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 11月2日上午,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的第二屆“北京人權論壇”在北京開幕。來自26個國家的近百名人權高級官員和專家學者出席論壇。此次論壇的主題是“和諧發展與人權”,下設“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人權保障”、“以人為本的發展與人權保障”、“清除貧困和人權保障”等三個分議題。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權研究會會長羅豪才,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王晨等出席論壇開幕式並致辭。以下為中國人權研究會會長羅豪才致辭:
各位來賓、各位專家學者,女士們、先生們:
由中國人權研究會主辦的第二屆“北京人權論壇”今天開幕了。本屆論壇的主題是“和諧發展與人權”,下設“國際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人權保障”、“以人為本的發展和人權保障”、“消除貧困和人權保障”三個分議題。在此,我謹代表主辦單位,向各位來賓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感謝!
去年4月21日,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我們成功主辦了第一屆“北京人權論壇”,與會人士圍繞“發展、安全與人權”進行了深入討論,普遍認為,在聯合國發表《世界人權宣言》60週年之際,回顧總結世界人權發展的經驗和教訓,分析當前面臨的機遇和挑戰,積極謀求推動世界發展、安全與人權的良性互動和協調進步,具有重要意義。去年12月10日,中國人權研究會在北京舉行了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60週年座談會。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致信中國人權研究會,認為聯合國在60年前發表的《世界人權宣言》,表達了世界各國人民對推進世界人權事業的共同願望,對世界人權事業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胡錦濤表示,中國人民將一如既往地加強國際人權合作,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共同為推動世界人權事業健康發展,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作出應有的貢獻。
過去的一年,我們同舟共濟,全力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衝擊。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的發生和蔓延,促使我們更加冷靜地反思經濟發展的和諧性問題,要求我們更加全面地考慮如何通過和諧發展來實現人權保障目標。在接下來的兩天裏,我們將圍繞“和諧發展與人權”這個主題展開討論,分享彼此的真知灼見。我們一直認為,發展權是一項不可剝奪的人權,發展是解決當代社會一切問題的關鍵,是實現安全和人權的重要基礎和前提,在貧困、愚昧無知、環境惡化的社會中生活,既沒有安全,也不符合人的尊嚴。當然,有助於全面實現人權保障目標的發展應當是一種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而不是一種病態、失衡、充斥經濟泡沫的虛假“經濟繁榮”。一旦偏離和諧發展,人權保障的目標就很可能會落空。
人權保障的理論研究和實踐經驗都表明,文化的多樣性和國情的差異性,決定著人權保障模式的不拘一格。中國具有“和合”文化傳統,現在又在致力於建構和諧社會,推崇協商、合作和共贏,追求社會和諧,不同利益主體之間可以和而不同,不同觀點主張之間可以求同存異。這種博大精深的“和諧”觀,不僅在指導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中得到充分體現,而且深刻地影響著中國人權保障的模式選擇。為了將人權保障的普遍性與特殊性更好地結合起來,經過多年的積極探索,我們逐步形成了一種契合中國“和合”文化傳統、符合建設和諧社會現實、能夠最大限度滿足公眾需要的人權保障“中國模式”,我們暫且將其特點概括為“一二三四”:第一,中國人權保障堅持一個基本理念,這就是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統籌兼顧、整體推進、突出重點。第二,人權法治著力理順兩個基本關係:一是私人之間的關係,這在私法上主要體現為權利與義務關係;二是政府和私人之間的關係,這在公法上主要體現為權力(power)和權利(rights)關係。中國人權法治在處理權利與義務關係時,堅持二者的辯證統一性,主張既沒有無權利的義務,也沒有無義務的權利;在處理權利與權力關係時堅持二者的良性互動性,通過規範公共權力來保障和拓展人權。第三,堅持各類人權相互依賴、不可分割的原則,平衡推進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與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的協調發展,促進個人人權和集體人權的均衡發展,切實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權、發展權放在保障人權的首要位置,在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基礎上,依法保證全體社會成員平等參與、平等發展的權利。