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高校部分科研經費被自娛自樂 忽視其産業轉化率

 

CCTV.com  2009年10月19日 13:57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海量新聞,請點擊“新聞頻道”

    本報記者 李劍平

    在日前舉行的2009年寧波大學校長與企業家論壇上,與會的大學校長照著講稿,宣讀著自己學校所取得的一連串科研成果和發表論文的數量,代表們聽得昏昏欲睡。當浙江沁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建榮走上發言席時,他的幾句話讓大家一下子振奮了起來。

    葉建榮的開場白就是:“我的觀點比較尖銳,大學校長最不願意聽。”他的發言幾乎是與大學校長針鋒相對。他説:“目前,高校科研項目與企業需求相距甚遠。這座計劃經濟的‘最後堡壘’非打破不可。”

    葉建榮舉例説,5年前,有一個大學教授建議沁園集團上馬一個家庭潔凈水工程系統,他們聽後非常振奮,立即送給對方一個萬元大禮包。企業後來收購了一家公司生産相應産品,次年大規模上市,銷售量一直上漲。

    今年5月,企業又把這位教授請到企業“支招”,沒想到他的報告與5年前如出一轍,企業工程師聽後直搖頭,認為按照教授的提議去做,必然落後於市場。

    説到這兒,葉建榮提高嗓門告訴大家:“企業在前進,大學沒有跟進,就無法滿足市場需求。”

    論壇主持人介紹的一組數字也和大學校長們列舉的科研成績唱了反調,而是印證了葉建榮的觀點。據有關資料統計,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平均僅為20%,實現産業化的不足5%,專利技術的交易率也只有5%,遠遠低於發達國家水平。

  “一切圍繞經費申請與發表論文轉”

    國內高校的科研成果轉化率一直處於較低的水平,儘管有關方面也一直在想方設法加強産學研合作,但是成效不明顯。對此,一些企業界人士認為,原因就在於高校的科研機制還深深地烙有計劃經濟時代的印跡——研發與産業脫鉤,科技成果轉化率與績效無關。葉建榮説:“一切圍繞經費申請與發表論文轉。”

    華東理工大學國家技術轉移中心主任張武平的切身體會是,“如果沒有寫出論文的話,即便産生幾千萬元經濟效益的科研項目,也只會被認為只有應用水平,不具備理論高度,不是一個好的科研項目。”下一個年度申請科研項目經費時就不具有核心競爭力。

    眼下正在考察研究“金磚四國”科技創新體系的中國科學院政策所專家張洪石説:“當前,中國高校的科研導向扭曲,甚至在國家撥付項目經費的‘溫室’中‘自娛自樂’。搞科研項目都是為了出SCI論文,有了論文就評教授,評上教授就是人才。國家給高校的科研經費,80%左右投向了應用科學項目。但在申請項目時,第一考量的是發表論文數,因為SCI論文發表越多,表示你的研究水平就越高。”

    教育部科技司的統計數據也證實了這種現象的存在。該司副司長陳盈暉説:“高等院校用佔全國16%的研發人力,不到10%的研發經費,産出了全國三分之二的國際論文。”

    張洪石在做一個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時發現,某班兩名博士畢業後,一個在北京某著名大學工作,每年可發SCI論文七八篇,但應用技術專利少得可憐;另一個去了某工科大學的博士恰恰相反,每年有六七項應用技術專利誕生,但鮮有SCI論文發表。

    據研究分析,問題就出在科研經費投資主體與評價目標上。上述第二名博士所在高校的科研項目除縱向有國家經費投入外,大部分經費來自軍工集團或項目的橫向投資。中科院這位專家舉例説,如飛機、衛星材料科研項目驗收時,根本不會考慮你發表多少論文,而在於這種材料做成的産品能不能上天。“上不了天,發表多少論文都是紙上談兵,難以矇騙過關”。

  相關鏈結:

1/2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