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準備好的500朵白花被一搶而空,增加到1000朵,不夠,1500朵,還是不夠……
2009年2月6日早晨,寒風凜冽,太行山腳下、滏河岸邊,從四面八方聞訊趕來的男女老少淚流滿面,他們自發排成長隊,要看他們的“好人”最後一眼,送他最後一程。
“沒事兒,沒事兒”,很多人至今都還記得他用濃重的涉縣口音若無其事地説著。病魔降臨後,面對隨時可能的死亡,他卻總是説,我沒有能力決定自己的生命,但我可以在有限的生命裏,通過做更多的事情來延長自己的生命。
他就是河北省邯鄲市叢臺區委原常委、組織部長王彥生。這位基層組工幹部的生命,最終定格在49歲。
為工作燃盡有限余生
2005年夏天,繁忙的工作之餘,王彥生常常感到一陣陣頭痛。當年7月,妻子、女兒陪他到北京天壇醫院檢查,診斷的結果仿佛晴天霹靂:腦部左側基底動脈梭形瘤。
王彥生的生命進入了倒計時。
據醫生分析,這種病就像在腦袋裏埋了一顆定時炸彈,著急、勞累、生氣或血壓升高時,隨時都可能引爆出血,從而瞬間奪走生命。王彥生長腦瘤的位置恰好在腦基底大動脈上,做手術,不僅費用昂貴,而且風險特別大,很可能留下後遺症或根本下不了手術臺。
做還是不做?王彥生當時內心很掙扎:“做手術據説得花二三十萬元!即使手術成功,恐怕也不能像正常人那樣工作,何以報答?現在除了偶有頭暈,沒別的不好的感覺,説不定還能好好做幾年事情。手術還是不做了。”
在生死攸關的緊要關頭,王彥生選擇了和病魔抗爭,和時間賽跑。
奧運安保期間,每逢值班,他都堅持24小時在崗,頭痛得實在厲害,就用椅背頂著硬抗,沒請過一天病假;同年10月,叢臺區選派50名年輕幹部赴清華大學參加培訓,他親自帶隊前往,雖然幾次往返于醫院和學校之間,卻從未耽誤過課程;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叢臺區街道社區班子開始換屆,他長時間紮在社區換屆工作第一線,大到選舉方案、會議議程,小到會場佈置、選票印製,都一一過問。
在外人看來,王彥生就像一台上緊發條的機器,每天都在超負荷運轉,只有妻子盧愛花知道丈夫的疲勞程度。多少次,她準備好熱水,等著為深夜回家的丈夫燙燙腳、解解乏,可就在她轉身端水的一會兒工夫,丈夫已經和衣躺倒睡著了。一天晚上,盧愛花偷偷給他關了手機,想讓他睡個安穩覺,沒想到換來的卻是丈夫的責備和埋怨:“萬一區裏找我怎麼辦?會耽誤事的。”
從知道丈夫得病的那一刻起,妻子的心就一直提心吊膽地懸著、揪著,細心的女兒王玉潔也發現,那段時間,父親兩鬢間的白髮增多了,眼角的皺紋也越來越明顯。可他還是樂觀地將那句“沒事兒”挂在嘴邊。
“現在看來,病情的結果已經無法改變。就讓我把有限的時間用來為黨多做些事情吧,這樣心裏坦然些。”王彥生曾這樣向時任叢臺區委書記賈寶倉交心。
為了堅持工作,王彥生大把地吃藥,辦公桌上,衣服兜裏,甚至汽車后座上,都堆滿了各種各樣的藥品。2009年2月3日,也就是去世的前一天,王彥生的日程照例排得滿滿的:上午,參加“履職盡責,勤政為民”主題實踐活動考試,然後聽取社區換屆選舉情況;下午,佈置街道領導班子調整方案;臨下班,他又忍著劇痛看望了叢臺區“兩會”代表和委員。
2月4日,叢臺區政協會議開幕,為籌備大會連續忙碌多天的王彥生感到頭痛加劇了。妻子發現他臉色很不好,勸他説:“如果你感覺不舒服,就別去開會了,跟領導請個假,在家休息一天吧。”
“不行,‘兩會’一年只開這麼一次,我怎麼能不去?”
妻子拗不過他,端來早飯。草草吃了兩口正準備起身時,王彥生突然“呀”的一聲捂住了頭,便歪倒在沙發旁,再沒醒過來……
在他心中,人品、官德重於泰山
王彥生“請客不到,送禮不要”,這是出了名的。在他工作過的涉縣、曲周縣以及叢臺區,靠紮實工作走上領導崗位的幹部有很多,卻沒有一個人事先從王彥生那裏聽到過要被提拔的“口信”。
畢竟是“管官兒的官兒”啊。關鍵時刻,他的一句話,甚至一個眼神,都能“發揮作用”。這樣的權力,為什麼不用呢?在眾人迷惑的目光中,王彥生一次又一次地拒絕著金錢的誘惑。
2007年,一名商人想當叢臺區人大代表,由於群眾基礎較差,提名沒有通過。他特意找到王彥生,表示“只要能成事,花多少錢都行”,並當場撂下兩萬元轉身就走。王彥生氣憤地站起來,硬是把錢扔了回去。
為了得到提拔,一名幹部多次找組織“遊説”,打招呼、寫條子,打了近兩年的“公關戰”卻一無所獲。他乾脆直接找王彥生“理論”:“都説你好説話,咋到了我這兒就往死裏卡。你難道不想給自己留條後路嗎?”哪知王彥生拍案而起,正氣相對:“組織原則不是任意交換的籌碼!”
