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閃亮的日子:澳門十年憶事

 

CCTV.com  2009年12月18日 23:5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專題:情滿濠江——慶祝澳門回歸10週年

  澳門中銀大廈上安裝的“慶祝回歸10週年”綵燈在夜幕下璀璨奪目(12月14日攝)。燈光輝映下,中西文化交融的澳門街市如夢似幻,夜色醉人。新華社記者宋振平攝

  新華網澳門12月18日電 題:閃亮的日子:澳門十年憶事

  新華社“新華視點”記者

  澳門,中國南海邊一個面積不足30平方公里的寧靜小城,卻在400多年的時光裏被刻寫下繫於國家、民族命運的曲折、深沉的大歷史。

  10年前那個“回家”時刻的喜悅、激動至今依舊印象清晰,母親與遊子團聚的那一幕早已成為我們這個民族最珍貴難忘的共同記憶。

  今天,人們懷著無比的驕傲、蒸騰的激情,迎來了這座城市重獲新生後的10歲生日。

  10年的偉大實踐,3600多個不平凡的日日夜夜,凝聚著國家對特區的關愛與支持,濃縮著澳門同胞的愛國情懷和自強不息……這是一段閃亮的時光,一個從未曾有過又將開啟未來的美好年代。

  “回歸了,澳門被帶旺了!”

  一座城市的風華往往隱匿在那些意味深長的尋常巷陌之中,在澳門久負盛名的黃枝記粥面館就是一間記錄著澳門故事的老店。

  “1959年,我爸爸、媽媽到澳門的十月初五街開設了這家店,到現在整整50年了。”黃肖蓮是黃枝記的第二代傳人,已經62歲的她如今還時常在店裏忙前忙後。現在小店每天的銷量都有七八百碗,客人常常還得排隊。

  過去的這10年,是黃大媽最忙碌也最幸福的10年。“澳門回歸了,後來又開放內地居民赴澳‘個人遊’,澳門旅遊被帶旺了,我們的生意才越來越好。”年過花甲的老人還有更大的“野心”,她計劃開發一種禮品面,進軍內地市場。

  位於特區路環的撻沙街,有一家只有幾十平方米的小餅屋。並不起眼的外表,卻掩飾不住它在澳門居民和外地遊客心中的傳奇形象,這就是以葡式蛋撻聞名的安德魯餅屋。1990年,長期旅居澳門的英國人安德魯發明了獨家配方的蛋撻,很快打響了名號。幾年前,安德魯病逝,他的妹妹艾琳接掌餅屋。

  “這10年裏,餅屋的利潤增長了400%。”艾琳不無驕傲地説,澳門回歸後,尤其是開放內地居民赴港澳“個人遊”以來,安德魯餅屋的生意日益紅火,在來澳遊客的首選旅遊地點排名中位列第三。

  黃枝記粥面館和安德魯餅屋兩家小店,在地區經濟“大餅”中所佔分量自然微乎其微,但恰恰是這種微觀最實在地驗證了宏觀:回歸10年,背靠祖國的澳門獲得了強大的發展動力,澳門從公司行號到普通市民從中得到了實惠,分享了澳門經濟騰飛的成果。

  回顧澳門10年來的變化,澳門超然國際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羅盛宗感觸良多。用他的話講:10年前後,他的企業經歷了一個從瀕危到重生的過程。

  回歸前的幾年時間裏,由於亞洲金融危機,加之澳門治安長期不靖,澳門企業家曾經歷最艱苦的一段日子。回歸之後,澳門生機再現,羅盛宗的房地産事業也得以重振,他還主動改善公司産業結構,引入更多實業,抓住契機實現多元發展。他感慨地説:“回歸後,中央給了澳門那麼多好政策,特區政府也大力支持中小企業。澳門的中小企業有信心,通過自身努力開拓更大市場和發展空間。”

  “收入高了,治安好了,找工作容易了,政府給的補貼多了,肯聽老百姓的意見了……”説起澳門10年來的變化,59歲的澳門市民鄭炳坤快人快語。老鄭是一名公共汽車司機,太太梁淑琴在製衣工廠工作。2004年胡錦濤主席曾到他家做客,夫婦二人與胡主席的合影至今都挂在他家客廳最顯眼的位置。

  老鄭説,這10年最讓他高興的是孩子們都找到了滿意的工作,女兒當老師,兒子從內地大學畢業後進入特區政府工作。他説:“過去像我們這樣的澳門人想進澳葡政府當公務員很不容易,現在則是通過考試公平競爭。”

  回歸10年,澳門經濟持續增長,本地生産總值增長2.6倍;居民收入不斷增加,平均月收入增長近1倍。此外,在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等民生事業上的投入也逐年加大。短短10年,一個安居樂業、生機盎然的澳門,如蓮花般綻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嬌艷迷人。

  “我很高興能為澳門工作,為國家工作!”

