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視頻] 熱點透視:專訪台灣木雕藝術家康木祥

CCTV.com  2009年11月12日 21:2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央視網  
專題:海峽兩岸

  

    主持人:歡迎您繼續關注《海峽兩岸》。11月12日,台灣的木雕大師康木祥先生的名為“生命”的木雕藝術展在北京舉辦,康木祥先生來自台灣的苗栗縣三義鄉,那裏是著名的木雕之鄉,而且,康木祥先生還獨創了風切劈流法的雕刻創作手法,他的作品也為藝術界所推崇,今天我們就邀請到了康木祥先生作客《海峽兩岸》的演播室,來跟我們聊一聊他的木雕藝術人生,歡迎您康先生!

    康木祥:謝謝!歡迎大家!

    主持人:首先我們還是先讓觀眾朋友通過一個很短的短片來了解一下您的經歷。

    解説:康木祥,台灣木雕藝術家,祖籍福建。1961年出生在台灣苗栗縣,家中三代都從事木雕工藝,康木祥13歲開始接觸傳統木雕,1986年康木祥在苗栗三義鄉成立木雕工作室,在三義鄉是康木祥相當重要的一個創作階段,他的作品不僅融合了傳統的技藝經驗,使他的創作更接近自然,同時也融入了當代藝術的創作元素。在創作過程中,康木祥先生也逐漸形成了“作品即做人、做人即作品”的創作理念。1998年開始,康木祥先生的木雕作品開始在島內外展出,受到藝術節的高度評價。2002年,康木祥受邀登上無人居住的龜山島,利用當地的漂流木進行創作,龜山島位於台灣東北海域,距宜蘭縣12公里。康木祥在龜山島生活創作近一年的時間裏,對生命有了獨特的體驗,創作出名為“生命潮”的木雕作品系列。

    在三十多年的木雕創作中,康木祥先生從傳統木雕,不斷探索木雕藝術的表現形式和內容,創作了“深情”、“海島情”和“生命潮”等系列作品,受到海內外藝術界的高度評價。目前,康木祥先生在繼續從事木雕創作的同時,也開始創作青銅作品。

    11月12日到16日,康木祥先生的木雕作品展在北京今日美術館開展。康木祥先生表示希望未來能與大陸的藝術家有更多的交流。

    主持人:我們剛才也了解了一下您的從藝經歷,很小的時候您就開始從事木雕的工作,而且您是出自木雕世家,能告訴我小的時候,木雕給您的感覺是什麼?家人來對你傳遞的木雕是一個什麼樣的藝術品?
   
康木祥:好,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海邊的一個小鎮,那個小鎮都是做木雕,整個村莊都在木雕,我兄弟姐妹都在做木雕。在從小出生的時候,就開始看到木雕了,以前小時候就幫忙磨一些細的東西,用砂紙,然後就開始接觸木雕的世界。那對我影響最深的就是環境,一個藝術家他的環境很重要,而且就是説,我也愛上了木雕的世界。當然木雕它本身,它就是説從心靈上刻畫出來的作品,也是我一生中最好的興趣。
   
主持人:那是因為小的時候生活的環境給了你很大的影響,那個時候在海邊生活,是不是有很多那種浪木,所以就是讓您的祖輩,或者您的家庭來從事這樣一項事業?

    康木祥:是,早期在台灣的木頭很豐富,但是慢慢因為環保的關係,現在的漂流木都是要靠老天,他在上面大水衝下來的一些漂流木,然後這些漂流木從高山漂到大海,它就會形成不同的造型。然後在這個造型中,你産生很多的靈感。那我想説這些枯木,這些漂流木,我在喚起它的生命。
   
主持人:康先生是來自台灣苗栗,我們知道苗栗的三義鄉,它素有雕刻之鄉的美稱,而且有很多個人雕刻的博物館,在街邊也有很多木雕的小店,進去之後你可以看到很多漂亮的木雕。但是家家木雕擺設的作品幾乎風格都是差不多的,就所有的貨品,可能是第一家、第二家、第三家都是一樣的,只是價錢不同而已,那麼您的博物館可能裏面陳列的都是特別富有藝術氣息,是含有您個人一種風格在裏面的藝術品,那麼怎樣把您的作品和其他人的作品區分開來,來形成你自己獨特的一種風格?

    康木祥:我想你剛剛説的,三義是整條街都是木雕的世界,我剛剛説,我哥哥他們也在裏面開店,也是在這一條街上開了好幾家店。我想説那個東西都一直傳承下來,我就開始走一條不同的路。為什麼説我的作品會跟他不一樣,我是用一些奇形怪狀的一些木頭去雕出我內心的東西。然後我內心的創作,可能在這一代特別喜歡。就是説有思想,有觀念的人更需要那一種創作。然後我一個人不是在店上,我一個人不是在馬路上,我是在一個森林中,森林中裏面還可以在那邊有很多人會找,找到我。因為我是從介於傳統的雕刻創造新的生命,就是創造出不同的,跟店裏面不同的風格,就是要去了解它木頭的造型,然後融入你內心的想法,然後創造出獨特的風格。

