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看中國電視藝術60年:從《渴望》到《解放》

 

CCTV.com  2009年09月08日 15:3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0年即將播出的獻禮電視劇《解放》劇照。

中國電視劇最高獎——飛天獎獎盃。

電視劇《渴望》劇照。

電視劇《在那遙遠的地方》劇照。

電視劇《潛伏》劇照。

  每個時代都有標舉其文學藝術現象的優秀篇章。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詩經楚辭、先秦散文、漢魏樂府以及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説,都曾標舉了相應歷史時期的文學藝術。

  在現當代以新詩、小説、散文和戲劇標舉了20世紀的文學藝術之後,到了今天,電視劇越來越成為標舉當下的文化符號。

  1980年,我國第一部電視連續劇《敵營十八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這部只有9集的電視連續劇在當時風靡大街小巷。

  29年後,該劇重拍以及42集的續集《虎膽雄心》再度亮相中央電視臺,引起收視熱潮。不同的是,今天的中國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電視劇生産和消費國。

  擁有最長播出時間和人數最多的受眾

  敘述和消費故事的主要渠道

  1958年,我國第一套電視設備在北京試製成功。同年6月15日,北京電視臺播出了我國第一部電視劇《一口菜餅子》。由於技術條件的限制,這部在現場搭置的實景中拍攝並同步直播的電視劇,甚至不能作為資料保存下來。

  時光流轉至2008年,中國大陸已擁有有線、無線和衛星電視頻道3000多個,其中超過半數的頻道播出電視劇,電視劇産量達到502部14498集,全國平均每個電視頻道每天播出電視劇6.1小時,國內觀眾多達數億人。

  多年從事電視劇研究的中國傳媒大學教授曾慶瑞感慨道:“這種空前的盛況,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當今各種文學藝術形式都難望其項背。”

  在《一口菜餅子》誕生時,全國電視機擁有量僅有數百台,電視仍然是公眾最陌生的傳媒工具。1983年,全國廣播電視工作會議提出“四級辦廣播、四級辦電視、四級混合覆蓋”的方針後,中國電視臺的數量迅速增加。隨著技術的發展,電視機也在中國家庭中迅速普及。1987年,中國電視機擁有量達1.2億台,擁有電視機家庭佔全國總戶數的47.8%,電視觀眾達6億,佔全國總人口的56%。

  頻道資源的豐富和家庭電視機的普及,為電視劇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1979年,當時的中央廣播事業局在第一次全國電視節目會議上建議,各地電視臺凡有條件的都可以製作電視劇。1980年全國電視劇生産迅速達到131集,是前一年電視劇産量的6倍以上。1983年,中國電視劇製作中心成立,電視劇産量比上年翻了一番。

  在西方,電視劇自誕生以來就一直延續著肥皂劇、情景喜劇的傳統。但在中國,初生的電視劇幾乎是“板著臉”與觀眾見面的。為配合當時“憶苦思甜”、“節約糧食”的宣傳需要而製作的《一口菜餅子》,很大程度上是對國家政策的直接闡釋。今天看起來藝術上還十分稚嫩的《敵營十八年》,在1980年廣受歡迎,卻因為突出情節性、戲劇性和驚險性,被一些批評者看作“精神污染”的例子。

  電視劇的宣傳教育功能和通俗化、藝術化的形式從來都不是對立的。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尹鴻認為,中國電視劇的通俗化始於改革開放。“當時的思想解放運動為電視劇突破原來單一政治教育功能的束縛創造了思想條件,而城市電視文化消費的需要則成為了通俗電視劇發展的土壤。”

  今天,“好思想、好故事、好人物”已經成為評價一部電視劇優劣的重要標準。不論電視劇主管部門、創作人員還是專家學者,都已經充分認識到擁有一個喜聞樂見的形式對電視劇的重要性。甚至有專家指出,中國電視劇的繁榮,在一定程度上是與電視劇創作的通俗化、藝術化過程相伴而行的。

