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彥生同志在邯鄲市叢臺區委組織部辦公室工作(2006年12月攝)。
新華社發
打開“山生”的博客,清新雅淡氣息撲面。主人唯一的照片是在孔繁森紀念館前拍的。
自2006年始,博主在這裡發表了幾十篇回憶文章、歷史人文作品,偶有讀者光顧,但知者不多。
博主名叫王彥生,是河北邯鄲市叢臺區委原常委、組織部長。山生,取山裏出生、大山之子的意思。
2009年2月4日,王彥生病倒在工作崗位上。此後,博客再無人更新。
在近20年的組織工作生涯中,王彥生始終憑實績用幹部、論德才選幹部,襟懷坦蕩;在身患重病的1600多個日子裏,他與時間賽跑,用工作延續生命;他對共産黨人的信仰無限忠誠,一如曾經在太行山這方熱土上灑血奮鬥的仁人志士。
他49歲的人生,雖短暫卻有別樣光彩!熟識他的人都説,無論為人、處事還是做官,他都光明磊落,堪為楷模,無愧“太行之子”。
他選賢任能,無私無畏,把選好人用好人作為首要的政治責任
影像資料裏的王彥生,給人感覺平和、安靜。沒“官樣”、普通人,這是初見者的第一印象,也是熟識者的刻骨記憶。
他習慣親自送還下屬交給他看的文件,很少打電話讓下屬來取;他習慣説“我的看法也不一定對,你再想想”,從不拿職務來讓人聽從。
大山裏走出來的人,樸實、老實、踏實、真實,勤勤懇懇,兢兢業業。
他雖溫和,但信念堅定,不容侵犯。當面對幹部選拔任用的原則性問題時,平時總是面帶微笑的王彥生立刻就變得“很不好説話”,剛硬倔強、寸步不讓。
在任叢臺區委組織部長時,一名幹部多次找到組織要求提拔,並托數位領導説情。打了近兩年的“公關戰”,卻毫無收穫,這名幹部找到王彥生“理論”:“都説你好説話,咋到了我這兒就往死裏卡。你難道不想給自己留條後路嗎?”王彥生拍案而起:“組織原則不是任意交換的籌碼!”
不過,王彥生拍案而起的次數並不多,他更喜歡用自己擅長的解釋、溝通、關心等方式來防衛陣線,有韌性而不傷人心。他説,“東西破了還可以粘起來,人心傷了卻不容易恢復。我們是做人的工作的,一定要情字當先,細之又細!”
一位對王彥生有知遇之恩的老領導的親戚要從區機關調離,臨走前,多次找到他,想把副科級解決為正科級。有的同志建議做個順水人情。王彥生卻嚴肅地説:“今天我們開了這個小口子,明天就會有想開大口子的人找過來。我們絕不做這種事情。”他一次次耐心解釋,到最後也沒給辦。
“用好一個人,會激勵一大片;選錯一個人,會挫傷一群人。我們肩頭的責任很重!”王彥生常説。
為了培樹起風清氣正的用人導向,他結合多年心得,歸納出幹部工作的“四對”原則:“對千里馬型幹部不虧待,讓開拓者無憂;對老黃牛型幹部不忽視,讓實幹者無悔;對包青天型幹部不挑剔,讓公正者無畏;對智囊團型幹部不嫉妒,讓諫言者無慮。”
四句話,簡單而易於操作。王彥生先後任職的涉縣、曲周縣、叢臺區的幹部,是直接受益者。
在曲周縣和叢臺區,靠著扎紮實實工作走上領導崗位的幹部有不少,卻沒有一個事先從王彥生那裏得到要被提拔的“口信”。
“他從來不在幹部提拔問題上賣人情,劃小圈子,反反復復説的總是一句話,‘只要好好幹,組織上就會想著你’!”叢臺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張書清回憶。
嘔心瀝血,甘當人梯。在王彥生先後擔任曲周縣委、叢臺區委組織部長的11年間,經他推薦使用的幹部,沒有一個“帶病上崗”。
他勇於創新,眼界高遠,把夯實黨的執政基礎作為根本出發點
王彥生是一位腳踏實地、作風紮實的實干家;同時,他又是一位具有戰略眼光的開拓者。
“有的同志認為組織工作是不打糧食的活。其實恰恰相反,只要善為,組織工作的效果最不可限量。”人們至今仍清晰地記得1998年初,王彥生調任曲周縣委組織部長後不久,在一次會議上的鮮明觀點。
接踵而來的一個個創新之舉,更是印證了他的遠見卓識。
1998年,王彥生謀劃修訂了曲周縣幹部管理辦法,提出“無功就是過,有錯就追究,末位遭淘汰”的嶄新理念,在全縣營造了幹事創業的氛圍;
2000年,發現部分農村黨員存在黨性意識差,不作為、亂作為的突出問題後,他提出開展處置農村“五不”黨員的工作思路,純潔了黨的隊伍;
2002年,他主持制定了幹部職位空缺預告制度,並提請縣委開展了曲周縣歷史上首次公開選拔領導幹部工作,實現了從“少數人中選人”到“多數人中選人”的轉變;
2003年,為發揮社區“服務站”、“穩定器”和“連心橋”的作用,他向區委提交了“聯幫駐”活動方案和街道“大工委”建設體制;
……
“彥生常常把組織工作放在全局的大背景中來審視,放到經濟建設的主旋律中去謀劃,這一點難能可貴。”原叢臺區委書記賈寶倉評價説。
一系列的舉措,讓人們欽佩的同時,也有好奇:電大畢業的他哪來這麼多新點子?
