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電影:色彩斑斕一甲子

 

CCTV.com  2009年09月08日 15:32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從1949年到2009年,新中國電影走過了一個甲子的漫長路程。其間既有百花盛開,也有枝殘葉敗;既有清風徐來,也有驚濤駭浪。無數熱愛電影的人們,在崎嶇的旅程中無怨無悔,勇往直前。無論是學習蘇聯,還是借鑒歐美,都走出了屬於自己的電影民族化輝煌之路。如今,回顧往昔,瞻望未來,對於中國電影的一縷情結依然縈繞心頭。

  首先,1949年後的新中國電影,是這一時期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形象記錄。電影成為當時最大眾化、最具影響力的藝術載體,除了體現藝術審美價值外,還在更大意義上被當作了樹立國家意識形態的重要手段。為了完成這一使命,在具體表現手法上,嘗試和採用與之相匹配的電影語言。

  此期的中國電影在美學觀念、電影語匯上深受前蘇聯電影的影響。蘇聯電影具有強烈的政治傾向性,最早在世界影壇産生巨大影響的蒙太奇學派便與政治密切相關。1934年蘇聯提出了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其核心是要求表現社會主義理想和共産主義激情,體現時代精神和時代要求,塑造社會主義的代表人物和典型形象。這一時期的《夏伯陽》、《列寧在十月》、《鄉村女教師》等著名影片,對新中國電影産生了巨大影響。據統計,截至1957年,我國翻譯蘇聯電影論著和資料等約2400多萬字,出版175種書籍,譯製長藝術片206部,看過蘇聯電影的中國觀眾達15億人次。另外,許多蘇聯電影專家到中國傳教指導,我國也派遣電影工作者去蘇聯學習。

  新中國電影在吸收前蘇聯經驗的基礎上,根據中國國情和中國電影觀眾的實際接受水平,探索著自己的電影語言方式,其特點表現為:強烈的傾向性,愛憎分明,褒貶明晰。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十分偏愛近景、特寫,特別是面部特寫鏡頭的運用。特寫鏡頭具有一種自我完成、自我封閉的特性,在某種程度上切斷了與周圍背景的聯絡,也就是説,暫時割斷了敘事鏈條,將事件中某個局部或瞬間加以放大與強化。這時由於畫面信息主體被孤立起來,很少受外部因素的影響,而觀眾已經熟悉了信息主體本身,如果畫面停留的時間足夠長,觀者便會由外及裏,探尋信息主體背後的意旨,而電影中的特寫鏡頭往往就承載著超出敘事之外的內涵,一些強烈的意識形態寓意溢於言表。

  體察此期電影中特寫鏡頭的運用甚為獨特。特寫鏡頭可以産生令人為之目眩的魅力形象,但對新中國電影來説,這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特寫鏡頭塑造的是有強烈政治意義和道德意味的人格形象,核心內容不是外表,而是負載的政治信息。所以,當時雖然也出現了一些被觀眾喜愛的演員,但由於創作目的並不是用明星去吸引觀眾,因而演員一般不是作為性格化的人物出現,更多的是作為某種類型、某個階級的代表而出現;由此實現的是直接的集體化歸屬,是借助個體符號實現的群體性的情感體驗。同時,大量特寫鏡頭的運用,形成了電影主觀化的、情緒化的、抒情性的語言特點。在電影中,還存在一種情緒性段落,其特點是在敘事的某個關鍵部位實行暫停,如同音樂中的華彩段落一樣,鋪衍一段極富感情色彩的鏡頭。

  總之,此期電影語言既不是“照相本性”式的紀實,也不追求好萊塢式的“零度風格”;既不是“作家風格”,也不完全是蘇聯電影的翻版。從藝術的角度説,過多的政治參與或許會留有某些遺憾,但由於這種服務並不是乾巴巴的,而往往充滿真誠和激情,呈現出一些真正意義上的藝術趣味,因而我們可以稱之為“政治詩意”。

  其次,獨步天下的“改革開放”,為中國電影帶來了蓬勃生機。從1979年起始,一批又一批讓觀眾為之驚喜的好電影洶湧而出;90年代中期以後直到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又邁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眾多優秀的影片,生動地表現了中國的進取和活力,呈現出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在歷史的烽煙和現實的奮進之中,唱響了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的主旋律,同時,蘊示著中國電影更全面、更熱烈地邁向大眾、服務觀眾的浪潮。