  “我們屬於澳門,也屬於中國,我很高興能代表澳門,代表澳門土生葡人社群,為澳門工作,為國家工作!”歐安利有著一張帶著明顯歐洲人特徵的臉龐,但身兼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特區立法會議員和行政會委員等職的他對自己的身份有著這樣的認知:“我認為自己一齣生就是中國人,前幾年我正式辦理加入中國籍的法律手續,只是重申了我是中國人。”

  歐安利的祖父是一名葡萄牙軍人,1915年來到澳門,祖母是廣州人,他的父親1917年出生在澳門。這是個典型的澳門土生葡人家庭,這個特殊的社群目前在澳門大約有2萬人。雖然人口比例並不大,但歐安利的經歷很好地證明了,從澳門回歸的那一刻起,澳門同胞不論族群、界別,都真正成為了澳門的主人,依法享有了前所未有的廣泛的民主權利和自由,參政議政的意識、能力和水平也不斷提高,“澳人治澳”、高度自治得到了卓有成效的落實。

  歐安利精通葡萄牙語、英語,還能説一口地道的粵語,澳門回歸後特別是自己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後,他又開始學習普通話。不久前在北京舉行的紀念澳門基本法實施10週年研討會上,歐安利用普通話發言,全場人士報以熱烈的掌聲。

  談起回歸10年,他對記者説:“土生葡人是澳門歷史的組成部分,澳門回歸時,我們和所有居住在澳門的人們一樣,感到驕傲。土生葡人既特殊也不特殊,特殊的是這個社群的歷史和文化,不特殊的是我們在回歸後的澳門社會中同樣以主人翁的身份,和其他社群共同參與澳門的發展建設,共同分享澳門的繁榮穩定。”

  從小接受葡文教育的陳麗敏20歲就進入澳葡政府工作,10年前她接到特區政府行政法務司司長任命時,內心既意外又充滿自豪。這位資深公務員説:“中央政府這樣信任我這個在澳葡政府工作了幾十年的公務員,的確是真正要落實‘一國兩制’和‘澳人治澳’。”

  回歸以來,“澳人治澳”、高度自治的落實很好地體現在公務員隊伍的成長上。10年來,澳門特區政府著力提升公務員素質,銳意打造一支廉潔高效、以民為本的公務員隊伍。目前,特區政府公務員達21400余人,在700多名主管及負責人員中,90%具備高等課程學歷。

  10年前的12月19日17時,葡萄牙國旗在澳門總督府前徐徐降下,一位叫做瓦斯科若阿金羅沙韋奇立的葡萄牙人結束了自己在澳門的工作,當時電臺里正播放著張國榮的歌曲《風繼續吹》。

  這位“末代”澳督,在2009年之夏應邀重返澳門。10年之後,再度回憶往昔的韋奇立無疑是百感交集,但少了離任時的落寞,更多的是對澳門10年發展進步的感懷:“我今天要説的和我在任內以及移交政權那天所説的一樣:澳門人民有自主的權利和途徑,同時他們有義務積極參與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他們面前有極好的未來,沒有什麼比一個開放的未來更令人開心的。”

  在澳門回歸10週年到來之前,韋奇立在裏斯本近郊的家中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採訪。一直十分關注澳門的他説,回歸10年,在特區政府和澳門人民的努力下,澳門發生了積極的變化,社會繁榮穩定,百姓生活水平明顯提升。澳門的發展進步體現了“一國兩制”的成功,澳門的成功也為世界上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樣板。

  “澳門的文化正在走出新的更富活力的路!”

