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夫人眼中的錢學森

 

CCTV.com  2009年10月31日 17:4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大河網  
專題: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逝世

>>>海量新聞,請點擊“新聞頻道”

  12月11日是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生日,他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做出了卓越的功勳,可以説盡人皆知;但這位科學巨匠和妻子長達55年的相濡以沫,以及他在妻子心目中另一個側面的“錢學森”卻鮮為人知……

  平易、謙和、淡泊,他從不追求什麼名和利

  蔣英是我國現代著名軍事戰略家、軍事教育家蔣百里的三女兒。

  蔣百里早年在杭州求是書院讀書時,與錢均夫——錢學森的父親是同窗好友,錢學森與蔣英青梅竹馬。

  為了鑽研科學,他們推遲了婚期,錢學森到36歲才結婚。蔣英不但是錢學森生活上的好伴侶,也是他事業上的好幫手。

  錢家的客廳,20來平方米,一架鋼琴佔去四分之一的面積。地板還是舊的,有些地方已經磨掉黃漆露出白色的木茬。就在這間客廳,江澤民主席看望過錢學森老人,向他祝壽。一張江主席滿面笑容地和左耳挂助聽器的錢老促膝交談的照片就擺放在書櫃裏。就在這間客廳,正值英年的錢學森曾多次召集研製導彈、衛星的技術負責人討論方案,研究課題,中國導彈發射、衛星上天的設計圖,有些是在這裡描繪的。

  他這一生曾任不少要職,但他對這些“官位”一點也不在意。他總説自己是一名科技人員,只喜歡鑽進科學世界,研究學問。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在錢學森的履歷介紹上常有“任國防部五院院長、副院長”的字樣。事實上他是先當的院長,後當的副院長。

  1956年,他向中央建議,成立導彈研製機構,這就是後來的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錢學森擔任院長。但是隨著導彈事業的發展、五院規模的擴大,錢學森作為院長的行政事務也越來越多。當年45歲的錢院長雖然精力充沛,但他既要為中國的導彈事業舉辦“掃肓班”,又要帶領大家進行技術攻關,還要為研究院一大家人的柴米油鹽操心。有時研究院的報告和幼兒園的報告會一同等待他這位院長批示。他説,我哪懂幼兒園的事呀。為此,他給聶帥寫信要求“退” 下來改正為副,專心致力於科學研究和技術攻關,上級同意了他的要求,使他從繁雜的行政、後勤事務中解脫出來。“從此,他只任副職,從七機部副部長,再到國防科委副主任等,專司我國國防科技發展的重大技術問題。他對這種安排十分滿意。

  1991年10月16日,中央授予錢學森為“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這是過去從未有過的高規格新提法;“一級英雄模範獎章” ,此前一直是戰鬥英雄、生産一線勞模的專利,從來沒有向科學家傾斜過。

  錢學森一生激動過三次

  “第一次是在1955年,我被允許可以回國了。我拿著一本我剛出版的《工程控制論》交到老師馮卡門手裏。他翻了翻感慨地説:你現在在學術上已經超過了我。我錢學森在學術上超過了這麼一位世界聞名的大權威,為中國人爭了氣,我激動極了。

  “第二次是建國10週年時,我被接納為中國共産黨黨員,我激動得睡不好覺。

  “第三次心情激動,就在今年。今年,我讀了王任重同志為《史來賀傳》寫的序。在這個序裏,他説中央組織部決定雷鋒、焦裕祿、王進喜、史來賀和錢學森這五位作為解放50年來在群眾中享有崇高威望的共産黨員的優秀代表。我能跟他們並列,心情怎不激動?!”

  “祖國與民族,一直在他心目中有著崇高的地位”

  錢學森1955年離開美國後再也沒有回去過。他堅持只要美國政府不對當年“驅逐”他出境正式道歉,他今生今世絕不再去美國。原來,凡在美國移民局的檔案裏留有被驅逐記錄的,必須經由某種特赦手續才能入境。“我錢學森本無罪,何須你特赦?”

  “他是一位把祖國、民族利益和榮譽看得高於一切的人,説得上是一位精忠報國、富有民族氣節的‘中國人’。”蔣英對錢學森特有的愛國情結十分認可。

  “在美國的日子裏,他學習起來遊刃有餘,但生活上他卻有些不習慣,特別是某些美國人瞧不起中國人的傲慢態度令他生氣。”一次,一個美國學生當著錢學森的面恥笑中國人抽鴉片、裹腳、愚昧無知,錢學森立刻向他挑戰——我們中國作為一個國家,是比你們美國落後;但作為個人,你們誰敢和我比,到期末比誰的成績好。美國學生聽了都伸舌頭,再也不敢小看中國人了。

  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辦學宗旨,各專業學科的學生都要在學期內到對口的工廠、科研部門實習。錢學森應該去飛機製造廠實習。可是,他沒有想到,美國的飛機製造廠只准許美國學生去實習,不接納外國學生。這種民族歧視是錢學森在美國遭受的又一次沉重打擊。