  “事實證明,最近10年電視劇在中國所具有的巨大影響力遠遠超過了電影、小説、戲劇等其他敘事形式,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敘述故事’和‘消費故事’的渠道。”尹鴻説。隨著網絡電視、移動電視等新媒體的發展,電視劇的受眾也在隨著技術更新而不斷擴展。來自權威機構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通過網絡收看電視劇的網民已經超過3億。這些18到35歲的年輕人,正在改寫電視劇觀眾以40歲以上人口為主的收視格局。

  擁有完整的産業鏈和強大的資金帶動能力

  我國産業化程度最高的藝術形式

  提起華誼兄弟,人們曾經想到的僅僅是《大腕》、《手機》、《天下無賊》等電影。2006年在杭州召開的董事會上,華誼兄弟董事長王中軍提出:“是在電視劇上下一番功夫的時候了。”這次會議的效果在最近兩三年得到體現,《士兵突擊》、《我的團長我的團》等劇的熱播為華誼兄弟打響了電視劇品牌。

  事實上,在2006年公佈實施的《電視劇拍攝製作備案公示管理暫行辦法》的刺激下,進入電視劇市場的民營製作機構遠不止華誼兄弟一家。《辦法》將原本作為行政審批項目的電視劇題材規劃立項管理環節改為拍攝製作劇目備案公示,把題材選擇和劇目製作的主動權交到了製作公司手中,被看作中國電視劇的生産調節由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轉變的標誌。《辦法》實施當年,國家廣電總局電視劇管理司司長李京盛在浙江橫店宣佈:“電視劇投資和創作空前繁榮,製作機構已從5年前的400多家,發展為現在的2700多家。”

  但2006年並不是中國電視劇産業化的開端。1997年國務院頒布的《廣播電視管理條例》規定,電視劇製作單位取得廣播電視行政部門頒發的電視劇製作許可證後,方可製作電視劇。2000年國家廣電總局頒布的《電視劇管理規定》中再度明確,國家對電視劇製作、進口、發行等環節實行許可制度。電視劇製作許可證分為甲、乙兩種。

  2003年8月,北京英氏影視藝術有限責任公司成為首批獲得《電視劇製作許可證(甲種)》的8家民營公司之一。2004年6月25日,廣電總局再次向世紀英雄電影投資有限公司等16家民營機構頒發電視劇製作甲種許可證,民營公司在獲得電視劇製作甲種許可證的機構中佔到了近16%。

  市場力量的較早介入使電視劇成為所有電視節目中最早實現制播分離的節目類型,激發出了巨大的創作活力。在2007年9月舉行的“五個一工程”評獎中,以《亮劍》、《歷史的天空》等為代表的民營影視公司參與製作的電視劇獲得獎項。一些地區的電視劇生産中,民營影視製作機構數量、電視劇産量和投入資金遠高於國有影視製作機構。海潤影視、華誼兄弟、保利博納等龍頭企業浮出水面,民營企業逐漸成為電視劇生産的主要力量。2008年播出的電視劇中,民營電視劇製作機構拍攝的電視劇已經超過80%。

  “電視劇産品具有物質、精神、文化、經濟等多重屬性,不是一次性消耗的物質産品,對其進行不斷擴展的多輪銷售,將成為電視劇産業價值鏈不斷增值的驅動力。”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研究所副所長李嵐認為,完整的産業鏈和強大的資金帶動效能,已經使電視劇産業成長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環節和金融危機下新的經濟增長點。今年播出的《我的團長我的團》首輪播出每集售價高達100萬元;《潛伏》首輪播出凈收入2000萬元,其3年後的播出權已按每集30萬元的價格全部售出。此外,央視目前平均每部電視劇廣告收入達到1億元。電視劇的圖書、音像製品等衍生産品開發越來越得到重視,一些熱播劇的衍生品基本實現了與電視劇同步發行。網絡寬頻、IPTV、數字電視等新媒體營銷漸成氣候。國家廣電總局新聞發言人朱虹表示,電視劇已經成為我國産業鏈完整、産業化程度最高的藝術形式。

