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澳門回歸後實現15年免費教育

 

CCTV.com  2009年12月14日 17:0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深圳特區報  

澳門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蘇朝暉。本報記者 張耀波 攝

  【本報澳門12月13日電】(特派記者 馮慶 王軻真 劉秋偉)作為負責基礎教育的澳門特別行政區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蘇朝暉先生非常忙碌。從下午2點30分至5點30分,他在辦公室接連會見了3所中小學校的代表,聽取他們對來年教育工作包括教學設施申請的意見。隨後,又馬不停蹄地接受了本報特派記者的專訪。

  從事20多年教育工作,蘇朝暉談起澳門基礎教育事業的方方面面了若指掌。正當盛年的他直言,回歸十年,澳門基礎教育制度不斷優化,15年免費教育順利推進,和內地教育交流日趨緊密,愛國愛澳教育亦開展得有聲有色。"在回歸之時,沒有人可以想象得到今天能實現15年免費教育!"

  15年免費教育 "人才就是最大的資源"

  提起澳門的非高等教育,必定要提15年免費教育。2007至2008學年,澳門特區政府規定,將為期3年的高中教育也納入免費教育津貼制度的範圍。

  在澳門讀書的孩子和家長們是幸福的。從踏入幼兒園伊始,一直到高中階段,納入正規教育系統的孩子們基本不需要掏一分錢學費,還可以獲得政府提供的多項教育津貼。截至目前,澳門的幼兒、小學教育階段津貼每班為50萬澳門元,初中階段津貼每班為68萬澳門元,高中階段每班津貼為79萬澳門元。

  15年免費教育非一日之功,經歷了逐步推進的過程。蘇朝暉介紹説,1999年澳門回歸祖國之前,免費教育僅限于小部分公立和私立學校,在全澳龐大的非高等教育網絡中只是冰山一角。回歸之後,隨著經濟收入的增長和政府對教育的認識,免費教育得以順利推進,由回歸前的7年增至10年,再度分別增至12年和15年。

  "澳門沒有多少資源,人才就是最大的資源。"蘇朝暉表示,除了非典當年有所下降,2005年之後每年政府財政對教育投入的增長超過10%,2006年至今每年增幅更是超過20%。初步估計,特區政府目前每年用於教育投入的支出約達30億澳門元。

  回顧15年免費教育發展歷程,蘇朝暉坦言,期間也並非一帆風順。他告訴記者,當年在討論擴大10年免費教育範圍,即在"幼稚園第三年+小學六年+初中三年"的基礎上再度擴大時,有的人認為高中比幼教重要,應先在高中階段實行免費。特區政府經過多次調研,結合國際慣例,認為幼兒時期是一個人接受教育打基礎的開端,投入幼稚園的社會回報要大於高中。通過立法會以及新聞媒體的解釋取得公眾理解後,實行了免費教育向下延伸,先惠及幼兒教育。緊接著,僅僅一個學年之後,免費教育又緊鑼密鼓地擴大到高中。

  與內地交流 借助內地資源促進澳門教育發展

  伴隨著澳門回歸祖國,澳門與內地加強教育交流合作勢在必行。蘇朝暉表示,回歸之初,政府並沒有對此出臺具體規劃並加以執行。不過,作為各間學校及教育團體的夥伴和服務單位,十年來,教青局目睹和參與了澳門與祖國各地在教育合作上的深層次推進。

  蘇朝暉認為,回歸以來,澳門與內地,從官方至民間,從粵澳至各地,實現了多層面、多形式的教育合作。

  澳門特區教青局和教育部合作實行"骨幹教師培訓計劃",將澳門的骨幹教師送至北京師範大學培訓,提升教師的學科教學效能。包括幼稚園在內的所有校長也都被送到南京、北京和上海等地加以培訓。

  2008年起,在教育部的協助下,教青局新推出"內地優秀教師來澳交流計劃",來自北京、湖北、吉林等省市的優秀教師分批抵達澳門,進行教學示範及校本教研等活動。"他們的到來,將為澳門培養一批青年教師,促進教師專業隊伍的持續發展。"

  回歸以來,澳門和廣東省共結成20對"姐妹學校",雙方除教師、行政人員、學生和家長進行互訪,還開展了多種教學交流。其中,與深圳結成5對,還有10對是針對粵北山區的學校。教青局為其提供教育物資,援助當地教學發展。此外,教青局還與廣東省教育廳、深圳市教育局等簽訂教育合作協議,商定建立定期交流機制。

  普通話推廣 大多數學校都開設普通話課程

  和記者交談中,蘇朝暉侃侃而談,普通話十分流利,難以置信的是,在回歸之前,他僅會幾個拼音,聽得懂幾句常用的普通話。"我是土生土長的澳門人,以前在澳門上學時,沒有普通話課程,都是近幾年慢慢學的。澳門的學生比我説得好。"蘇朝暉謙遜地説。

  作為東西文化交匯之城,澳門的教育發展也呈現多元化格局。眾多學校有公立的,更多是私立的。澳門教育融會"三文四語",即中文、英文、葡文,普通話、廣東話、英語和葡語。無論哪類學校,回歸以來,普通話教學越來越得到重視。"愛國愛澳"的教育氛圍也十分濃厚。

  現如今,絕大多數學校都開設有普通話課程,大大超越回歸之前。連一些葡文學校,也將普通話作為葡語之外的第二語言。通過傳媒、社區中心等形式,普通話的推廣在澳門從校內走向校外。

  與此同時,澳門的多元化教育特色也得以保留。蘇朝暉表示,政府不會對教科書的內容做出限制,各學校實行自主教學,也沒有統一的考試製度。"澳門的學校教育理念、教材、課程甚至每節課的時間都不盡相同,各有特色。在澳門,你會看到,同一所學校同一個班級的不同科目裏,可能會有來自香港、內地和國外等不同版本的教材。中國人、葡萄牙人、印度人、俄羅斯人、菲律賓人,各種膚色的孩子和諧共處,一同成長。"

  "澳門真的很幸運。"蘇朝暉説,回歸以來,依靠國家的有力支持,澳門教育發展成就有目共睹。

責編:王壹霖

1/1

  相關鏈結: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