    解説:康木祥在數十年的木雕創作中,為了探索新的藝術元素,他處處細微觀察,康木祥先生出生在海邊的鄉鎮,隨後在生活和創作中都與大海結下不解之緣,通過長期的觀察和體驗,他見識過無數次的風吹海沙的景象,風吹海沙時風與沙平緩輕快地翻動,風吹沙之後平整沙面,都令他著迷,受到海風吹海沙的啟發,他逐步結合“切、劈、劃、割、整”的雕刻要領,獨創了被稱之為“風切劈流法”的木雕手法。

    在康木祥木雕展覽的現場,康木祥先生手拿電鋸,為我們展示了“風切劈流法”,一把電鋸在康木祥先生的手中如同文人有快筆,而一塊枯木就像一塊畫布。經過康木祥先生的雕琢,一件作品呈現在觀眾面前。

    主持人:全情投入這需要一定的心力。您也提到了歲月的積累也是藝術成就的一部分,歲月積累的過程當中有沒有您特別值得回憶的某件事情來給我們講述一下。

    康木祥:從小是生活一個很快樂的一個家庭,因為我從小是排行老小,所以説父母親都很疼愛,包括姐姐、哥哥都非常照顧。我想説,要上小學的那一天,是我姐姐幫我打扮漂漂亮亮的上了小學。然後我想説,這個過程是因為有了愛,在我內心的世界裏也是充滿著愛。所以説,我到了龜山島以後,我一個人在島上的時候,我發現説,這個世界人真的是很渺小,但是要來到這個社會,要來到這個天地,他真的是很了不起,而且能夠生存下來。

    主持人:當時在一種什麼樣的機緣之下才促使您去龜山島?

    康木祥:當時是因為發現這個島要開放,想説要做觀光,以前都是不開放,都是把它封閉起來,但是那上面有很多的漂流木,然後就找了我,上去去尋找這些漂流木,看能夠把這些漂流木給它一個重生的機會。就是這樣的姻緣,我上了龜山島,被邀請一個人在上面當島主。所以説在這個過程中是有很多的記憶。

    主持人:就一個人在龜山島嗎?

    康木祥:我一個人在龜山島。

    主持人:一個人在龜山島專門雕刻漂流木。

    康木祥:對。

    主持人:多長時間?

    康木祥:差不多一年的時間。因為那個東北季風很大,到了東北季風來的時候,根本沒有辦法住人,那些作品後來就把它搬回台灣這個地方來。所以説本來是要在那個島上成立一個美術館,後來是因為風的關係,沒有人在那邊住,也沒有辦法人在那邊管。我在龜山島上想很多,每一天潮來潮去,海水的潮來潮去,就發現潮來,漂來的東西每天都不一樣,有廣告紙,有廢鐵,還有一些神像,佛像,有人不要了,或是説有的被大水衝出來了,因為台灣有很多神像,對於宗教算蠻有這種想法的。然後有時候就被漂流到海邊,我就會去撿,每一天就看到不同的東西,而且感受不同的。每天就在期待,只有在期待説每天早上可以不可以看到不同的東西來,沒有人,只能跟大海中在對話。
   
主持人:在龜山島的那段時間,您完成了多少作品?那麼作品的主題大概是什麼?

    康木祥:都是海,那些系列都是跟海邊的人文、情景有關。比如説一些船夫,或是一些居民,當地的居民,還有自己在感動中,在情感上的一些表達。比如説生命的源頭,人就好像潮水一樣,一來一往,人是很渺小,我想説我的生命是來的最源頭,然後又要喚起這一些木頭給它生命。
   
主持人:那您創作的取材一般都是在台灣取材?一些漂流木?

    康木祥:對。因為本身我很喜歡木頭,包括台灣哪有漂流木,再遠我都會去看。比如説有人剛好有收藏這一塊木頭,他沒有用,那我會高價去給它買回來。如果説我今天沒有買的話,我回去我會睡不著覺,因為我怕説他賣掉了。我有一次曾經在三義的街上,剛好那個也是雕刻師,他本身有買了一棵木頭回來,然後我就在外面看著那一棵木頭,他已經給我招手了,因為價錢的關係,結果沒有跟他談好,結果一回頭,要去跟他買的時候,他已經做好了,他本身把那一棵木頭已經破壞掉了。所以,我那個時候心裏很痛。
   
主持人:我們知道在大陸也有很多地方有這樣的漂流木,比如説在松花江就有很多松花江浪木也是挺出名的,有沒有想過將來創造一種合作的機會?比如説在大陸選材,在大陸雕刻?

    康木祥:我是考慮説,怎麼樣再能夠創作最好的東西,然後我想説,大陸因為木頭我不熟,借用這一次展覽,我的朋友就把我帶到一個張家港去看木頭,我看到一棵木頭很漂亮,我就給它買下來了,有一棵木頭現在在大陸,很有價值,又大。那個木頭我也是想説,在我這一段時間我在沉澱,我在感受大陸的這種生活,然後我希望不久的將來,我會把這一塊木頭再把它創作出來。

  相關鏈結:


責編:劉一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