發自肺腑,但她並不總是鼓掌,可能,由於被震撼,她顧不上鼓掌。一個時期以來,我在睡夢中不斷夢見《復興之路》——千回百轉的創排過程,一絲不茍地精益求精!雖然,我也聽説一些比較專業的觀眾對《復興之路》的音樂與舞蹈作品的比例、新歌與舊歌的比例等不是百分百滿意,但是,沒有人不對《復興之路》的史詩品格、政治智慧、文化內涵、藝術呈現深表敬意。
陳曉光:你是參與了《復興之路》宣傳工作的特殊的記者,你應該能感受到在《復興之路》這個3200人的龐大隊伍中迸發出的強烈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作為總指揮,我要對每一個參與《復興之路》的工作人員和演職人員説:謝謝你們!在《復興之路》的隊伍中,上有白髮蒼蒼的長者,比如閻肅、田華,下有稚氣未脫的孩子,比如北京小學、光明小學的學生,長者們見證了歷史的巨變,孩子們享受著時代的恩澤,在新中國成立60週年之際,他們肩負起創排、演出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光榮使命,不計報酬,不辭勞苦,其情其景,令人感佩。最叫人感動的是那些從未參加過表演的解放軍戰士,在總導演張繼鋼和節目編導的啟發和指導下,不僅學會了舞蹈,還創造了一種嶄新的舞蹈方式——將發自內心的激情,轉變為臉上豐富的戲劇表情和四肢充滿張力的語言,以個體的投入,構成集體宏大的場面,伴隨史詩的內在邏輯,生動地刻畫出中國革命進程中鮮明的時代特徵,真是可歌可泣!由於《復興之路》票務需求量大,《復興之路》領導小組連給演職人員人均一張票都做不到,他們的家人和朋友只能通過電視轉播欣賞他們的勞動成果,對此,我深表歉意。但是我相信,參與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這段難忘的經歷將在他們未來的人生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記者:我想是的。就像登上泰山,看見過日出,就不會忘記那種勝景。即使生命往後都處在日常狀態,他也會嚮往高處的境界。張繼鋼説過,沒有一部作品可以自詡為完美,但是,可以接近完美。您通常也説,晚會類的東西,其共性往往是:好也好不到哪兒去,糟也糟不到哪兒去。但《復興之路》不是晚會,是史詩,在創意的最初階段你們就堅定地提出了兩個拒絕:拒絕常見的歌舞晚會的品質;拒絕膚淺的光怪陸離。如今,至少可以為《復興之路》下這樣的結論:它是一部接近了完美的作品。如同你們最初的設想——這是宏偉的史詩,這是浪漫的畫卷,這是神聖的慶典,這是奮進的號角。既有平民大眾的視角又有英雄主義的境界,既有主題音樂的交響又有主題行為的貫穿,既是親切溫馨的描繪又是恢弘磅薄的渲染,既是歷史悲情的陳述又是時代豪氣的張揚。
很明顯,伴隨史詩創作全程的是嚴謹而充沛的藝術創新精神,保障藝術創新追求完整體現的是《復興之路》的體制創新,對此,《復興之路》核心創意組成員、文學執筆任衛新有深刻的認識,他把“體制創新”比擬為《復興之路》舞台下的另一種意味深長的“謀篇佈局”。我想請部長通過對《復興之路》創作過程的簡要回顧談談“體制創新”對《復興之路》所起到的關鍵性作用。
陳曉光:在新中國成立60週年之際,創排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這是中央做出的重要決定。可以這麼説:《復興之路》孕育兩年、創作一年、排演了將近半年時間,才得以誕生。黨的十七大召開前夕,大型主題展覽《復興之路》和電視專題片《復興之路》在社會上産生了很好的反響。在此基礎上,中央領導提出可圍繞“復興之路”主題開展一系列文藝創作工程。2007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同志在參加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80週年紀念活動時提出一個重要創意,要組織排演一部像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那樣能夠在全國産生重大影響的舞臺藝術作品,作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週年的一項重要文化活動。李長春同志明確指示,這部作品要反映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160多年的中國革命史,包括共和國創立、發展史和改革開放史;要通過舞臺藝術的形式,很好地體現和回答一個重大主題: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中國共産黨;是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翻身解放的道路,走上了社會主義革命建設的道路,又走上了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道路。要理直氣壯地説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從而堅定全國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決心和信念。李長春同志要求中宣部和文化部組織相關專家論證創排這部作品的可行性,指出如論證可行,就要下決心創排,舉全國文藝界之力來全力打造一部深受群眾歡迎、在社會上影響廣泛並得以傳承的藝術精品。
中央領導的指示為《復興之路》的創作指明了方向,我們必須找到朝著目的地行走的道路,就是尋找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夠保障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創排順利的組織結構,也就是《復興之路》的生産機制。
