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視頻]【兩岸故事】鈕承澤和他的電影

CCTV.com  2010年02月17日 05:2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進入[中國新聞]>>

  

    央視網消息(中國新聞):台灣本土賀歲電影《艋舺》2月5號在台灣上映首日,就取得了票房突破千萬元新台幣的好成績,也是繼《海角七號》後台灣産電影再度出現的盛況。而這部電影的導演鈕承澤雖然出生在台灣,祖籍卻是北京。從小生活在眷村的竹籬笆內,他卻沒有囿于其中,從演戲到當導演,他的影視作品從《小畢的故事》,到現在他執導的《艋舺》,幾乎等於他成長歷程的縮影。今天的"兩岸故事",給您講述台灣電影導演鈕承澤的故事。

    來自所謂外省家庭的鈕承澤,這次拍的卻是有著濃厚本土味的題材,80年代繁榮的艋舺,一個龍蛇雜處充滿各種衝突的地方,交錯兄弟情誼與幫派暴力,部分劇情像是重制他的青春記憶。

    鈕承澤:我15歲的時候在學校被欺負,那時候學校有很多角頭,我念的是營橋國中,被師大路的一個角頭叫興隆全,我還記得老大叫茶壺,他們都是本省人,他就很喜歡我,覺得我很有趣,就問説你要不要跟我們混?就帶著我在學校走一圈,把所有曾經欺負我的人修理一頓,就開始跟他們混。

    當時16歲正值青少年叛逆期的他,被相中拍了電影《小畢的故事》,劇中眷村少年的成長紀實,仿佛就是那時的他桀驁不馴的影子,但在看似自負的背後,在他心中卻有著大時代情懷的傷痛。

    鈕承澤:你知道我在成長中,就是1949這件事情我常常會有感受,比方説為什麼從小就沒有爺爺奶奶,只有外公外婆?因為我媽媽是跟外公外婆一起來,而我爸爸是一個人跟國民黨軍隊來的,那我常在小時候會幻想説,如果沒有這場戰爭,沒有國共那一戰,現在我在北京應該是過著什麼樣的日子。

    隨著年齡增長,這種感慨越來越深,但與父輩不同的是,在這塊土地上尋找認同始終是他一個不變的情懷。

    鈕承澤:我就是一個在台灣出生、台灣成長的台灣人,可是當這個(族群)議題被操作,當我上出租車,因為我講的是國語,我受到不友善的對待。可是我在一個我的土地上,我卻感受到一種敵意,那東西是讓我非常傷感的。

    儘管有著上一代留下的傷痕,但鈕承澤把生命的歷練當成創作的養分,從眷村竹籬笆內《小畢的故事》,半自傳電影《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到現在拍的本土電影《艋舺》,入選本屆柏林影展六十週年的電影大觀單元,鈕承澤的影視作品,是他與台灣這片土地的對話紀錄,也是他一步步的成長印記。

責編:劉一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