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領導幹部的政績要經得起歷史檢驗

CCTV.com  2009年12月22日 16:5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光明日報  

  政績,是領導幹部在貫徹執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實踐中所創造的成績。事實表明,領導幹部的政績取向科學與否,不僅會影響到一個單位、一項事業,而且會影響到一個幹部、一屆班子、一支隊伍,甚至會影響到整個黨的事業。正因為這樣,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屆中央紀委三次全會上強調指出,領導幹部要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切

  實按照客觀規律謀劃發展,要求真務實、埋頭苦幹,察實情、講實話,鼓實勁、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在思想上自覺堅持人民利益

  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指出:“過去的一切運動,都是少數人的或者為少數人謀利益的運動。無産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自覺的獨立的運動。”這就決定了我們黨必須把為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全部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必須以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自己的利益。目前,我國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的基礎還比較薄弱,相當一部分群眾在生産生活中還有不少困難。我們要充分認識做好關心群眾生産生活工作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努力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著力促進社會和諧。每個黨員幹部都要著力增強宗旨觀念,切實做到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多辦順民意、解民憂、增民利的實事;要強化民本意識,擺正主仆位置,自覺以焦裕祿、谷文昌、孔繁森、鄭培民、任長霞、牛玉孺等為榜樣,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堅信人民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

  在思想上自覺堅持人民利益,關鍵是要處理好對上負責和對下負責的關係。毛澤東同志早就説過:“對人民群眾的態度問題和同人民群眾的關係問題,是一個根本的政治問題。密切聯絡群眾是我黨在長期奮鬥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而不是從個人或小團體的利益出發;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對於共産黨人來説,對上級組織負責與對人民群眾負責在本質上是一致性的。但在現實生活中,一些領導幹部卻常常把兩者對立起來,他們把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變成了“密切聯絡領導”,想群眾的利益少了,想個人利益多了;考慮群眾的承受能力少了,考慮個人的“政績”多了;同群眾的關係疏遠了,同領導的關係“緊密”了。要把人民群眾的利益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首先就要求我們的領導幹部在思想上把人民利益作為工作政績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在決策中始終貫穿人民利益

  衡量決策正確與否的最高標準是什麼?是人民答應不答應、贊成不贊成、擁護不擁護、高興不高興。民生連著民心,民心凝聚民力。領導幹部作決策,一定要重視民生,珍重民心,不辦有違民心的事,反對不得民心的事;一定要珍惜民力,按照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的原則,堅持實事辦實、好事辦好,反對盲目蠻幹、勞民傷財;一定要珍視民利,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繫、利為民所謀。

  在決策中始終貫穿人民利益,關鍵是要處理好長遠利益與近期利益的關係。領導幹部政績的大小,都要通過長遠利益和近期利益兩種形態表現出來。一般來説,近期利益比較具體,有明確的量化標準,以顯性實效的形態(或稱顯績)表現出來;而長遠利益則是多方面、多層次、寬領域、長時間的成果,往往以隱性實效的形態(或稱隱績)表現出來。近年來,一些領導幹部功利思想作祟,作決策時不是從廣大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出發,而是為了個人的私利,急功近利,搞短期行為,“泡沫政績”,以破壞長遠利益換取眼前的利益;弄虛作假,報虛假數字,欺上瞞下;對吹糠見米的事情興趣濃幹勁足,而對難度大收效慢的長效工程得過且過,敷衍了事。一些人追求的是報紙上有名,電視裏有影,廣播裏有聲,好大喜功。更有甚者,一些人為了搞所謂“形象工程”,不惜殺雞取卵,竭澤而漁,還美其名曰是“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其結果是一個人的“政績”成了幾代人的包袱。作為一名領導幹部,在作決策時必須自始至終考慮民心的向背,立足於當前,著眼于長遠,既要搞群眾急需見效快的近期效益工程,更要扎紮實實地為群眾多辦一些難度大的長效工程,只有把這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獲得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稱道的政績。

  在實踐中從人民最現實的問題入手

  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馬克思主義的實踐觀點,在實踐中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在實踐中研究解決實際問題,不斷提高幹事創業能力,不斷增強應對複雜局面的能力。

  領導幹部要從人民群眾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問題入手,真心實意地幫助群眾解決生産和生活中的困難,特別要高度關注困難群眾的生産和生活問題,切實解決下崗失業人員、農村貧困人口和城市貧困居民等困難群眾遇到的實際問題,並通過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抓好“兩個確保”和“三條保障線”政策的落實,妥善安排好困難群眾的基本生活。同時要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千方百計地增加農民收入。要牢記黨和人民的重托,強化責任意識,把功夫下到抓落實上。

  在實踐中實現人民利益,關鍵是要處理好實現自我價值與實現社會價值的關係。一般來説,人的價值包括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兩個方面,自我價值主要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而社會價值則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如何處理好實現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關係,歷來是從政者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我們共産黨人是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論者。因此,領導幹部必須堅持在最大限度地實現社會價值的過程中來實現自我價值。而政績的實現過程,也就是領導幹部運用手中權力來實現社會價值的過程。所以,評價一個領導幹部的能力高低、政績大小,不僅在於他的存在和需要是否從社會、從他人那裏得到承認和滿足,更重要的是在於他為社會、為人民盡了什麼責任,作了什麼貢獻。我們黨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個領導幹部,只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把人民利益作為政績的根本取向,才能在行動上全心全意為黨為人民奉獻自己的智慧和心血甚至生命,才能成為一個政績突出的人,一個真正有益於人民的人。反之,如果不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不自覺實踐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而是將人民賦予的權力變成刻意追求所謂“政績”、謀取私利的工具,那麼其社會價值就等於零。 (執筆:徐晨光、覃正愛)

責編:趙德禮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