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東北老工業基地:在機遇中“脫胎換骨”

 

CCTV.com  2009年09月18日 13:0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工人日報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瀋陽鐵西區機床集團有限公司職工在國際一流水平的生産線上。本報記者 于文國 攝

  東北地區振興規劃

  2007年8月2日,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獲得國務院正式批復,明確了今後10到15年時間裏,東北振興的整體目標框架。即在今後10到15年的時間裏,東北將會建成我國重要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裝備製造業基地、國家新型原材料和能源保障基地、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和農牧業生産基地、國家重要的技術研發與創新基地,以及國家生態安全的重要保障區域。

  圍繞著“四基地一保障區”的東北振興目標,一個嶄新的更為合理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正在東北形成,比如哈大齊工業走廊、長吉圖開放先導區、遼寧“五點一線”等。

  “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實施5年多來,效果明顯。”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助理李東榮在8月份召開的東北金融高層論壇會上説,“今年上半年,東北三省經濟企穩回升態勢明顯,成為我國增長最快、形勢最好的地區之一。黑龍江、吉林、遼寧實現GDP分別增長8.9%、11.7%和11.5%,均高於全國7.1%的增幅。”

  從2003年9月中央出臺《關於實施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若干意見》以來,東北正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無論是重新煥發生機的百年老廠,還是銳意進取的新興産業,都讓人們切實感受到實施振興戰略後東北走過的道路。

  成也“計劃”,敗也“計劃”。

  以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為主的“東北”,在計劃經濟年代, 曾以資源豐富、重工業發達而聞名全國,對新中國向工業化國家邁進有著扛鼎之功。但是,自“一五”開始以及整個計劃經濟年代,東北在做出巨大貢獻的同時,一系列的問題也開始暴露出來:不科學的經濟結構、企業沉重的社會負擔、資源開發殆盡而缺乏接續産業……所有問題根源都指向長期實行計劃經濟造成的連鎖反應。

  瀋陽,鐵西區,這裡可以説是東北老工業基地半個多世紀來興衰沉浮的縮影。

  鐵西區曾經集中了232家大中型國有企業、30多萬産業工人。“一五”和“二五”時期,新中國將六分之一的財力傾注在這裡。第一台車削普通機床、第一台125萬噸擠壓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等100多個“新中國第一”從這裡生産出來。

  改革開放之後,尤其在上個世紀90年代,企業在轉型中遇到了巨大的挑戰和挫折,出現了大批國有企業倒閉、大量職工下崗的現象。當時,這已經成為東北地區共同的問題,被學界謂之“東北現象”。

  據統計,到2001年,鐵西區五分之四的工業企業處於停産和半停産狀態。國有企業資産負債率高達90%,負債總額達300億元。30多萬國企職工中,有10多萬人下崗。

  這裡曾希望引進外部資金來改變企業的困境。從1986年到2002年,鐵西區一共獲得350億元財政撥款和貸款,卻依舊步履蹣跚。

  “就生産線改造生産線,就生産車間改造生産車間,這樣並不能從根本上改造老工業基地。必須從體制、機制創新的角度進行綜合性和整體性改造。”瀋陽市發改委總經濟師劉偉奇説。

  更有人作出形象的比喻:“鐵西區就像一個裝滿傢具的舊房子,這樣的房子有兩大致命的問題,一是格局無法改變,二是無法添置新傢具,唯一的出路只有搬家。”

  “張士經濟技術開發區是緊鄰鐵西區的國家級開發區,把鐵西區的企業搬遷到開發區,籌集的資金,使困擾企業的冗員問題、內債外債問題和企業發展的問題得到了徹底的解決,企業真正獲得了新生。同時,也壯大了開發區工業企業的實力。”鐵西區一位副區長介紹説。

  瀋陽拖拉機廠曾是鐵西區的虧損大戶,2003年,這個佔地24萬平方米的拖拉機廠從鐵西搬到張士,得到了2.4億元的流動資金,並重新組建了一個企業——瀋陽農機總公司,企業開始了新的發展之路。

  2006年,經過重組的瀋陽機床集團也從鐵西區遷入新區,這是該廠歷史上最大的一次技術改造,其主要資金來源不是像過去那樣靠貸款,而是主要來源於企業的土地置換。

  2003年9月以來,鐵西區相繼有130多家大中型企業走上了搬遷之路,進而邁上了發展的新臺階。

  而今,老鐵西有了一個新的名字——鐵西新區,瀋陽市因此于2007年榮獲“鐵西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暨裝備製造業發展示範區”稱號。

  當鐵西區發生巨大變化的時候,在黑龍江、吉林,也同樣進行著大規模的國企改制、改造,也同樣發生著“脫胎換骨”的質變。

  黑龍江齊齊哈爾的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2002年還是虧損2000多萬元的企業,這幾年銷售額年均增長50%,年利潤已達十幾億元。

  長春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在振興東北的進程中,注重自主品牌的發展與創新,在擁有“解放”、“紅旗”和“夏利”三大自主品牌之後,2005年8月18日,“奔騰”又亮相市場。目前,一汽在向生産規模年産200萬輛汽車目標邁進的同時,還要達到自主品牌佔一半的目標。

  東北振興戰略實施以來,在一批老國企煥發生機的同時,一些依賴資源生存的城市也開始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

  黑龍江省伊春市是典型的林業資源型城市,2006年1月4日,國有林權制度改革的試點工作正式在這裡破題。這項與1978年中國農村推行的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一脈相承的改革措施,讓林業職工合法獲得了國有林的承包經營權,並可以轉讓、繼承和變賣。現在,伊春已經有6000多戶林業職工簽訂了8萬公頃林地的承包合同。承包後,這些林地的森林覆蓋率超過年均增長4%的預定目標。

  而阜新這座因煤而興的城市,則在尋求經濟轉型的過程中,結合自身優勢選擇了發展現代農業和農産品精深加工業。此舉吸引了雙匯和伊利兩家企業,它們分別於2003年和2006年到阜新落戶。

  像伊春、阜新一樣,在東北,許多曾一度因衰落而焦慮的城市,在振興戰略中實現了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的有條不紊,大量下崗失業人員重新獲得了寶貴的工作。

  在傳統國企重振雄風的同時,一大批包括生物、醫藥、光電子、新能源技術等在內的高新産業在東北開始大量出現,並飛速發展。

責編:許桂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