“為人之道在於正,為官之道在於廉。”在王彥生心中,人品、官德重於泰山。他相信,選人用人是事關黨的事業興衰成敗的大事,“用好一個人,會激勵一大片;選錯一個人,會挫傷一群人”。
“對千里馬型幹部不虧待,讓開拓者無憂;對老黃牛型幹部不忽視,讓實幹者無悔;對包青天型幹部不挑剔,讓公正者無畏;對智囊團型幹部不嫉妒,讓諫言者無慮。”為了樹立起風清氣正的用人導向,王彥生結合多年的心得總結歸納出“四對”原則。
王彥生先後任職的涉縣、曲周縣、叢臺區的幹部們,成為“四對”原則最直接的受益者。
2001年,在曲周縣委組織部開展的一次幹部考察中,一名機關副職幹部成了爭議的焦點,原因是這名幹部雖然工作有魄力,但不太注意説話方式,容易出口傷人。查明情況後,王彥生力排眾議,建議縣委將他安排到一個條件艱苦的鄉鎮擔任正職。結果短短一年,這名幹部就在年底考評中一舉拿下了幾個先進,而王彥生“慧眼”識英才的傳説也不脛而走。
與這名幹部不同的是,曲周縣委農工委書記賈建章卻一度被王彥生“斷”了前程。1998年,年僅31歲、任白寨鄉黨委副書記4年的賈建章,因所轄某村發生突發性上訪事件,在基層組織工作年度考核中被末位淘汰到一個偏遠的鄉鎮擔任副鄉長。垂頭喪氣之時,王彥生的一席話給了他“臥薪嘗膽”的勇氣:“作為一名年輕幹部,走點彎路很正常。只要你努力,組織上絕對不會放棄你!”
5個月後,縣委提前恢復了賈建章的黨委副書記職務,王彥生親自趕到依莊鄉宣佈縣委對他的復職任命。
“東西破了還可以粘起來,人心傷了卻不容易恢復。我們是做人的工作的,一定要情字當先,細之又細!”王彥生經常告誡身邊的工作人員。
“只要善為,組織工作的效果最不可限量”
組織工作向來被認為是“不打糧食的活兒”,是為他人做嫁衣,不見功效,不顯成績。而在做了20多年組織工作的王彥生看來,用好一個人,可以安一方百姓,富一方群眾,興一方經濟,可以救活一個企業,振興一個單位,提供上百上千個就業崗位。
“只要善為,組織工作的效果最不可限量。因為在所有的生産要素中,人是最具活力的因素。”曲周縣司法局局長張樹彩至今仍清楚地記得王彥生在一次工作會議上亮明的觀點。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多年來,不論身在哪個崗位,王彥生都把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看得重之又重。
1998年,著眼于解決幹部隊伍能上難下、活力不足的問題,他親自籌劃修訂了曲周縣幹部管理辦法,提出“無功就是過,有錯就追究,末位遭淘汰”的嶄新理念,在全縣有效營造起爭先創優的良好氛圍。
2000年,針對部分農村黨員存在的黨性意識差,不作為、亂作為的突出問題,他提出開展處置農村“五不”黨員的工作措施,後來該舉措被全省推廣。
2002年,立足於規範幹部初始提名權,他主持制定了幹部職位空缺預告制度,並提請縣委開展了曲周曆史上首次公開選拔領導幹部工作,實現了從“少數人中選人”到“多數人中選人”的轉變。
2003年7月,調到叢臺區工作的王彥生上任後不久,又創新性地開展了“領導聯社區、部門幫社區、幹部駐社區”的“聯幫駐”活動,真正發揮了社區“服務站”、“穩定器”和“連心橋”的作用,密切了幹群關係。
他哪來這麼多的新點子?大家都很奇怪,直到有人發現那個早已是盡人皆知的“秘密”。
王彥生不擅交際,卻酷愛讀書,而且看的書很雜,既有政治、經濟方面的,又有文學藝術方面的。當時他居住和辦公的曲周縣委大院裏的人都知道,王彥生的床是兩用的,除了睡覺,還扮演著書櫃的角色。
大家都知道的,還有王部長生活上的簡陋。一件從涉縣帶來、陪伴他多年的綠色軍大衣,一件印有“涉縣縣委組織部七一表彰”字樣的背心,竟成了王彥生的標誌性服裝。每次出門辦事到了飯點兒,不是託辭離家近回家吃,就是和司機路邊一碗拉麵打發了。
後來,因為有了電腦,王彥生才終於“時尚”了一回,成了當時曲周縣最早使用電腦的縣級領導幹部。
上世紀90年代,在很多人對電腦和網絡還比較陌生的時候,憑著一台自費買來的二手電腦,王彥生“自學成才”,不僅能夠熟練操作,後來又開了博客,並有了QQ號。
“看廣播電視常開新聞頻道,參加會議要認真聽取上級報告,開博客常與‘能人’聊聊,出公差常到先進地區跑跑。”開闊了眼界,王彥生的步子邁得更大了。(記者 吳曉東)
責編:陳昌娥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