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人民日報:太行之子——追記王彥生(下)

 

CCTV.com  2009年11月05日 11:5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專題:組工幹部的楷模王彥生

  圖①:2003年11月,時任邯鄲市叢臺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的王彥生(右)到魏縣看望慰問全國優秀組工幹部張清(中)。新華社發

  圖②:1997年7月,時任涉縣縣委組織部副部長的王彥生(左一)深入遼城鄉蘇莊村與村“兩委”成員座談。新華社發

  圖③:王彥生2008年7月30日的《工作日誌》,在最後一行他鼓勵自己,“頭痛半個月了,一天沒休息,我要堅持!”王彥生病逝前,辦公室床頭擺放的三樣東西:《組織工作研究文選》、電子血壓計和充氣式頸椎治療儀。新華社記者 王 民攝

  “我覺得找到了一種久違的共鳴,還有一種説不出的感動,覺得和他就像是老朋友。”

  “一個與百姓交心的人,百姓才會把心交給你;一個視百姓如父母的人,百姓就會永遠懷念你。”

  “大愛無疆,大善至孝,‘山生’,一路走好!” ……

  這些天,許多人在王彥生的博客留下自己的真情摯語,在這裡憑吊一個樸素、忠誠、善良的靈魂,寄託對一個好人、一個好幹部的思念。

  “大愛無疆,大善至孝,‘山生’,一路走好!”

  ……

  這些天,許多人在王彥生的博客留下自己的真情摯語,在這裡憑吊一個樸素、忠誠、善良的靈魂,寄託對一個好人、一個好幹部的思念。

  知恩圖報 一切回報人民

  “我的童年是在親人們的憐愛中度過的。父親為了我一直未再娶,相依為命而又嚴厲的愛自不必説,親人們給我的愛使我終生難忘,無以回報。”

  ——摘自王彥生博客

  王彥生的童年不幸而困苦。

  他出生於太行山深處的一個小山村,4歲喪母。小學、中學直至高中畢業,王彥生吃百家飯、穿百家衣,在親人的憐愛與呵護中長大。童年的艱難生活讓他知感恩、懂回報,他在日記中寫道:“每當想起家鄉的父老鄉親,想起他們艱苦的生活環境,我不敢有一點點放縱,否則我良心不安。”

  此後王彥生的人生歷程,見證了一個貧苦子弟的上進心。

  他先是當了一年的民工。這段經歷雖苦,但在王彥生看來,民工生活為自己奠定了“基本格調”,讓他學到了“以苦為樂、勤懇樸實、善待他人”的品質。

  1977年恢復高考後,王彥生考取了地區工業學校。畢業後,先到化肥廠工作,再被調到縣委宣傳部工作。兩年後,他又去上了電大,自此,他才自認“總算有了點文化修養”。

  能夠擔任副縣級幹部,這應該是年輕時的王彥生從不曾想過、也不敢想的事情吧?他當時最大的願望,只是從臨時工轉成合同工。曾經有一位領導開玩笑:彥生,工作幹不好,我可是要拿掉你的組織部長的。王彥生很認真地回答:沒關係,幹不好工作,我去幹我的合同工。

  從在黨旗前舉起右手的那天起,王彥生就把自己的一切都交給了黨。他用最質樸的語言在入黨志願書中寫道:“我從小失去母親,沒有人民的哺育和黨的教育,就不會有我的今天。為此,我將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忠誠于黨的事業……”

  他踐行了誓言。

  做個好人 一生不懈追求

  “工作30年,變換過幾個地方和崗位,從未刻意追求過名利之物,常懷感恩的心對待工作和生活。捫心自問,所得幾何?和我共事或接觸過的人,説一句‘那是個好人’,我就心滿意足了。”

  ——摘自王彥生博客

  和王彥生打過交道的人都説,他真是一個好人。

  好人,是王彥生一生的追求。

  “一個好人。”同為叢臺區委班子成員的張海英,曾經當眾由衷地稱讚。王彥生回以微笑。後來,王彥生才悄悄地對張海英説,“我願意做一個好人。”那神情,平和又認真;那聲音,厚重又沉穩。

  修身若水之上善,立行載物之厚德。

  王彥生的手機備忘錄裏,密密麻麻地存著孤寡老人的生日、給五保戶送補貼的時間、生活困難黨員情況、承諾給百姓辦的實事等上百條提示信息。他説,這是一本民心賬,只有還清了賬,才不覺得虧欠,才活得踏實!

