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駐英使館:晚清老房見證百年外交風雲(圖)

 

CCTV.com  2009年09月24日 13:3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新聞網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專題:新中國成立60週年新聞24小時播不停

資料圖片:中國駐英大使館。 中新社發 李鵬 攝

  中新社倫敦九月十日電 題:中國駐英使館:一百三十三年出使記憶 見證中國外交百年風雲

  中新社記者 魏群

  位於倫敦波特蘭大街四十九至五十一號的一座樓房,每到週一到週五,樓上便會飄揚起一面五星紅旗。從清朝建立的中國第一個駐外外交機構,到如今的中國駐英使館,這座英國十八世紀典型建築,見證了中國外交由屈辱走向尊嚴的一百多年風雲變幻。

  從調研到演講:改變的不僅是表述方式

  一九五八年底,首任新中國駐英國代辦宦鄉,就西歐建立自由貿易區的談判破裂給外交部寫了一個調研報告。毛澤東對宦鄉的判斷十分讚許,並加批語曰:四分五裂,這就是西方世界的形勢。

  半個世紀過去,現任中國駐英大使傅瑩女士,在世界頂級學府牛津大學安靜的禮堂裏,與各國大學生們面對面娓娓道來,探討的話題是“中國將在國際社會扮演怎樣的角色”。

  由戰爭年代中共報人出身的外交工作者,到曾為多位中共高層擔任翻譯的“外交女傑”;由用今人感到陌生的表述方式,將西方世界動態告知國內,到以西方聽眾深感親切的話語,主動步入英國主流社會讓他們了解中國。五十多年間,位於波特蘭大街的這所英國二級文物保護建築,見證了這裡的十二位主人來來去去,也見證了中英關係起起伏伏。

  從公使館到大使館:改變的不僅是名稱

  如果將視線再推遠一些,這個由英國著名設計師亞當兄弟設計的華美建築,也曾見證了諸多傳奇。

  一百三十三年前,因“馬嘉裏案件”而受英方勒索的清政府,派通曉洋務的郭嵩燾赴英道歉,由此建立了中國第一個駐外外交機構——中國公使館。二十年後,孫中山曾被誘捕至此,幾經週折終於脫險,事後他寫下《倫敦被難記》一書。此次曆險轟動英倫,也使這位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樹立起在西方世界的聲譽。

  一九五0年,英國成為第一個承認新中國的西方國家,但因朝鮮戰爭爆發,雙方建交談判陷於停頓。在一九五四年的日內瓦會議上,中國總理周恩來與英國外交大臣艾登,以罕見的智慧達成雙方建立代辦級外交關係的共識,清王朝的公使館原址由此轉變為新中國的駐英代辦處。

  文革中的一九六七年,北京造反派火燒英國代辦處,釀成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嚴重的外交事件。而在倫敦,華人華僑擔心英人報復,也發起護衛中國代辦處的行動。

  這樣的荒唐事發生五年之後,中英最終在一九七二年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代辦處也正式成為中國駐英大使館。

  從清靜到忙碌:改變的不僅是狀態

  自三十年前中國打開國門,一個個歷史性時刻開始在這裡頻頻出現。

  一九九七年六月十日,剛剛任大使不到三個月的馬振崗,從這裡走出,去參加傳媒大亨默多克的一個私人宴會。正是在此次宴會上,走上首相之位僅一個多月的布萊爾,向中國大使傳遞了一個重要的信息:他將親自參加香港主權回歸交接儀式。這不僅意味著中英原來商定的由兩國外長代表政府出席的初步方案,發生了重大變化,更意味著工黨在野十八年重新執政後,在香港問題上改變了原保守黨政府的不合作態度。

  香港問題的最終順利解決,使中英關係走上平穩、積極的發展軌道,中英高層領導人頻頻互訪,變得更為忙碌的中國駐英使館,也見證了更多歷史性時刻。

  一九九九年,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出訪英國,這是中國國家元首第一次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一般不到外國使館參加活動的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破例走進這裡,參加江主席的答謝宴會,她也成為一百多年來,英國六代君主中首位進入中國使館的國王。平素給人穩重而端莊印象的女王,看到江主席和英國女議長合唱《當我們年輕的時候》,暢懷大笑。事後她對馬振崗大使説:“我參加過數以千計的宴會,江主席那次宴會是我感到最愉快的一次,江主席的確是位了不起的國家領導人。”

  二00一年,當時的國家副主席胡錦濤訪英,在這裡接見華人華僑、中資機構代表及使館工作人員;二00五年,胡錦濤以國家主席身份對英國進行國事訪問,這是時隔六年之後中國國家元首再次訪英;四年之後,胡錦濤主席又赴倫敦參加G20峰會。中國駐英使館也一次次見證了英方給與中國領導人高規格的接待。如果聯想到英國女王一般每年只接待兩位外國元首,中國高訪的密集程度就足以證明英國對對華關係的重視。

  另一些或溫馨,或感人的時刻也令人難以忘懷。今年二月,自二00四年以來已第三次訪問英國的溫家寶總理,在這裡和華人華僑代表、使館工作人員歡聚一堂,一起包餃子共度新春佳節;汶川大地震之後,英國首相布朗親赴中國使館,對遇難的中國民眾表示悼念;北京奧運會開幕當日,這裡舉行盛大慶祝招待會,華人華僑和英國友人一起共慶中國百年奧運夢圓。

  一個國家的駐外外交機構一百三十多年間,竟然沒有改變過地點,這在世界外交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但所謂物是人非,這裡不斷變化的故事,已見證了從“弱國無外交”到“國運昌,外交強”的歷史轉變。

責編:許桂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