  “我想為澳門的藝術人才創建一個家園。在這裡,他們可以用藝術養活自己,而不再為生計發愁。”“瘋堂10號”創意園執行總監、澳門水彩漫畫家陳偉輝向記者袒露了自己以58歲“高齡”涉足文化創意産業的初衷。

  很長時間裏,澳門被冠以“東方拉斯維加斯”之名,在外界印象中博彩業似乎是澳門唯一的“名片”。但是,10年來,澳門擦亮了歷史名城的招牌,在文化傳承與發展中展露出自己獨特的魅力和活力。回歸10年,澳門原有的社會制度不變,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而文化傳統和特色不但不變,還得到了發展,煥發出新的活力。

  “瘋堂10號”位於澳門歷史城區,這裡曾經是麻風病醫院和供麻風病人專用的教堂,如今成了特區政府專辟的文化創意産業試點基地。陳偉輝告訴記者,回歸前,在澳門搞藝術的人是很難養活一個家庭的,藝術家只能在工作之餘搞創作。而現在,澳門藝術家開始職業化,迎來了創作的高峰,“這也反映了澳門的文化正在走出新的更富活力的路”。

  “2009澳門小姐”冠軍李若瀅今年的一項工作是參與電視臺紀念澳門回歸10年的節目攝製。這位年輕佳麗説,過去10年裏最令她感動的是,澳門在經濟騰飛的同時,不忘保護特色歷史建築和中國傳統文化,使這座城市充滿了別樣的情趣。

  2005年7月,第29屆世界遺産委員會會議在南非舉行,“澳門歷史城區”是中國當年唯一申報的項目,最終得到與會全體成員一致通過,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中國第31處世界遺産。

  澳門歷史文物關注協會副理事長陳志威參與了“澳門歷史城區”申遺的全過程,他激動地回憶説,大會審議通過將“澳門歷史城區”列入“世遺”名錄只用了9分鐘,“這創造了最快紀錄”。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文化財産廳廳長張鵲橋説,中央政府對澳門特區很支持,“申遺工作有國家支持很重要,特區沒有這個基礎,是很難去成功的”。

  回歸10年,申遺成功無疑是澳門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里程碑。今天,遠東或中國最早的歐洲教堂建築、西式炮臺和燈塔、中西風格合璧的民居,還有古老的媽閣廟、哪吒廟,在新的時代重新被照亮,而被照亮的更是澳門這座記載了歷史滄桑的南海小城的人文形象。

  踩過石子小路,穿過古舊拱廊,欣賞精緻的古建築外墻浮雕,沐浴在小城風情獨具的歷史文化氛圍裏,這是如今大多數遊客來到澳門必做的事情。對澳門而言,成功申遺的意義已超越文物保護的範疇,在特區政府著力將澳門打造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規劃之下,這些遺産終於得以“活化”。對此,西方媒體這樣評論説:“人們來到今天的澳門,已不再只是玩一把撲克牌就走。”

  陳志威覺得澳門有空間發展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創意産業,關鍵是要培養更多的人才。他説,澳門的發展需要更多“具有中國人那份承擔的人才”。

  今年上半年,中央決定同意澳門大學在珠海橫琴島建設新校區。這是中央為支持澳門發展教育、培養人才所作的特殊安排。對於一直為土地資源制約學校發展而煩惱的澳門大學校長趙偉來説,這實在是一個大好消息,這所澳門最具代表性的高等學府就將實現多年以來的擴建夢。趙偉説:“這是件大事、好事,充分體現‘一國兩制’的靈活性和生命力。”

  據了解,澳門大學橫琴新校區預計3年內完工,面積將達1.09平方公里,遠大於現有的0.05平方公里,容納學生總數將從目前的6000人增至1萬人。

  上任不久的趙偉説,澳大的目標就是要為澳門培養頂尖人才、領袖人才,“我們很早就提出20年後澳門的行政長官會是我們澳大畢業的”。

  18歲的莊青青是澳門勞工子弟學校高三的學生,她的志向是報考北京大學,畢業後從事翻譯工作;她的同學曾雅詩是學校學生會的幹部,理想是選讀新聞專業,將來成為一名記者。這所學校的唐校長説,特區政府將免費教育由回歸前的9年延伸到15年,澳門的孩子接受教育已無後顧之憂。有資料顯示,過去幾年中,澳門高中畢業生升讀大學的比例已在80%以上。

  回歸10年,澳門特區以經濟社會與人文關懷同步發展的城市形象,充分證明了“一國兩制”的科學正確和強大生命力,成就舉世公認。西方媒體也在這樣一個歷史時刻給予澳門高度的評價,德國一家報紙在最近的報道中寫道:澳門在幾百年前成為歐洲在亞洲的一塊“飛地”,而如今她作為中國的第二個特別行政區已經走過10年,古老的歷史與新時代的激情在這裡交織,呈現出一幅嶄新的豐富多彩的圖景。(執筆記者:陳鍵興。參與采寫記者:何自力、王燕萍、茆雷磊、徐超、張家偉、李凱、劉暢、童炳強、朱蕊)

>>>海量新聞,請點擊“新聞頻道”

責編:唐亮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