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專家釋疑強降雪原因 中高緯大氣環流明顯調整

 

CCTV.com  2009年11月15日 05:3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大洋網-廣州日報  

>>>海量新聞,請點擊“新聞頻道”

  繼北方多省暴雪成災後我國南方亦將有大雪至暴雪

  氣候專家表示全球大部天氣正常部分地區天氣極端

  厄爾尼諾現象雖為中度仍對我國天氣劇變推波助瀾

  中央氣象臺14日最新預報顯示,受冷空氣東移南下影響,15日至17日,我國南方大部地區及西北地區東部將出現一次較大範圍的陰雨雪天氣過程。16日前後,安徽、湖北、湖南北部、江蘇南部和江西北部等地將出現今冬以來首次雨轉雪或雨夾雪天氣。

  11月以來中國部分地區連續遭遇兩次罕見暴雪天氣過程,多省暴雪雪量總體平均已達六十年一遇標準,局部地區突破百年一遇。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此次罕見的暴雪天氣過程?與全球氣候變暖是否有關?本報記者專訪了國家氣候中心氣候預測室主任張強和美國氣候專家羅西娜碧耶鮑姆作深度解讀。

  專家釋疑

  強降雪原因?

  中高緯大氣環流明顯調整

  記者: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本次我國北方部分地區的強降雪天氣?

  張強:大氣環流調整強冷空氣活動頻繁是造成近期北方強降雪的主要原因。10月底以來,中高緯大氣環流出現明顯調整,歐亞環流的經向度加大,呈現兩脊一槽型分佈,這是我國出現強降水的典型分佈形勢。在這種環流形勢下,利於強冷空氣直接從極地南下,強度強並且活動頻繁,給我國帶來強降溫。

  與此同時,近期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較常年偏強、偏西、偏北,印緬槽偏強,西南水汽向北輸送異常偏強,同時來自我國東海的低層水汽回流也異常偏強,為雨雪天氣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條件。來自南方的兩股暖濕氣流與來自極地的強冷空氣交匯在我國西北地區東部和華北地區,形成了大範圍持續雨雪天氣。

  是否會南移?

  11月後半月降水區南壓

  記者:近期的降雪過程主要發生在北方,是否在未來會向南方擴展?

  張強:與常年同期相比,預計未來一月我國西北東南部、黃淮南部、江淮、江漢、江南和西南東部等地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多,全國其餘地區降水較常年同期偏少。由於冷空氣活動頻繁,11月中旬後期至11月下旬前期我國大部地區氣溫前期將較常年同期偏低,11月下旬中期至12月上旬冷空氣活動偏弱,氣溫將較常年同期偏高。

  根據最新海洋大氣異常分析和動力氣候模式的預測,預計11月中旬後期至12月上旬,我國主要降水區較前期有所南壓,降水主要位於淮河以南地區。

  該如何防範?

  注意融雪造成泥石流滑坡災害

  記者:能否介紹一下,未來一個月內,應該做好哪些措施來防範災害性天氣?

  張強:未來一月河南、安徽、山東、陜西,以及湖北、湖南、貴州、四川等地區將可能出現的強雨雪天氣,可能對設施農業、交通、林業、電力等部門産生影響。

  京、津、河北、山西、陜西及東北地區等地受冷空氣影響氣溫將進一步降低,農作物需要加溫做好保溫措施防凍害,加強冬前小麥田間管理,預防凍害發生。前期降雪地區要特別關注道路結冰對交通影響。

  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等地面積雪嚴重的地區要密切關注氣溫回暖融雪可能造成局部地區産生泥石流滑坡災害。另外,大雪過後大氣底層相對濕度大,夜間和清晨輻射冷卻容易産生大霧天氣,各高速公路要加強管理,做好民航、公路等方面的預警防禦工作。

  深度分析

  放任氣候變化可能使氣溫在本世紀內升高5攝氏度。這樣的差異已經趕上了今天的氣候與上一個冰期的氣候之間的差異……今天和上一個冰期的氣候差異是在數千年間形成的,而人為引起氣候變化只用了短短一個世紀。