  其間,一個明顯的特點就是隨著電影觀念的更新與電影文化的重構,歐美電影大規模地進入了中國電影人的視野,他們有意識地從世界電影話語中汲取更多的營養,以推動與豐富自身的理論與實踐,“探索新的電影語言風格與表達方式,尋求思想的突破、藝術的嬗變與觀念的更新”。據記載,1979年有13個中國電影代表團出訪歐美12國;1987年有46個中國電影代表團出訪歐美亞非29國;1993年更有49個中國電影代表團出訪歐美亞非23國;僅此可以看到中外電影交流逐漸進入了縱深發展階段。而西方電影思潮中的“電影敘事學”、“電影符號學”、“精神分析電影批評”、“結構主義電影批評”、“意識形態電影批評”、“女權主義電影批評”等理論也一時覆蓋了電影文化領域。但身處中華大地的電影人,尋找滋養正是為了發展自己,因而在廣泛吸取過程中並未丟棄民族的立身之本,在不斷消化融匯之中強壯著自身肌體。

  發軔于一個世紀前的電影藝術與技術形態及其帶來的文化影響和商業品質,推動世界範圍內的文化藝術格局和發展觀念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民族電影的存在和發展,對於發展中的民族國家而言,具有重要的戰略價值。中國電影民族化,不是禁錮在民族傳統文化的時間維和大陸地緣的空間維裏原地旋轉,而是堅持民族文化生態坐標,堅持民族文化的獨立、開放和進取,堅持以實驗精神、創造精神、對話精神、先鋒精神鼓舞和活躍民族電影生態氛圍,從跨文化的視野出發,在中國現當代進程裏,在中西、古今關係的多元格局和多邊演變的巨系統下,建構具有中國作風、中國氣派的現代電影文化生態體系,努力在文化、經濟、傳媒和社會文化心理的錯綜勾連中,在區域化與國際化、民族化與全球化的辯證運行中,傳承中國電影生態系統的傳統淵源,確立中國的國別特徵和實現中國電影的全球價值。近年來,中國文化元素和資源逐漸吸引著包括好萊塢在內的境外投資者。他國的製片商正在加緊開發中國題材,“唐裝花木蘭”在西方掀起了中國風;隨著《臥虎藏龍》、《英雄》等影片在全球展映,中國電影文化的潛力被再次證實。事實證明,民族電影文化的國際交流和輸出,是推動和拓展其它中國文化産業邁向國際化的一個有力催化劑。

  第三,經歷了新中國60年的中國電影,正在開始新的起點,邁向新的征程。熱愛中國電影的人們,無不滿懷期盼又心存焦慮。人們期盼著中國電影的創新飛躍;人們也焦慮著中國電影的步履維艱;並由此思考中國電影發展的民族化新途徑。

  60年來的新中國電影向世人表明:優秀的電影不只是藝術的創造,更是生命的傳奇。它的魅力就在於深入文化、深入民族、深入時代、深入觀眾,以宏闊的民族文化凝聚力為支點,展現時代最前沿的風采。在眾多優秀電影所展現的中國意境裏,我們之所以為之感動,源於我們對中華民族,對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無比的崇敬和無盡的鍾情。從一定意義上説,電影是“視覺的世界語”;同時電影發展的歷史證明,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電影不只是呈現過往的光陰與動人的故事,更意味著與我們一樣血脈、一樣情懷的人們,在一同感動,一同流連。我們深信,電影的中國氣派傳承與創新,將使當代生命的恒久與歷史深刻的情緣遙相呼應,人們則由此得與悠遠的民族情性和同為一,往來無礙。而未來中國電影民族化的根本目的,正是面向大眾,服務人民。電影來自民間,也生長在民間,它的最高使命在於服務大眾。未來中國電影能否真正“代表先進文化的發展方向”,其核心就在於“民族意識”、“民本意識”是否真正確立,是否以民族性、服務性為旨歸,努力創作面向新時代、面向人民的富有中國作風與中國氣派的電影精品。電影文化産業邁入民族化與國際化的辯證里程,必將擴展影像作品的接受視閾,使越來越多樣的受眾參與到影像審美進程之中,傳統的受眾將在一個更為恢宏的層面形成越來越豐富的差異化審美特徵,為電影産業帶來新的消費增長點和創造活力。 由此,中國電影將以前所未有的深度融入民族生活;將使中國電影創作在堅實定位於廣闊的民族畫卷之後,得以多向度地穿梭遊歷;將使中國電影和電影人共同從關注“虛擬新奇”走向關注“日常新奇”;將使中國電影工作者和電影觀眾雙方更加珍視生活、憧憬生活、領悟生活。總之,電影與民族、藝術與大眾的聯動循環,將啟動波瀾壯闊的“大電影”戰略和“社會創作工程”,最終抵達“藝術成就未來”的嶄新境界。

  滄桑興替之中,電影與我們相伴而行;物換星移之間,電影加速進入了急劇變化的全球時代,呈現出繼往開來的嶄新特徵。對於未來的中國電影,我們也更多一份期盼和矚望。

責編:許桂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