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8中國新聞):溫州是中國改革開放之後民營企業最早發育的地方,也被稱作是民營經濟的“大本營”。在那裏有30多萬家中小企業,而中國10%的服裝、20%的鞋、90%的金屬外殼打火機和80%的眼鏡都産自那裏。在一個經濟如此發達的地方,要説最有代表性的一條街,當屬“五馬街”了。
記者 萬靈:“這裡是溫州的五馬街,可以説是這座城市商業文化氛圍最濃重的地方,在這兒不但有百年的老店,還有改革開放之後迅速成長的溫州産品專賣店,如果説溫州是中國民營經濟的發源地的話,那麼五馬街可以算是溫州商業模式的一個縮影。”
從事製鞋業的許先生是位地地道道的溫州人,他們在全國有4000多家專賣店,産品有很多銷往國外,在自己家鄉的五馬街上,他開設了兩家門店。
許先生告訴記者,幾十年前這條街上品牌很少,只有少數幾個門店,但是伴隨着改革開放,這條街越來越繁華,進駐的品牌也越來越多。但能夠在這條街上立足的企業也像大浪淘沙,因為溫州商人和溫州經濟也曾經歷過大起大落。
80年代開始,溫州人做的生意大都與生活有關,修鞋、開理髮店、做裁縫,全國各地幾乎到處可見勤勞溫州人的身影。
進入90年代,積累起原始資本的溫州人開始思考如何進一步發展,出現了第一批敢吃螃蟹的人。
進入90年代末,溫州的經濟基礎越來越紮實,尤其是一些在海外創業的溫州人,意識到如果沒有品牌和研發能力,製造能力再強也將受制於人。數年後,來自溫州的品牌在全國揚名,而且蜚聲海外。
但時至今日,由於75%的企業都與外貿出口有關係,溫州也成為中國東南沿海受金融危機衝擊最為嚴重的城市之一,金融危機成為一道課題,挑戰這裡企業家的意識和眼光。
善於應變的溫州人又有了新的打法,有些企業已經開始嘗試把加工廠開到國外去,康奈就是其中的一家:
周總告訴記者,這個位於東寧縣的合作區一期工程已初具規模,2008年實現銷售收入1億美金。他們將在國內加工製造的半成品運送到經貿合作區,然後在俄羅斯加工成成品:
去年下半年以來,溫州通過整合重組建立了39家新的企業集團,有數百家小型企業被重組,涉及機械、服裝、模具、鞋革等多個行業。金融危機反而為溫州企業做大做強提供了契機。
相關鏈結:
責編: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