記者:這個機制就是之後大家所熟知的《復興之路》領導小組、總導演負責制、核心創意組等關鍵詞。最後《復興之路》領導小組下設11個部門,各司其職,並且發出這樣的號召:沒有任何人能阻止我們前進的腳步,沒有任何事能阻止我們前進的腳步,沒有任何人可以濫竽充數。在我進入《復興之路》劇組成為宣傳部的一名負責人的第一天,就聽到了總導演張繼鋼闡述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創意藍圖,那時候,“紙上談兵”的《復興之路》已經讓人感奮。“為什麼我的眼裏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我以為,《復興之路》選擇了最濃厚最真切的愛國情感,找到了最樸實最貼切的表達方式,正在尋找落實情感的先進的藝術手段。而“核心創意組”為《復興之路》的史詩品格奠定了紮實的歷史和文化基礎。
陳曉光:是這樣的。不光是你們,中央有關領導同志在聽取我們最初的核心創意彙報時也被激動、感動著,“淚水”一直是伴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詞彙,感動的淚水與激動的淚花相互交融。
但我必須強調的是,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成功首先要歸功於黨中央領導同志的親切關懷和直接指導,歸功於堅強有力的組織領導;其次,精心遴選組織的創作團隊是《復興之路》創排成功的根本保證,總導演負責制體制下的“核心創意組”是《復興之路》的靈魂。
為落實中央領導的指示,2007年11月23日,文化部召開了專家論證會議,專題研究創排這部作品的可行性和創排思路。2008年7月中旬,確立總導演定向邀請投標、專家評議機制,向國內11位具有較高專業水準和知名度並具有豐富大型晚會編創經驗的導演發出投標邀請。9月,由歷史界、黨史界、文學界、藝術界的專家組成評委會,根據應標方案、導演闡述、創作團隊計劃,評選並報領導小組批准,確定由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張繼鋼擔任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總導演。
2008年10月,中央決定,排演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作為2009年國慶重點宣傳活動之一,由中宣部、文化部、國家廣電總局、解放軍總政治部、北京市共同主辦,中宣部、文化部統籌協調,文化部負責具體組織實施。
為保證《復興之路》創作、排演的順利進行,由中宣部、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等單位的14位領導同志組成了《復興之路》領導小組,中宣部副部長、文化部部長蔡武任組長,我出任常務副組長兼總指揮。此外,還組成了顧問組,由文化藝術界,黨史、歷史界知名度高、經驗豐富的專家擔任。他們當中有周巍峙、喬羽、金衝及、張海鵬、蘇叔陽等。
區別於《東方紅》和《中國革命之歌》的集體領導創作體制,《復興之路》採取領導小組和總指揮領導下的總導演負責制,所有的藝術構思由總導演指導、拍板、驗收,充分尊重藝術規律。除了邀請有經驗的文學藝術家參加創作組成核心創意團隊,還要遴選一些有才華、有創新意識的年輕文藝人才加盟創作團隊,在全國範圍內調集包括中直、軍隊和地方文藝團體各個藝術門類的創作中堅力量,其中“80後”的編導佔據創排隊伍的半壁江山。在確定文學、音樂和編導等主創團組之前,先設立了由張繼鋼、曾慶淮、閻肅、任衛新、孟衛東、王曉嶺、劉星、鞠毅、沙曉嵐等14人組成的核心創意組,我也參與其中,展開整體方案設計。以後又成立了文學部、音樂部、舞蹈部、演出部等11個部門,集中了文學、音樂、舞蹈、舞美、燈光、服裝、化裝、道具、特技等各領域180多名優秀人才進行創作,組建了一支富有創造力的團結的創作隊伍。
《復興之路》創排活動2008年10月正式啟動。其間,李長春、劉雲山、劉延東同志和國慶領導小組多次聽取彙報,對創排工作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鼓勵,並做出許多重要指示。
記者:《復興之路》領導小組決定,擁有豐富大型晚會組織和顧問經驗的曾慶淮同志在關鍵時候由顧問改任《復興之路》副總指揮。在我看來,陳曉光、張繼鋼、曾慶淮如同《復興之路》的三駕馬車,在中央國慶活動領導小組、《復興之路》領導小組強有力的支持下,率領演出部、舞蹈部、音樂部等核心部門的精兵強將,在以北京為主陣地的幾個城市展開了急行軍,一步一步向著目的地進發。儘管調兵遣將的過程比想象的更難。我曾親歷7月28日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在北京農業大學召開的誓師動員大會,聆聽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復興之路》領導小組組長、文化部部長蔡武所做的動員報告,聆聽了張繼鋼總導演代表演職人員所做出的承諾;我曾親歷7月30日在文化部301會議室召開的《復興之路》主要演員的動員會,聽到田華、沈培藝、韓紅等老中青三代藝術家的決心……之後,我看見《復興之路》如期進入人民大會堂,緊鑼密鼓地合成,然後是綵排、首演,一邊改,一邊演。辦公室副主任張凱華的嬰孩摔裂了顱骨仍不請假,演出部主任黃民暄累得住進了醫院,舞美部主任鞠毅急得紅了眼,張繼鋼導演熬得啞了嗓,歌唱隊員發著高燒站在“天梯”上,舞蹈隊員用積水的膝蓋跪地,士兵們倒地作片刻休息,講述人奚美娟放棄一切商業活動堅守陣地,另一名講述人高明由A角變成B角毫無怨言,滿頭白髮的田華與陳鐸天天靜靜地吃盒飯候場……我的心裏常含熱淚,我的手臂常常想要舉起來向他們致敬!
