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國防大學教授:熱衷低俗一定會把自己變得庸俗

 

CCTV.com  2009年11月06日 12:2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海量新聞,請點擊“新聞頻道”

  ——公方彬與劉義權一席談

  不久前,國防大學教授公方彬專程到解放軍301醫院看望用生命踐行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的劉義權同志。行前,公方彬説他要近距離感知老劉其人,特別是希望把先行者的所做所為與時代需求、精神高點與社會基礎之間的內在關聯,作出揭示和對接。兩個人的交談,話題涉及人生、社會、責任、榮譽諸方面,其中許多思想觀點讓同行者亦深受感染和啟迪,在此特將他們的談話內容整理出來,以饗讀者。

  立足平凡、創造非凡既是一種境界,也是規律

  劉義權:這段時間,我的心理壓力很大,自己只是做了一些具體的職責範圍內的工作,很平凡,胡主席和其他黨和國家領導人卻給了那麼大的關心和愛護,組織、媒體、社會給了那麼多的褒獎,我深感愧疚和不安。就像媒體介紹中所説,我不大愛説話,要不是組織上來找我,幫我回顧和總結,我也不知道自己做過多少事,更不認為自己有多麼高尚。我只是做了每一個從業者都應做的事,更是一個黨員,一名軍人所應做的事。

  公方彬:從媒體開始宣傳老劉的先進事跡起,我就在思考一個問題,老劉的事跡既不轟轟烈烈,亦非突出奇崛。既如此,為什麼仍然引起那麼多的關注,並讓人感動,以至網民把老劉視作凡人英雄,甚至美國的女將軍也把老劉視作“美國人民心目中的英雄”?

  一般而言,除了社會出現大動蕩、大轉折,世界原本就是平凡的世界,生活原本就是平凡的生活,這是人類社會的常態,也是人生的常態。像劉胡蘭這種生得偉大、死得光榮的英雄,更多出現于革命時期、戰爭年代,和平時期的英模雖然也可以做出驚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壯舉,但更多的還是生活在平凡之中,包括壯舉産生、偉大鑄造的那一刻之前。

  社會中的絕大多數人雖知不能變得偉大,但也不會甘於平庸,很多人想成就一番事業,以使生活更富色彩,人生更有意義。那麼意義從哪來?如何從平凡中感知偉大,成就偉大?老劉的人生經歷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這就是立足平凡,同時依照人類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界定,不斷向上攀登。這裡特別需要把握的是,立足平凡並不是甘於平凡,而平凡更不是平庸。儘管我們生活于平凡中,並且在平凡中走過人生,但我們的精神世界卻應有對崇高的嚮往。只有讓高尚的情愫盪漾於心靈之中,才有可能使我們變得偉大,至少可以把我們變得美好。

  優秀不僅是一種行為,更是習慣

  劉義權:人到了生命的最後關頭,難免不作一個回顧,看看自己做了什麼,做好了什麼,還有哪些遺憾。有些同志對我讓職稱,以三室一廳的房子與同事30平方米的房子調換的事給予讚美,我覺得這沒有什麼,它是每一個人應當做的。人生活在世上,誰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當我們自己有困難時想到組織和他人,而有人遇到困難需要我們幫助時卻作壁上觀,這就不合道理。還有,我也沒有把自己該做的事情都做好了,相反,還有很多事情等著去做。為什麼我在得了癌症後仍希望多給我一點工作,就是覺得再不做就沒有時間了。

  公方彬:一個“該做的”,已經清楚地詮釋了什麼是優秀。或許可以這樣説,優秀並不僅僅反映為行為,因為“作秀”也可以産生貌似高尚的行為,在一定意義上,良好行為的積累,反映的是一個人主觀上的努力,表明他在向更高境界邁進過程中的決心和動力,但其本身還不是高境界。只有進入沒有意識到自己多麼高尚,同時也不是刻意做某幾件令人稱道的好事,而天天時時在做好事,才真正進入了超越常人的境界。優秀更是一種習慣。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在特定氛圍之下,大多數人都可以做出超常義舉,然而一旦氛圍和助力消失,再難重復同樣的事情。

