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東北四市跨區域合作打造生態宜居城市群

 

CCTV.com  2009年09月18日 14:3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第五屆“東北四城市(4+3)市長峰會”8月28日在長春市舉行。峰會簽署《建設生態型宜居城市聯合宣言》,確定瀋陽、長春、哈爾濱、大連四市將通過跨區域務實合作,推動東北地區生態環境一體化建設,共同打造東北地區的生態宜居城市群。

  協調環境和經濟發展成為東北新課題 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實施以來,東北各市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努力償還過去多年由於傳統工業發展模式帶來的環境欠賬。經過幾年的鉅額投入和治理,各市環境均發生了巨大變化。

  瀋陽實現了從世界十大污染城市到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國家園林城市重大轉變,過去污染最嚴重的鐵西區,去年還被授予“聯合國全球宜居城區示範獎”。會上,瀋陽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顧春明説,今年瀋陽市又提出創建國家生態市和創建全國環境建設樣板城的新目標,並明確了建設生態工業示範城、靜脈産業示範城、生態環境改善示範城、政府環境管理示範城和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示範城等五項具體任務。

  長春市也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等榮譽;哈爾濱自2003年開展生態城市建設以來,在全國率先建成了城市生態功能圈,累計完成243個污染減排、流域治理重點項目;大連先後獲得聯合國全球環境500佳、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等稱號,並在2006年提出建設生態宜居名城的發展目標。

  然而,與會者也憂慮地注意到,目前新一輪的經濟發展,正帶來新一輪的環境污染問題。

  據不完全統計,遼河、松花江等流域30個地級以上城市的化學需氧量、煙塵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已佔全流域排放總量的近70%,還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同時,危險廢物跨地區轉移、流域上下游水污染、城市之間大氣流動污染等區域性環境問題更加突出。這意味著環境保護已經不僅僅是一個城市、一個省的問題,因此跨區域綜合治理環境,協調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已經成為東北地區各市面臨的新的共同課題。

  哈爾濱市市長張效廉、長春市市長崔傑、大連市代市長李萬才、瀋陽常務副市長顧春明共同認為,開展環境保護合作,不僅可以改善區域整體環境質量,提升東北地區的綜合實力和競爭力,而且對於加快整個區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區域經濟加速追趕發達區域具有決定性意義。

  跨區域建設“十大生態環境工程” 本屆峰會提出,各市將在未來幾年攜手建設十大跨區域生態環境工程,其中包括:長白山和大、小興安嶺區域森林保護、森林恢復工程;東北地區江河、濕地與礦山的生態保護與恢復工程;東北地區北水南調、東水西調等城市水源工程;環保交通工具研發與推廣使用示範工程;城鄉能源結構調整優化工程;大連齊齊哈爾綠色農業帶工程;哈大線及七城市間的快速鐵路網工程;哈大線及七城市間的高速公路拓寬改造工程;東北七城市旅遊共同體建設工程;東北七城市間公交、通訊、遊覽、就業、投資、信貸等同城化工程。

  這些工程將給東北四城市人民的生活帶來哪些變化?峰會對此也做出了展望:到2020年,四城市就業率在國內大城市保持較高水平,城市人均收入達到國內大城市較高水平,人文指標居於國內大城市上游水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保持在35%以上,市民出行5分鐘可到達公共綠地,初步形成城市外圍的生態保護帶和城區內部的生態隔離帶;節能減排率先達到國家標準,污水達標處理率90%以上,再生水利用率40%以上,城市空氣質量良好天數90%以上;綠色經濟初步規模,以低碳排放為特徵的工業、建築、交通體系初步建立,符合節能環保要求的産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初步形成;各城市居民對所生活的城市普遍擁有自豪感、認同感和幸福感,對生態宜居城市的滿意度逐步上升,力爭達到80%以上。(記者郭宏穎) 瀋陽日報

責編:許桂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