  氣候專家

  1 目前厄爾尼諾現象屬中等偏弱

  目前熱帶中東太平洋正在發展的厄爾尼諾事件對我國出現的大範圍雨雪天氣過程也有一定間接影響。自6月中東太平洋海溫達到厄爾尼諾狀態後,上升速度變得平緩,海面水溫基本維持在偏暖0.5~1.0℃,一部分區域達到了1℃以上,為一次中等偏弱的厄爾尼諾事件。

  10月中旬後,海面水溫增溫範圍擴大,大氣對海溫的響應加快,且較穩定,厄爾尼諾事件通過熱帶環流對我國氣候的影響開始逐步顯現,南方地區降水開始增多。

  不過,目前厄爾尼諾現象是否對全球氣候有顯著影響尚無法確切獲知,因為儘管此次有部分國家或地區遭遇了暴雪災害天氣,但並非是在典型強厄爾尼諾現象背景下發生的,目前發生的厄爾尼諾現象屬於中等偏弱型,也是非典型厄爾尼諾事件。

  全球大部地區天氣正常

  “目前,全球大部分地區的天氣狀況正常,有部分地區發生了較極端的天氣狀況。”他説,以我國為例,總體而言,此次華北地區的強降雪天氣屬異常,但也有部分地區的降雪量並未超過以往。

  據張強主任介紹,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高溫、高熱、強對流天氣發生幾率會更高,而低溫事件發生幾率會變小。此次部分地區遭遇暴雪天氣和氣候變暖並無直接聯絡。

  2 氣候異常加劇皆因工業化加劇

  “即使與工業化前相比溫度僅上升2攝氏度,也會導致新天氣類型的出現,從而帶來全球性影響,天氣越來越多變。極端天氣事件發生得越來越頻繁、劇烈。可怕的是,放任氣候變化可能使氣溫在本世紀內升高5攝氏度。” 氣候學專家、密歇根大學自然資源與環境學院院長羅西娜碧耶鮑姆這樣告訴記者。

  氣候變暖普遍被學界認為是造成極端氣候異常的重要原因,而人類活動正在使全球變暖。凝聚聯合國所有成員國2000多名科學家心血結晶的《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第四次評估報告》(簡稱IPCC)指出,進入工業化時期以來,地球的平均氣溫已經升高近1攝氏度。

  各種災害更加頻繁

  羅西娜告訴記者:“空氣和海水平均溫度的升高,冰雪的大面積融化和海平面的上升已使我們看到了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大冷天以及霜凍天氣出現的頻率降低,而熱浪則變得更常見。儘管澳大利亞、中亞、地中海、非洲薩赫勒地區、美國西部以及其他很多地區的旱災更加頻繁、更加嚴重,但全球降水量卻總體出現增長。大雨和洪澇災害變得更為常見,風暴和熱帶氣旋造成的危害,可能包括其強度,都有所增長。”

  3 中國地理環境人口分佈易致災

  近年來,洪水、颱風、雪災等極端天氣在中國常有發生,而且每次惡劣程度都有刷新歷史之趨勢。

  對於中國易受氣候影響的原因,羅西娜分析説,原因之一是大量人口居住于沿海和地勢低窪地區;原因之二是,人口增長和工業化等因素導致環境惡化使土地等資源管理更加複雜;原因之三是,大量海洋資源因工業化、沿海開發等遭受破壞。

  青藏高原冰川加速融化

  由於人口居住地區、經濟條件不穩定、農業比例過高、用於適應氣候變化的資金和機構能力有限等制約因素,羅西娜認為,最終氣候變化造成的損害,其代價(約75%至80%)將由發展中國家承擔。“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決策者已經注意到,用於發展的預算越來越多被轉到應對與天氣有關的突發事件上。”

  世界銀行研究發現,中國將是受氣候變化影響最大的國家之一,根據預測其氣溫升高幅度將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整個東海都將出現海平面上升,北方地區缺水現象日趨嚴重,南方地區極端天氣事件日益頻繁,為其主要河流補水的青藏高原冰川加速融化。

  羅西娜總結説,應對氣候極端變化應從解決溫室氣體著手,構建氣候智慧型世界是未來的出路,關鍵在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同時行動。

  相關鏈結:

責編:彭偉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