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經典中國輝煌60年]“特區”成經濟發展強大引擎

 

CCTV.com  2009年09月15日 09:38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工人日報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深圳:小漁村建成現代大都市

  上:開發前的蛇口老街(1979年5月23日攝)。 下:高樓林立的蛇口工業區(2008年10月10日攝)。

  作為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一直被看做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然而,這個如今車水馬龍、匯聚四方的現代大都市,30年前卻是一個荒涼的小漁村。新華社發

  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史上,有一個關鍵詞註定讓人無法忘記,那就是“經濟特區”。沒有經濟特區這個“鑽頭”,整個中國的改革開放在歷史空間中的掘進,就不會達到今天的深度和廣度。作為改革的突破口、試驗田,經濟特區在中國的改革開放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78年12月18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把中國推向了改革開放時代。1978年4月,廣東、福建省委向中央要求在改革開放中“先行一步”,利用鄰近港澳等有利條件,實行特殊政策,吸引外資、擴大出口。

  1979年7月,黨中央決定: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建立出口特區,後改名為內涵更豐富的“經濟特區”;1980年8月26日,五屆全國人大第十五次會議向全世界宣佈:社會主義中國創辦了經濟特區。接著,大連、天津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中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開放的範圍逐步擴大,給中國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的推進劑。經濟特區的誕生和發展,昭示著中國打開了對外開放的窗口,邁開了走向世界的關鍵一步。

  特區成立後,中國向世界展現了內地改革開放的決心和氣魄,全世界也開始看到內地對外開放的政策與變化:

  1983年7月,深圳發行了新中國最早的一張股票“深寶安”,4年之後,又敲響了中國土地拍賣的“第一槌”;土地有償使用、土地公開拍賣、定額超産獎勵、民主選舉領導工程招標、住房商品化……無數個國內第一的創舉被深圳因地制宜地廣為運用,而當時招徠非議、現在卻深入人心的一句口號——“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著實顛覆了國人固有的思維模式。

  身處粵東的經濟特區汕頭在起步時基礎最好,發展過程中也處處搶佔先機:率先實行24小時審批答覆制度,開政府機關實行承諾制的先河;率先進行幹部制度改革,改委任制為聘請制;率先在全國啟動京粵地區博士後科技開發基地,形成政府、科研和企業三位一體“聯姻機制”;率先在全國實現“噸谷市”、“噸糧市”……GDP與日俱增。

  30年過去了,特區成功了。30年來特區用呈幾何級數般的增長證明了中央決策的正確性。2008年,珠海的GDP達到992.06億元,與特區成立之初相比增長了380倍!汕頭977億元,增長了111倍;深圳更是實現了7807億元,總量位居國內各大城市第四。

  事實上,特區已經成了中國發展的一個縮影。在改革開放初期,特區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帶動中國經濟迅速向前邁進,“闖”的作用與價值被放大出來。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關於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關於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海南成為中國的第五個特區。這一年,引發了10萬人才下海南的“闖海”大潮,並讓這個海島興起了一個熱火朝天的房地産開發浪潮,而最終導致一場經濟上的巨大創傷與陣痛。因為我們的一切都是在“摸著石頭過河”,這也可能就是“闖”的風險與代價。

  上海浦東地處中國海岸線的中間點和長江入海口的交匯處。雖然條件優越,但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該地區生産總值僅有60億元人民幣,佔上海市經濟總量不到一成。當時的老上海人有句習語:“寧要浦西一張床,不要浦東一套房”。

  為了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推動上海乃至全國經濟的發展,國家作出了開發開放浦東的決策。1990年4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開發開放上海浦東的決定》拉開了浦東開放的序幕。經過19年的發展,浦東開發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該區經濟發展一直保持年均18%以上的增長速度。

  浦東新區成立15週年後,2005年6月21日,溫家寶總理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批准上海浦東為“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並擁有體制改革的“先行權”。中國第一個“綜改試驗區”成立,中國的特區之路開始了一種具有不同內涵的新的征程。

  國家綜合改革試驗區概念的提出,標誌著中國特區發展的思路有了新的變化,亦表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開始執行新的課題。這也是中國從“先富起來”進入到“共同富裕”的平衡發展格局上來,從經濟發展到社會各方面協調發展的新目標上來。

  2006年6月6日,國務院正式宣佈天津濱海新區成為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並希望天津濱海新區能提升京津冀及環渤海地區的國際競爭力,探索全國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的方向。

  隨著天津濱海新區被納入到國家總體發展戰略佈局,以京津唐發展軸為龍頭的京津冀地區的崛起,環渤海區域的發展與合作邁入到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以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為龍頭,包括河北、山東、遼東半島等20多個城市為主體的環渤海地區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

  而綜觀中國特區近30年的發展歷程,亦可以發現,特區之路事實上就是中國發展改革之路,有開天闢地的突破,也有起起落落的跌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沿海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特徵日益明顯。上世紀80年代以後,以深圳為核心的珠三角地區是中國經濟的強力引擎。90年代中後期,以上海浦東為代表的長三角地區又推動了中國經濟的發展。21世紀初,以天津濱海新區為核心的環渤海經濟圈正漸漸浮出水面,成為中國經濟增長的第三極。

  在經濟特區作為改革開放試驗田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後,為實現地區間經濟平衡發展,縮小貧富差距,政策的中心逐步從沿海地區向中西部相對欠發達地區傾斜,同時從南方地區向北方地區延伸,這包括進一步支持西部大開發、中部崛起、東北經濟振興,全國範圍內的改革隨之進一步展開。

責編:許桂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