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運輸部部長 李盛霖
【提要】
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交通運輸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相伴,公路橋梁港口機場建設與改革開放同行。
“經濟發展,交通先行”是政府的理念,“要想富,先修路”是百姓的心聲。新中國成立60年來,中國交通運輸發展與國民經濟發展相伴,公路橋梁港口機場建設與改革開放同行。
“今後,我們不僅要搞好‘建設’,更要突出‘服務’,更好地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交通運輸部部長李盛霖説。
吸引資金,政策突破——勇當改革先行者,新機制推動交通大跨越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汽車保有量只有5萬輛,人背畜馱是主要運輸方式,年道路客運量只有1000萬人次。“行路難”至今烙印在李盛霖的心裏。
上世紀60年代,李盛霖從江蘇南通考入鎮江農業機械學院,回家與返校成為他最開心也最煩心的事。“南通難通,北不通火車,南不通公路,只能搭乘每天僅一班的過路船。如今只要兩小時的路,那時往往要走上兩三天。”
對於新生的共和國,交通建設最大的難題是資金短缺。到1978年,全國公路通車里程達到89萬公里,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1倍,但既無一級公路,更無高速公路,行路難、運輸難、壓港嚴重依然是經濟發展的“瓶頸”。
“交通運輸領域始終在改革的前沿,為改革首先打開大門,打通道路。”李盛霖説。1983年,我國港口建設資金開始引入外資。1984年起,國家相繼出臺“貸款修路、收費還貸”,“開徵車輛購置附加費”,以及“提高養路費徵收標準”三大政策。1985年,交通部明確提出“各部門、各行業、各地區一起幹,國營、集體、個人以及各種運輸工具一起上”的改革思路,“國家投資、地方籌資、社會融資、引進外資”的多元化投融資格局逐步形成。
“交通領域的融資創新,徹底改變了國家作為單一資金來源、惟一投資主體的局面,掀起了社會辦交通的熱潮。”李盛霖回憶,1988年,中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通車,5年內沿線的地區生産總值年均增長24.8%,超越全區域平均水平近7個百分點。“由此,‘要想富,先修路’成了紅遍全國的流行語。”
儘管起步晚於世界近50年,但中國交通建設的速度舉世無雙。目前,我國公路通車里程從新中國成立之初的8.07萬公里,躍升到373萬公里;港口吞吐總量連續六年穩居世界第一,年吞吐量是1949年的700倍。民航國內外航線由12條發展為1532條,年客運量更達1950年的19200倍,航空運輸飛機1259架,安全狀況達國際先進水平。郵政業務收入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6209萬元增長到2008年的960億元,年均增長14%,還逐步開辦了快遞、集郵、郵政儲蓄、物流等新業務,便民利民。
“把加快發展作為第一要務,這是交通行業近60年來最根本的經驗。”李盛霖説。尤其是在迎戰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與2008年開始的國際金融危機中,交通建設都成為中央擴內需、保增長的重大舉措,得以“迎風借力”加快發展。“只有貫徹了中央的方針政策,讓好機制、好政策發揮最大效力,才能推動交通的跨越式發展。”
瞄準尖端,技術突破——堪稱創新主力軍,“建築奇跡”足以讓國人自豪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1957年,萬里長江上第一座大橋——武漢長江大橋正式通車,全國沸騰了!當時僅11歲的李盛霖十分好奇,拉住大人問,“長江上能建橋?!那麼寬的江怎麼建呢?”
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在修建大跨徑橋梁、高原隧道上毫無經驗,高速公路技術更是一片空白。為儘快突破技術禁區,“科技攻關、自主創新”成為中國交通建設的一面旗幟。
而後的幾十年,李盛霖親身見證了中國橋梁建設水平從跨河、跨江到跨海的逐級飛躍。目前,我國已建成的梁橋、拱橋、斜拉橋的最大跨徑均居世界同類橋梁前列,而且全部由中國人自己設計、施工、監理、管理。
“60年來,交通系統始終把科學技術作為交通發展的第一生産力,利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技部863計劃和省部聯合攻關項目等措施,對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開展了一些前瞻性的研究,大家堅信只要堅持‘科教興交’和‘人才強交’戰略,我們就能趕超世界水平。”李盛霖説。
創造了特長隧道貫通誤差最小世界紀錄的湖南雪峰山隧道,被授予世界橋梁界最高殊榮的蘇通大橋……一批完全依靠中國智慧打造的“世界之最”應運而生,在收穫高品質工程實體的同時,還帶動了我國建築領域標準規範、計算理論、模型實驗、材料科學、裝備製造等方面的長足進步。
面向未來,理念突破——交通産業實質是服務業,爭做服務百姓的排頭兵
2008年,是作為交通運輸部部長的李盛霖最難忘的一年。年初,冰凍雨雪災害使南北大動脈京珠高速公路嚴重堵塞,上萬輛車在湖南段滯留了幾天。李盛霖在一線連續指揮作戰了幾個通宵。路通了,他的腰椎舊疾卻復發了。5月,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震斷了通向災區的所有“生命線”。國內外專家考察現場後判斷:至少一年才能把道路搶通。而交通系統與軍民齊心協力,不到一個月就把通向97%的受災嚴重鄉鎮的公路都搶通了。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我覺得交通運輸部的定位就是:當好先行官,服務老百姓。特別是在遭遇自然災害,交通運輸成為‘生命線’之時。”2005年12月調入交通部工作時,李盛霖就堅信交通産業實質是服務業。此後他提出了交通行業“三個服務”的理念,即:服務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服務人民群眾安全便捷出行。
今年2月,交通運輸部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實行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的決定,在我國東、中部13個省逐步有序取消政府還貸二級公路收費,共撤銷收費站1420個,佔全國同類收費站點總量的73%,降低社會物流成本數以億計,受到企業和老百姓的熱烈擁護。
“過去無路可走談不上服務,現在不僅要讓老百姓有路走,還要走好路、走安全路、走高興的路。”李盛霖表示,交通運輸部正考慮構建兩個公路網體系,一個是以高速公路為主體的收費公路網;並逐步降低收費公路在整個公路里程中的比重;另一個是以普通公路為主體提供政府普遍服務的非收費公路網。這兩個體系將體現效率和公平的結合,滿足老百姓不同層次的需求。
“服務”已經成為交通運輸部的鮮明理念。正是出於對生命的珍視,我國海事、救撈部門頂狂風,戰巨浪,每年組織協調海上搜救近萬起,近10年來幫助12萬多人脫險,平均每天救助34人;正是出於對“三農”的重視,“老少邊窮”地區農村公路建設補助標準不斷提高,近3年共新改建農村公路118萬公里,佔農村公路通車里程的1/3以上。
“發展現代交通運輸業、促進綜合運輸體系發展的腳步還會更快,我們要用現代科技武裝和提升交通運輸裝備和管理,適應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要求,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發展之路。為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為老百姓出行,提供更安全、更便捷、更經濟、更和諧的交通運輸服務。”李盛霖説。
責編:樊靜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