  緣於此,我們便不難明白,為什麼説一個人最感動人的不一定反映在做了什麼,而應是因什麼而做,為什麼和為誰而做,還包括該行為是短期行為,還是恒久行動。當做事的唯一動因是自身利益,做事的方式是“作秀”,這樣的事再多也未必感動人,甚至不敢言善。

  所以,源自靈魂深處的善最感人,唯理念成熟下的行為更穩定、更持久。老劉一再強調自己做了該做的事,其本身就反映出他已經進入更高的境界。

  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先行者,前提是擁有擔當精神

  劉義權:有人説,老劉無職無權,有些事情可以不做,至少沒必要做那麼多。對此我是這樣想的,自己從小受的教育就是“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入黨時又宣誓履行黨員義務,我們不能説一套做一套。再説,我們都希望黨強大、國家強大、軍隊強大,怎麼強大?人人都把希望寄託于他人,強大只能淪為空想。其實,就是從責任、權力上講,我也不是無職無權,我的職務是檔案工作者,我的權利是做好檔案工作,這是天職,也是本分。我給自己定的標準就是上對得起犧牲的革命烈士,下對得起子孫後代,在這個前提下,我會去做屬於我或不屬於我的事情。

  公方彬:老劉講了一個每個人都無法回避,且必須思考的命題,就是社會責任該由誰來承擔?的確,面對責任的擔當,許多人喜歡問一聲為什麼要由我來擔當,這個問題不是沒有道理,社會是眾多人構成,確實不應將責任歸到某一個人那裏,甚至不能歸到先行者那裏。因為公共道德與社會責任不是以強制的方式來表現,而是以道德水平決定的。比如,面對死亡的威脅,是衝上去還是逃避,決定於有無擔當精神,因為法已經賦予了每個人緊急避險的權利。儘管如此,我們還是需要想一想,人人都不願意擔當,這個社會該是個什麼樣子?或者再問一聲,我們不來擔當,該由誰來擔當?!

  在這裡,我們不妨作出這樣的判斷,要想使我們的民族變得偉大,必須擁有更多的責任擔當者,即使是想在經濟繁榮中真正享受到社會的美好,人生的幸福,同樣需要我們去像老劉一樣去擔當。借用19世紀英國社會學家斯賓塞講過的一個觀點:在所有的人都獲得自由之前沒有人真正自由,在所有的人都有道德之前沒有人真正有道德,在所有的人都獲得幸福之前沒有人真正幸福。

  追求崇高不一定變得崇高,熱衷低俗一定會把自己變得庸俗

  劉義權:我要感謝自己從事了檔案工作,正是這項工作使我更清楚地理解了什麼是高尚,什麼精神最感動人。有一次,我在收集和整理檔案時,看到八路軍一支部隊在1945年留下的烈士登記表,上面記錄著:戰士張振鳴,28歲,河南滑縣人,犧牲日期3月12日,來隊一日犧牲。通信員石永福,20歲,犧牲日期3月28日,來隊當天犧牲。伙伕張啞巴,歲數不詳,籍貫不詳,真名不詳,4月28日犧牲。備註一欄中特別註釋:“啞巴不會説話……”看到這份烈士名錄,我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而淚流滿面。在從事檔案工作中,很多的事情在感動著我,雖然不敢説這許多感動把我變得高尚,至少保證我不會變得庸俗。

  公方彬:老劉因崇尚而感動,也是因為經常被感動而走向高尚,這就啟示我們,該因什麼而感動,還能不能被感動,要不要主動去接受感動。的確,經歷過激情燃燒後,很多人麻木了,很難被感動了,事實上,每個人心中都有被感動的情愫,關鍵是看有沒有被調動的條件和主動調動的意識。

  古人講,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心理學家也提出了需要層次理論,即人的基礎需求是生存和安全,隨著物質條件的改善必然要走向精神。

  問題在於,規律與邏輯並不必然成就人的高尚,因為人是現世的,鮮活而又感性,尤其是處在當今社會,各種誘惑隨時撞擊著我們的感官,隨波逐流易,潔身自好難。如果再結合社會的發展變化更是如此。改革開放後的較長一段時間裏,我們的思想教育出現了失誤。

  就個人來講,我們更強調的還是加強修養,提升自律能力。人不可能超越物質世界,但卻不應沉溺于物質之中為金錢所奴役。當我們在利益權衡過程中,正確處理我與他人、與社會的關係,找到最佳契合點。到那時,我們或許會和老劉一樣,成就一個更加豐富,更有意義的人生。