  錢學森獲得博士學位後,和導師馮卡門共同開創了舉世矚目的“卡門—錢學森公式” 。它的提出和證明,為飛機早期克服熱障、聲障提供了理論依據。從此,錢學森的名字傳遍了世界。

  1947年,錢學森留美後第一次回到闊別12年的祖國。與蔣英在上海舉行了簡樸的婚禮後,他攜夫人回到美國後,更加勤奮地鑽研業務。他清楚地知道,在美國,這裡只是他人生的一個驛站,遙遠的祖國才是他永遠的家園。

  1949年中秋月圓,歸心似箭的錢學森準備回國。“他萬萬沒有想到,為歸國竟曆盡了千難萬險,經受了長達五年多的折磨。”

  那幾年,他們全家一夕三驚,為此經常搬家。蔣英作為他的忠實伴侶,給了他無比的勇氣與力量。蔣英回憶説:“我們總是在身邊放好三隻輕便的箱子,天天準備隨時獲准搭機回國。可以講,他最後是作為‘美國犯人’被驅逐出境的。”這一段歷史,確實讓他們刻骨銘心。

  “他多次‘失蹤’,每次‘失蹤’總是給祖國人民帶來驚喜”

  在錢老家的客廳裏,墻上挂著一張巨幅“蘑菇雲”照片——那是第一顆戰略導彈在羅布泊精確命中靶心的激動人心時刻。

  “36個年頭過去了,但是每當他看到這幅照片,總有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因為它掌握在自己民族的手裏,就是和平的象徵。”在這對老夫婦的心目中,那是世界上最美麗的和平之花。

  錢學森回國後不久,便一頭紮在了大西北,冒著狂暴的黃沙,頂著火辣辣的烈日,在人跡罕見的大沙漠中與科技人員一起風餐露宿,一幹就是幾個月,沒有書信回家。有時,他神不知鬼不覺地返回來,妻子問他去哪兒了,他只是淡淡一笑,就算支應過去。蔣英回憶説:“那時候,他什麼都不對我講。我問他在幹什麼,不説。有時忽然出差,我問他到哪兒去,不説;去多久,也不説。他的工作和行動高度保密,行蹤不要説對朋友保密,連我們家人也絕對保密。”於是,蔣英講起那個聽來啼笑皆非的“索夫”故事。

  有一回,錢學森又“出差”,一去又是幾個月,杳無音信。急得坐立不安、寢食不寧的蔣英,再也無法忍受這種親人死活不明的痛苦折磨,急衝衝地找到一位國家領導人問道:“錢學森到哪兒去了?他還要不要這個家?”

  其實,這時的錢學森並沒有失蹤,他正在戈壁荒漠之上緊張地進行著“東風一號”近程導彈的發射準備工作。

  1960年11月5日,新華社發了一條電訊通稿:我國第一枚“東風一號”近程導彈在我國西北地區發射成功。蔣英剎那間臉上露出了笑容——莫非是他?“他回來了,經‘質問’而驗證我猜中了。當我向他講述自己前不久找國家領導人‘索夫’的故事後,逗得他哈哈大笑。” 此後,錢學森又有多次“失蹤”,每次“失蹤”總是給祖國人民帶來驚喜。

  “他更喜歡貝多芬的作品,我倆生活得富有情趣。”

  錢學森和蔣英婚姻美滿,夫妻恩愛。在一般人印象裏,搞科學技術的和搞藝術的,中間隔著很遠的距離。但是,在錢學森的家裏,情況則完全不同。他們不僅感情甚篤,而且在藝術上、事業上也有共同語言。

  “我從小喜歡音樂,他也自幼熱衷於水墨丹青,中學時代他是有名的銅管樂手。”

  在麻省理工學院學習期間,錢學森曾多次駕駛著那二手貨的老爺車,拉著三四個中國同學,到波士頓聽交響樂團的音樂會。為了聽音樂會,錢學森寧肯節衣縮食,十分節儉地花用他打工掙來的錢。音樂給了他慰藉,也引發了他幸福的聯想。

  20世紀五十年代中期,蔣英在中央實驗歌劇院擔任藝術指導。“為了滿足廣大工農兵的要求,我和演員們一起到大西北偏僻落後的地方巡迴演出,並努力學唱中國民歌、崑曲、京韻大鼓,甚至京戲。”她穿上民族服裝,扮作村姑,登臺演唱,頗受群眾歡迎。每當登臺演唱時,蔣英總喜歡請錢學森去聽,請他欣賞,請他評論。有時錢學森工作忙,不能去聽,蔣英就錄下音來,帶回家,待他休息再放給他聽。

  後來,為了照顧錢學森的工作與生活,領導安排蔣英先後在中央音樂學院聲樂係、歌劇係擔任領導並任教。蔣英只好放棄自己最喜愛的舞臺生涯,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培養學生。如今,蔣英教授已是造詣精深的音樂藝術家,是我國當代講授歐洲古典藝術歌曲的權威。到了晚年,夫婦兩人依然生活得富有情趣,非常充實。

  相關鏈結:

責編:汪蛟龍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