第四,人權保障力求四個統籌兼顧:一是統籌主權與人權,反對任何國家藉口人權問題干涉別國內政,主張遵循主權平等和不干涉內政的原則,認為應當通過國際合作促進和保護人權;二是統籌國際與國內,主張既要尊重人權普遍性原則,恪守國際人權標準,認真履行國際法義務,又要從基本國情出發,積極採取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措施,努力實現人權普遍性原則與特殊性原則相統一;三是統籌人權與社會,中國人權保障是在深化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進行的,與加速進行的社會轉型齊頭並進、相互促進,人權發展依託于社會現實條件,與發展民主政治、建設市場經濟、建構和諧社會、弘揚民族文化相契合,並反過來有力地推動了中國的社會轉型和科學發展;四是統籌理論與實踐,在著力解決人權保障具體問題,建立健全人權保障法律體系,完善人權保障物質設施的同時,不斷深化人權理論研究,現已形成一個以中國人權研究會為中心、由高等院校、研究機構和有關專家組成的專業人權研究隊伍。
今年9月份,我率領中國人權研究會代表團訪問法國、比利時、歐盟和冰島,就人權領域的廣泛議題與歐方進行了比較深入的交流,並在許多方面達成了共識,其中就包括人權觀應當與時俱進的問題。我們認為,十七、十八世紀資産階級革命時期提出的“人權”概念,主要是用來反對封建神權、君權和貴族特權。“二戰”後,《聯合國憲章》汲取了法西斯肆意踐踏人權的慘痛歷史教訓,強調人權保障,之後又發表了《世界人權宣言》,並制定了《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在保障人權方面發揮過重要歷史作用,反映了當時的人權保障訴求。但近半個世紀以來,世界形勢發生巨大變化,經濟全球化和信息化迅速興起,亞洲經濟體日益崛起,原來的人權觀更多地體現西方價值觀,對亞洲文明和發展中國家的價值觀反映不夠,越來越不能滿足人權保障的現實需要,這就要求拓展人權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擴大人權保障範圍,在繼續強調傳統人權保障的同時,更加關注生存權、發展權和環境權等。歐方許多官員和專家都對人權觀應當與時俱進這一主張表示贊同,認為人權保障不應以一種文明否定另一種文明,要尊重東方文明和發展中國家人權保障模式選擇,有必要發展一種更加全面、反映時代進步、能夠得到更加廣泛接受的人權觀。
女士們、先生們,今年恰逢新中國成立60週年,10月1日的國慶盛典舉世矚目!60年來,中國人權事業實現了歷史性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黨和政府把尊重和保障人權作為治國理政的重要原則,莊嚴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並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促進人權事業發展,使廣大人民群眾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提高,政治、經濟、文化、社會權益得到切實保障,譜寫了中國人權事業發展的新篇章。目前,中國已經參加包括《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國際公約》在內的25項國際人權公約,形成了一個以憲法為統率、由229件法律、669件行政法規和8000多件地方性法規共同構成的人權法體系。在此基礎上,中國政府積極響應聯合國號召,專門設立了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和外交部&&的,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國家發展和改革委、中國人權研究會等53家單位為成員的國家人權行動計劃聯席會議機制,廣泛徵求各社會團體、非政府組織、高等院校、研究機構以及社會各界的意見,反復討論和修訂,最終在今年4月份公佈《國家人權行動計劃(2009-2010年)》,就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少數民族、婦女、兒童、老年人和殘疾人權利這三大類權利中的22種具體權利的保障,以及人權教育、國際人權義務的履行、國際人權領域交流合作等作出全面部署,明確未來兩年中國政府在促進和保護人權方面的160多項工作目標和具體措施。該行動計劃是我國當前推進人權保障的綱領性政策文件,中國的公眾和學界對其寄予厚望。鋻於目前世界上只有26個國家發表了國家人權行動計劃,國外也高度關注這個行動計劃的制定過程和實施情況。我們注意到,遵照該行動計劃的要求,中國政府各部門正在依照“各司其職、分工負責”的原則,將該行動計劃納入本地區和本部門的工作職責中積極認真地予以落實,積極推進人權法律制度的立改廢工作,提高人權法的執行力和公信力。中國人權研究會還向政府提出建議,儘快研究設立專門的監督執行機構,加大該行動計劃的監督執行力度,將開展政府工作與實現人權保障工作目標密切結合起來;特別要重視對各級政府部門實現人權保障工作目標的評估和考核,對不能達標的部門要依法問責。
應當説,改革開放的30年,既是中國社會面貌發生深刻變化的30年,也是中國人權保障事業發展最快的30年。當然,與此同時,我們也清醒認識到,受自然、歷史、文化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影響和制約,中國的人權保障還存在諸多問題和困難,促進人權事業的全面發展是中國政府和人民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中國將一如既往地為促進世界人權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我們願與國際社會一道,共同致力於建設一個和諧世界!
最後,祝願各位來賓身體健康、工作愉快!預祝本屆論壇取得圓滿成功、結出豐碩成果!
責編:許桂梅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