  在曲周工作時,司機在他的辦公桌上,發現了一封皺巴巴的信,信封上有一行歪歪扭扭的字。後來司機才知道,那是他資助的一個貧困生寄來的學習成績彙報信。

  2001年,王彥生提議,在領導幹部中開展為期一週的“當農民兒子”活動。曲周縣700多名副科級以上幹部走出機關,深入農村,與農民一起吃住,一起下地勞動。到現在,依莊鄉禾秀寨的村民仍記得,縣裏有個姓王的部長,曾經睡過他們家的土炕,喝過他們家的棒子面粥,下過他們家的承包地。也許,王彥生一直覺得自己就是“農民的兒子”吧。

  組織部長,這在一縣那也是響噹噹的人物了。但王彥生從不把自己當“官”。凡事他都是寧願為難自己,不麻煩別人。生病,挺著;工作,多幹。

  淡泊名利 兩次讓提職機會

  “我曾經給怎樣才能感到幸福開過一個公式,即:幸福=現實/慾望,對一個個體的人來説,現實往往是一個變化不大的定值,那麼幸福感的大小就取決於慾望的高低。”

  ——摘自王彥生博客

  王彥生曾經有過兩次提職機會,不過他都讓了。

  2002年,他把機會讓給了資歷更老的同志。2007年,他説,我身體不好,已經不適合到新崗位工作了。

  名利,不是王彥生看重的。他是邯鄲市在組織部長崗位上任職時間最長的一個,達11年。

  “看廣播電視常開新聞頻道,參加會議要認真聽取上級報告,開博客常與‘能人’聊聊,出公差常到先進地區跑跑。”他和朋友們説,希望他們也像自己一樣。

  翻看王彥生的檔案,除了工作之初的幾次獎勵外,很難找到他擔任領導後的個人榮譽或獎勵。他擔任組織部長期間,每年評先評優、記功授獎,組織部的名單裏都沒有他的名字。不是他工作幹得不好,多少次,本該屬於他的榮譽總是讓給年輕幹部。他説:“我不需要這些。”

  王彥生常和過去比較,能有現在的工作和生活,已經讓他很滿足很滿足了,自己還要奢求什麼呢?

  王彥生的家在一個很老舊的居民小區,居民樓外搭著腳手架,看不出是要維修還是要美化,但是二者對於這棟樓來説,應該都是必要的。

  就這樣的房子,也是他任組織部長11年之後,借了5萬元才買下的二手房。屋裏,唯一值點錢的家當是一台七成新的電視和一台攢的電腦。

  生病後,因病情需要定期復查,2005年下半年王彥生幾次與北京專家約好,卻總因抽不出時間去不了,最後只好約在2006年的春節期間,讓女兒陪著去看病。

  當時組織部副部長張麗娟在北京的妹妹家過年,大年初一想讓王彥生到家裏去吃頓飯。他説:“不添麻煩了,看完病我們還要早早地回去呢。”張麗娟詢問了住址,執意找了過去。一進門,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窗外是一派濃濃的過節氣氛,而王彥生和女兒卻住在一個冷冷清清、非常簡陋的小旅館裏,昏暗的燈光,泛黃的被褥……

  張麗娟再也控制不住淚水:“部長,大過年的,你怎麼這樣委屈自己呀?你可是一個重病號啊,怎麼能住這樣的地方呀?”王彥生一笑,還是那句話:“挺好,沒事兒。”

  多年來,王彥生遠離燈紅酒綠,從不涉足高檔消費場所。他對生活方面的要求不高。在單位加班,辦公室裏常備食品是方便麵,外出開會、辦事也是常到路邊攤吃碗麵條。在王彥生的心裏,也許真的就像他説的那樣,只要“能吃飽飯就可以了”吧!

  大愛無聲 如大山厚重深沉

  “去年7月從北京回來的一段時間裏,我把買房借的錢,還有別人有事托我幫忙放在我這裡的錢,全部一一送還;還專門走訪探望了老家的親戚,以防哪一天突然倒地,留下説不清的遺憾。”

  ——摘自王彥生博客

  2月8日,王彥生去世之後的第四天。他的女兒王玉潔開了自己的博客,取名“冰清玉潔”。也許,這名字是父親願意看到的吧。

  女兒説,自己要像父親一樣,做個好人,做個善良的人;自己要堅強,要習慣沒有父親的日子。但談何容易?

  在女兒的心裏,父親就是一座山,父親的愛就像山一樣厚重而深沉。

  王彥生不善言表,總是把愛深埋心底。他把手機和電腦屏幕都設成女兒的照片。面對病魔的威脅,他沒有掉過一滴眼淚,然而,就在女兒出嫁的那天,王彥生卻控制不住情緒,在眾人面前失聲痛哭:“爸爸能看到你長大成人,心裏高興。可是,想到哪天我突然倒下,家裏的重擔就都落在你的肩上,爸爸心里舍不得啊……”這一幕,女兒時時回想,永生難忘。

  王彥生在老家的小姨家很困難,他每次去都要給她一些接濟。因為從小失去了母親,是小姨給了他母愛般的溫暖。今年春節前,王彥生好像預感到了什麼,不顧路途顛簸、病痛折磨,執意要回老家看看,然而,這一次竟真的成了他和親人們的最後一次相見!在王彥生的遺體告別儀式上,從來沒有出過山的小姨從老家趕來了……那個幼年喪母、可憐懂事的孩子,那個不忘恩情、重義重孝的孩子,那個不久前還坐在她身邊説笑的孩子,她多想再看看他,再看看他……

  生死坦然的王彥生,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死亡,沒有頹廢,沒有抱怨,沒有半點脆弱……生命對於他來説,同樣是寶貴的,應該倍加珍惜的。但應該如何珍惜呢?王彥生選擇儘自己所能,多幹一些有意義的事情。“我不能決定自己的生命,但我可以在有限的生命裏,通過做更多有益的工作來延長自己的生命。

責編:陳昌娥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