陳曉光:難為你這麼細心體察《復興之路》上的美好心靈。我幾乎每天都被他們感染、感動著,我能夠回報他們的除了精神上的鼓勵和朋友般的慰藉以外,只有盡心盡力、嚴格把關、確保安全、確保質量。儘管有中央領導的大力支持,有《復興之路》領導小組的鼎力相助,有科學的創新體制保駕護航,但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還是要面臨眾多預料之中和預料之外的困難。所有的困難都主要來自對藝術創新的判斷與決心。
眾所週知,《復興之路》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表現歷史跨度最長、內容最宏闊的一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按照中央領導要求,解放思想、銳意創新,努力創作一部有別於《東方紅》、《中國革命之歌》的全新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力爭推出若干首人民群眾喜聞樂見、廣為傳唱的優秀歌曲,是《復興之路》所要實現的藝術理想。談何容易!
記者:調動3200人的龐大陣容是藝術創作所需。管理好、愛護好3200人的演職隊伍是個難題,把來自天南地北的專業演員和非專業演員和諧地統一在《復興之路》麾下也是個難題,把人民大會堂這個政治中心改造成能夠把“舞臺藝術”和“廣場藝術”相融合的藝術殿堂還是難題,3200人的浩大隊伍在人民大會堂狹窄的上場門、下場門內迅速出現迅速消失都是難題……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為了完成一部宏偉的藝術編年史工程走上了一條前人未曾走過的道路。這便又回到了另一個話題: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的藝術創新。
陳曉光:同樣是史詩,《復興之路》必須面對《東方紅》這樣巍峨的高峰,因為它很容易被大家拿來與《東方紅》一比高低,當然,還有《中國革命之歌》。我們的態度是,一遍又一遍地觀看、研究、審視《東方紅》;我們的結論是,在高峰旁再用智慧和汗水壘一座山巒。我們要創作的是能夠代表當今中國藝術水平的音樂舞蹈史詩。在這裡,“史詩”仍然是最重要的要素,史詩是骨骼,音樂與舞蹈是血肉。《復興之路》的準確定位是:在表現169年曆史長路中突出表現重要的歷史拐點;在表現重要的歷史時期中突出表現中國共産黨的歷史作用;在表現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突出表現走向復興的偉大時代。張繼鋼總導演的形象説法是:尋找各個歷史拐點上最經典的時代表情。我想,那些拐點各自的表情最終聚合成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經典表情。在藝術上,我們首先要尊重總導演的決策,最終要服從中央有關領導和《復興之路》領導小組的審定。
遵照胡錦濤總書記關於“三次革命”的重要論述,我們完成了《復興之路》整體結構的“謀篇佈局”,這可謂是《復興之路》藝術創新的大手筆。舞臺上的《復興之路》共分為六個部分:序、第一章《山河祭》、第二章《熱血賦》、第三章《創業圖》、第四章《大潮曲》、第五章《中華頌》。儘管可能在觀眾看來她不過是合理的佈局,我們卻為此絞盡腦汁。在節目類型的設計上,我們力求豐富多樣,包括歌舞、舞蹈、配樂誦賦、交響合唱、情景表演、配樂詩朗誦、器樂獨奏等等力所能及的樣式。整體音樂風格,在體現出宏大深厚的史詩氣質的同時,強調了旋律的優美動聽。文學語言簡練有力,在重大歷史節點的表現上重點推出了詩作《沉思與抉擇》和賦文《山河祭》,現在看來,已經受到不同層面觀眾的讚譽;串聯詞避免八股朗誦,以講述者的口吻,將激動人心的歷史一一道來,從容敘述,貼近人心;高科技舞美,大大提高了舞臺張力,尤其是多媒體影像的運用上,以多層次的影像內容,創造出全景式形象的立體呈現,有效地拓寬了《復興之路》史詩性表現的深度和廣度。《復興之路》開篇之際,天使般的女孩伴著白鴿、借助威亞從高空飛過,像一首具備高度概括力的詩句,將起伏跌宕的中華民族復興史化為浪漫而神聖的圖景!張繼鋼曾經開玩笑地説:看《復興之路》千萬不能遲到,遲到5分鐘,會後悔一輩子。指的就是不能錯過這樣一幅開篇畫卷。