“彥生的勤奮好學是超于常人的。”作為同鄉、同事,叢臺區委常委、副區長樊中青對王彥生有著更多了解。
王彥生嗜書如命。書桌上、書櫃裏,到處都是書,甚至連床也是兩用的,半邊用來休息,半邊用來堆書;他善於接受新事物,早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能熟練使用電腦,後來又開了博客,在論壇裏也有不少追隨者。在一篇博文裏,王彥生寫道,多讀書、讀好書一直是他的堅持。
在他的遺物中,最多的是書籍和筆記本。
他躬身向下,公僕本色,始終將群眾的冷暖疾苦放在心頭
涉縣後匡門村原村支書江宋昌至今仍記得“胖胖的王部長”:“那真是個好孩子啊!”説完,淚水盈眶。
1996年,涉縣發生數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一時間橋毀房塌。縣委縣政府緊急動員各級幹部投入抗洪救災,時任組織部副部長的王彥生受命分包西達鎮。
王彥生帶領同行人員徒步20余公里,逐村察看情況,雙腳磨起了數個血泡,樹棍也拄斷了十幾根。兩天后,情況摸清了,揪心的消息傳來:後匡門村2000多名群眾被困大山,已經數天沒有得到給養。
“馬上去後匡門!”王彥生和幾名同志一人背著一箱方便麵,艱難上路。當他們翻越數道山嶺,滿身泥濘地出現在村裏時,數百村民齊刷刷跪倒:“我們的救星來了!感謝黨,感謝政府!”
王彥生“撲通”一聲也跪倒在泥水中:“我們來遲了,鄉親們!有黨在,有政府在,我們一定能渡過難關!”
聲淚俱下的他,和村民們緊緊地抱在了一起,心也貼在了一起。
一連五天,王彥生是大家的主心骨,他一邊派人和上級聯絡,一邊組織自救。這五天,王彥生的淚也沒停過,從泥石流中挖出被掩埋的屍體,他哭;看到人們吃不飽肚子,他也哭。“我活了大半輩子,就沒見過比他還心軟的人!”江宋昌説。
人們不知道的是,那個生他養他的小山村同樣遭了災。那些自己牽掛的鄉親們沒事吧?這些念頭,王彥生只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才能想一想。
王彥生每年都要慰問困難群眾和老黨員。他的慰問對象每年只增新、不減舊,一年年累積下來,最後竟達到20多人。每個人的名字和情況,他都清清楚楚,慰問金受限時,他就拿自己的工資頂上。
一次調研中,當了解到80多歲的高連榮老人無兒無女,常年癱瘓在床;下崗職工何梅田和丈夫身體均有殘疾、沒有收入來源時,他立即和兩戶家庭結成了對子,從此幫扶不輟。
如今,王彥生雖已去世9個月,但無論是在涉縣、曲周縣還是叢臺區,人們每每談及他,依然抑制不住淚水盈眶。
他堅韌頑強,從容應對病魔,如蠟炬般在崗位上燃盡
有什麼比選擇生死,更能彰顯一個人的本性與氣度?
2005年夏天,王彥生常感到一陣陣頭疼。7月,妻子女兒陪他到北京天壇醫院檢查。結果讓人無法接受:腦部左側基底動脈梭形瘤。
醫生説,這種病就像是在腦子裏安了一顆“定時炸彈”,著急、勞累、生氣、血壓升高,都有可能“引爆”,瞬間奪去生命。做手術,不僅費用昂貴,而且風險特別大,很有可能留下後遺症或下不了手術臺。
做還是不做?王彥生的心被捲入漩渦。他在博客中寫道:“我想還是不做了吧,得花二三十萬元!即使手術成功,也恐怕不能像正常人那樣工作,何以報答?現在除了偶有頭暈,沒別的不好感覺,説不定還能好好做幾年事情。”
兩個禮拜後,王彥生又出現在辦公室。
家人勸他別上班了。妻子寄希望於生他養他的太行山能創造奇跡,想讓他回涉縣工作。上級部門也高度關注,想在工作安排上給予照顧。王彥生一一謝絕了:“就讓我把有限的時間用來多做些事情吧。”
正是這種對黨的忠誠和對生死的淡定,他以常人難以企及的精力和熱情,投入到忘我的工作中,直到生命最後一息——
2008年奧運期間,只要是值班,他都堅持24小時在崗在位,頭痛得實在厲害,就用椅背頂著緩解一下;
10月,叢臺區選派50名年輕幹部赴清華大學培訓,王彥生帶隊。雖然幾次往返于醫院和學校之間,卻從未耽誤過課程……
2009年2月4日,叢臺區政協會議開幕當天,為籌備大會連續忙碌多天的王彥生頭痛加劇。妻子發現他臉色很不好,就勸:“跟領導請個假,在家休息一天吧。”
“不行,兩會一年只開一次,我怎麼能不去?”
妻子拗不過他,把早飯端來。草草吃了兩口正準備起身時,王彥生突然“呀”的一聲,捂住了頭。接著,便轟然倒地,再沒醒來……
消息傳來,叢臺區八屆人大二次會議代表無不落淚,他們聯名提議,在全區學習宣傳王彥生的事跡。
2月6日,王彥生遺體告別日。儘管寒氣凜凜,但無論是黨員、幹部,還是普通百姓都自發地趕來,500朵白花,不夠!1000朵,不夠!1500朵,還不夠……
人們呼喚著他的名字,傳頌著他的事跡……
還有什麼比人民的思念更珍貴?還有什麼比人民心中的豐碑更久遠?彥生永生。
責編:陳昌娥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