  人生捷徑只屬於少數人,大多數人必須勤奮紮實

  劉義權:我從事的是一項很普通的工作,雖然檔案本身牽涉的是黨、國家和軍隊的歷史,但這種價值畢竟需要轉化,檔案人更多的還是幕後做事,説大了也不過是幕後英雄。所以,從事這樣的工作心浮氣躁是做不好的。回顧從事檔案工作的38年,看看解放軍檔案館辦公室的那把陪伴我很多年的椅子,再看看每天走過的路,做同樣工作的同事們,如果説我們做出了一些成績的話,很重要的是因為心無旁騖,踏踏實實做事,認認真真做人。

  公方彬:“踏實做事,認真做人”既是老劉人生的真實寫照,也是其精神的重要構成,同時還是感動大眾的重要品質。由此説開去,這原本也是一個走市場經濟道路之初,曾經引發全社會廣泛關注的討論題:“老黃牛”與“千里馬”,哪種精神更符合時代要求,更應提升為時代精神。放到時下,或許就是青年關注的問題,成就事業是一步步前行,還是尋找捷徑。

  一些青年熱衷走捷徑,也不完全是空想,而是大量參照物在影響著他們的價值判斷。比如,當他們看到“超女”、“快男”一夜走紅,資本玩家一夜暴富,諸多神話屢屢化為現實後,很難不讓他們認定人生有捷徑。當他有了走捷徑的價值判斷後,心浮氣躁、頻繁跳槽也就成為自然的選擇。誠然,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市場經濟與社會新的運行規則的確在改變著許多傳統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儘管如此,我們仍然要説,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是為現象所迷惑,成功者鮮亮和光彩的背後,也有不為人知的艱辛。隨著社會機制的更趨完善,處女地已基本開闢完畢,再試圖走捷徑而獲得成功的概率越來越小。當然,就一個社會來講,機遇不會窮盡,找到捷徑,實現跳越,過去、現在、將來都不鮮見,但我們不能以小概率去奠定人生,那樣的風險太大。

  唯信仰、信念方可支撐人走得更遠,上得更高

  劉義權:有些話不一定總是挂在口頭上,但心裏得有,就是人要有信仰、信念。我是中國共産黨黨員,我得忠於自己入黨時的誓言,得踐行這個黨的宗旨。工作性質所決定,我看到了比一般人多的黨史、軍史上的大量真實記錄,我一方面為這個黨、這支軍隊而驕傲,為自己是一名黨員、革命軍人而自豪,同時堅定了一輩子愛檔案、幹檔案的信念,這該是我38年人生歷程的最有力的支持。

  公方彬:老劉的這個心得給人以沉甸甸的感覺,什麼是信仰、信念,其特徵是什麼,我們該怎樣確立自己的信仰、信念?這未必不是當代人所必須思考和解決的命題。

  沒有信仰的社會很容易導致精神的迷失,思想的紊亂,這是人類發展史所一再證明的。毋庸諱言,今天我們確存在著一定程度的信仰信念缺失,否則也就不會出現,一句近乎無厘頭式的“賈君鵬,你媽媽喊你回家吃飯”,竟然在五六個小時的時間裏得到710萬的點擊和30萬的跟帖。表面看,我們的視覺享受已經被強制性地帶入惡俗文化的醬缸之中,而背後反映的卻是較大範圍的精神空虛。

  強調信仰、信念的重要性,緣于其作用和價值,因為只有確立信仰、信念的是群體和個體,才會實現精神大廈的構建和靈魂的歸宿,才會擁有強大的精神力量。歷史一再證明,當一個政治集團失去了信仰、信念,表面的強大都無法掩蓋虛弱的本質。以“蘇東劇變”為例,前蘇聯共擁有數千萬黨員,一夜之間失去執政權,可悲的是沒有人為維護集團付出鮮血和生命。

  所以,我們要保證中華民族、中國共産黨、中國人民解放軍更加強大,我們每個人在人生追求中更有毅力,取得更大的成績,必須像老劉這樣確立堅定的信仰和信念。

  相關鏈結:

責編:汪蛟龍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