除了獨到的謀篇佈局以及出其不意的舞臺呈現,我以為《復興之路》最難能可貴的創新當屬原創意識。
記者:這一點我感同身受。比如歌舞作品《曙色》。這是您的詞作,徐沛東的作曲,在《復興之路》的排練現場,我看到了數百名戰士用肢體、身段和面部表情演繹的舞蹈——像一幅超大型的當代繪畫作品,仿佛用盡了繪畫藝術的一切主義,又仿佛只是寫實作品,生動地再現了中華民族在屈辱歷史中掙扎與吶喊的願望,就是在主唱彭麗媛尚未到場、僅僅由舞蹈編導代為表演的時候,我已經被震撼,我的同行們也被震撼:歌是深刻深情的歌,舞是涌自心靈的舞!那份衝擊力,由視覺、聽覺沁入到心靈……
還有歌舞《長征路上》。以獨特的單腿定位技術舞蹈,讓身體傾斜度和自由度達到令人吃驚的程度,借此傳達紅軍二萬五千里不畏艱難的長征,不屈的身體,昂揚的精神,不倒的紅旗,讓觀眾雙目噙滿淚水;
還有交響合唱《紀念碑》。為天安門廣場人民英雄紀念碑碑身背面鐫刻的毛澤東起草、周恩來題寫的碑文譜曲: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也許旋律還可以更好,但感情已經飽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再一次鐫刻在人們心中。
還有歌舞《學習雷鋒好榜樣》。一個樸素而活潑的老師,帶領一群天真爛漫的孩子,高唱“向雷鋒同志學習”,興奮的腳步,忘我的舞蹈,讓觀眾興高采烈地鼓掌:單純真好,為人民服務真好!
陳曉光:看得出來你似乎更喜歡前半部分。而事實上,前半部分為後面的篇章做了充分的鋪墊。由《辛亥童謠》,到《走向復興》,你數數看,我們在150分鐘內濃縮了多麼悠久豐厚的歷史,刻畫了多麼豐富多彩的表情,傳達了多麼來之不易的幸福。我總以為,我們在不算太長的時間裏,創作的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具備了史詩品格,創造了嶄新的舞臺樣式,創作了從前沒有見過的舞蹈和日後可能會有幾首流行的歌曲,我們盡到了責任,完成了使命。但遺憾總是有的,無論是我,總導演,還是每一位參與創作排演的人,都有著自己審視體味出來的遺憾,就像端詳著自己孩子的父母會説:眼睛可以再大點兒,嘴巴可以再小點兒,頭髮應該再密點兒……你可以以專業眼光對目前的《復興之路》提出各種不同的意見,但我可以放心地説,《復興之路》是一部讓人挺直了腰板觀看的舞臺藝術作品,是一部讓人通過觀賞對中華民族肅然起敬的史詩,是能讓廣大的愛國同胞更加愛國的愛國主義詩篇,是在新中國成立60週年系列文化活動中一幅寧靜而莊嚴的畫卷。至於她能否成為精品,載入史冊,還是讓時間去評判,讓人民去評判,讓歷史去評判吧。對於終於沒有看到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現場演出的“預備觀眾”我再次説聲抱歉,一個好消息是:重新錄播的電視實況《復興之路》已經製作完成,電影版《復興之路》正在後期製作。甚至,大型音樂舞蹈史詩《復興之路》改換演出場所再次登上舞臺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記者:我想,參與《復興之路》創排工作的所有人,都會銘記一同走在“復興之路”上的辛苦而幸福的時光,都會珍惜“用智慧和汗水壘一座山巒”的過程中取得的經驗。大家會彼此想念,也會想念總指揮!
陳曉光:謝謝大家。待人以誠,心心相印,是和諧的基礎細胞。無論是一個單位,還是全社會,皆如此。
責編:王子彬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