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黃小祥:川臺攜手“天府之國”依然美麗

 

CCTV.com  2009年09月11日 15:3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台灣網  

>>>海量新聞,請點擊“新聞頻道”

  2009年7月15日,黃小祥副省長(左)在地震災區向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介紹災後重建情況(資料圖片)

2008年9月19日,黃小祥副省長在第四屆海博會上致辭(資料圖片)

  中國台灣網9月10日成都消息  一年前的“512”汶川大地震把四川與台灣間緊緊地係到了一起,兩岸攜手抗災的動人場面至今仍歷歷在目。而不久前的台灣“88”水災再次讓川臺民眾感受到血濃于水的親情。回顧過往,川臺交流從無到有走過一條富有特色的道路;展望明天,川臺合作顯現出更加廣闊的前景。

  值此國慶60週年即將到來之際,中國台灣網記者專訪了四川省副省長黃小祥,為兩岸網友介紹川臺各項交流合作好戲連臺的景象,以及兩地人民不斷深化和昇華的真摯情感。

  記者:不久前的台灣“88” 水災牽動了兩岸,讓我們再次回想到去年“512” 汶川大地震後兩岸同胞攜手抗災,患難與共的動人場景。我們想知道,在川震災後重建方面,台灣同胞援建四川項目的進展情況怎樣?地震過去一年多,台灣同胞赴川投資、旅遊和各項交流情況如何?

  黃小祥:去年“512”大地震讓整個中華民族的凝聚力空前增強。在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後,我們積極營救被困地震災區的2897名台灣遊客,努力幫助在川台資企業迅速恢復生産。廣大台灣同胞與四川人民心手相連,共克時艱,為四川抗震救災和災後恢復重建給予了無私援助和鼎力支持。據統計,四川共接受台灣各界捐款及捐建災後重建項目資金合計13.2億元人民幣,捐贈物資折合人民幣2億多元。台灣同胞第一時間組織救援隊和醫療隊來到四川地震重災區,主動參與搶險救援和醫療救助。時至今日,仍有相當數量的台灣援建工作人員夜以繼日、忘我工作在災後恢復重建的第一線。目前,援建的項目進展順利,在192個援建項目中,中小學校基本在今年9月前已竣工投入使用,醫院、敬老院以及部分災民安置小區將於今年12月前完工,另有少數災民安置小區將於明年初竣工投入使用。

  台資企業抓住災後重建的商機,來川投資信心有增無減,地震後僅半年時間全省新增台資企業40多家,群光廣場、亞東水泥、台灣玻璃等企業增資擴産,支援災後建設。這些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傳統美德和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手足之情。

  “災後四川依然美麗”,為感謝地震發生後四川各界對台灣同胞的傾力救援,2008年7月12日,台灣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總會理事長姚大光帶隊的台灣92名旅行商考察團踏上四川“感恩之旅”,自此震後台灣同胞來川旅遊開始恢復。同時,各項交流活動隨之啟動。地震小英雄赴臺交流、川臺兩地工程界人士分赴兩地考察研討、川臺兩地新聞界人士相互交流、川臺兩地少數民族相互交流演出等等,地震讓四川和台灣之間的聯絡更加緊密,同胞之間的情誼更加深厚。去年6月至今年6月,來川旅遊的台灣同胞達8.32萬人次。

  今年8月,“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給台灣中南部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産損失。面對台灣同胞遭遇如此慘重的巨大災害,我們深感震驚和悲痛。剛剛從汶川特大地震走過來的四川人民,對台灣同胞所遭遇的痛苦和困難,感同身受。我們時刻銘記著台灣同胞對四川地震災區人民提供的無私援助,時刻牽掛著遭受“莫拉克”颱風襲擊的台灣同胞。四川社會各界積極響應“情係臺胞 四川感恩”的募捐活動,從省委書記到普通群眾,從輕災區到極重災區,四川人民用實際行動支持台灣同胞抗災救災,目前社會各界的愛心行動仍在繼續。

  記者:四川與台灣的交流合作從無到有不斷熱絡,在兩岸關係不斷向好的大背景下,目前川臺各項交流合作是怎樣一個態勢?

  黃小祥:作為西部省份,在對臺經濟合作方面,四川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從1988年第一家台資企業落戶四川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台資企業1386家,項目投資總額38.56億美元,利用台資28.35億美元,位居西部地區前列,已成為四川經濟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在對臺交流和人員往來方面,至2008年底,全省共實現交流項目2936項36229人次,其中赴臺交流項目1399項8707人次,來川交流團組1537個27522人次。2008年“512”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前,台灣同胞來川旅遊人數每年接近40萬人次左右,這些年來累計接待來川探親、旅遊、考察的台灣同胞共計460萬人次。

  記者:作為西部大省,四川與台灣的經貿往來近年來不斷向好,經過多年的發展,當前川臺經貿往來呈現出那些特點?

  黃小祥:縱觀當前川臺經貿合作,應該説呈現出三方面特點:

  一是來川大企業、大項目不斷增多,並帶動上下游企業群集。如中芯國際、台灣玻璃、亞東水泥、台灣統一、東元集團、群光集團等知名企業,在我省項目投資總額都在1億美元以上,並帶動中下游企業群集,形成産業鏈、“地方産業群”或“商圈”。

  二是投資結構不斷優化。初期來川的台資主要集中于勞動密集型、來料加工型的産業,如台灣統一、龍鳳食品、旺旺食品、康師傅、佳美食品、太平洋百貨、好又多等企業相繼來川落戶,帶動了我省食品、百貨業的發展。隨著國家和四川産業政策的調整,近些年來,我們注重産業結構的優化,重點吸引了中芯國際、神達電腦、潤德電子、淩成科技、東元集團等高科技企業來川發展,逐步實現臺商投資由傳統産業向高科技産業的轉變。

  三是臺商投資聚集帶已逐步形成。1998年由國務院臺辦和科技部批准成立的西部首家海峽兩岸經濟科技産業開發基地——成都海峽兩岸科技産業開發園,重點定位發展食品和生物科技産業,已引進各類企業628家,協議引資480億元人民幣,實際到位資金320億元。成都、德陽、綿陽、樂山、瀘州等地也正在聚集越來越多的臺商投資企業。

  相關鏈結:

1/3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