  始終接受最廣大觀眾的嚴峻考驗

  凝聚時代精神的藝術樣式

  1986年是中國電視劇史上的重要年份。《紅樓夢》、《努爾哈赤》、《凱旋在子夜》、《雪野》等電視劇陸續播出,在電視劇題材和藝術探索上邁出了新的一步。同樣在這一年,正在協助電影評論家鐘惦棐編寫《電影美學》的仲呈祥參加了一個電視劇研討會。會上,仲呈祥做了關於如何看待電視劇《走向遠方》的主題發言之後,當即被確定到中國電視劇藝術委員會主持“全國電視劇飛天獎”的評獎工作。

  仲呈祥進入中國電視劇藝術委員會的第一項工作是著手對電視劇進行文學改造,提高文學修養成為他眼中解決電視劇工作者文化準備、美學修養不足的必然選擇。“雖然文學是語言的藝術,但文學性是當代一切藝術的基礎,電視劇導演是踩在小説家的肩上登上藝術階梯的。”李準、丁振海等一批卓有建樹的文藝評論家先後被他請進藝委會,“飛天獎”評委全部由電視臺工作人員擔任的局面由此改變。1990年電視劇《渴望》播出後,他再次邀請一批作家和文藝評論家參加該劇研討會,一時間遭到不少電視工作者的反對。“當時很多人不理解電視劇的文學改造,但我始終強調電視劇要發展,必須要有一個包容的心態,博采眾家所長。”

  在電視劇敲開文學大門的同時,一些作家也開始主動走近電視劇。20世紀90年代初,詩人鄒靜之將自己平時收藏古玩積累的素材寫成長篇小説《琉璃廠傳奇》。作品拍成電視劇後,廣東製片人鄧建國找到鄒靜之,請他再度出馬創作電視劇劇本。這就是後來被一再續拍的《康熙微服私訪記》。多年埋頭詩歌創作的鄒靜之從此聲名鵲起,今天他已經成為國內金牌編劇。

  “現在央視電視劇收視率一個百分點就是上千萬人,而一本長篇小説賣到十萬冊就算是暢銷書了。”作家“作而優則編”已成為業內常態。在高度産業化的環境裏,電視劇創作帶來的經濟收入顯然是吸引編劇人才的重要因素,更多作家看重的是電視劇擁有的巨大影響力所帶來的成就感。

  軍旅作家朱蘇進從1981年開始發表文學作品。在文學圈裏,他一直穩坐“部隊第一才子”的交椅。21世紀初,朱蘇進幹起了電視劇編劇。《康熙王朝》、《鄭和下西洋》、《我的兄弟叫順溜》……他的電視劇幾乎播一部火一部。仲呈祥認為,作家通過電視劇與社會廣泛交流所帶來的認同感和滿足感,是當今任何藝術形式都無法替代的,而他們對生活的獨特體驗和靈動描繪,則為電視劇添上了點睛之筆。

  幾乎與文學改造同步,中央戲劇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培養的一大批導演人才陸續投身電視劇創作。隨著電視劇影響力的擴大,許多演員也將出演電視劇作為提高知名度的不二選擇。藝術人才的不斷聚集,使“好編劇、好導演、好演員”的“金三角”成為電視劇思想藝術質量的可靠保證。

  今天,儘管仍然有人認為中國電視劇本身並不具備獨立的美學體系,但他們並不否認,其所具有的包容性已然滋養出獨特的藝術語言。曾慶瑞指出,多年來在藝術上的探索已經使電視劇突破了“讀圖時代”簡單的通俗文化樣式:在敘事語言上,不少作品開始突破以“中、近、特”鏡頭為主的格局,開始了宏大敘事的嘗試;一些作品則注意把“家族史”和“社會史”融合在一起,具有“文體”發展的重要意義;為了適應劇情的需要和觀眾觀賞習慣的變化,越來越多的電視劇借鑒電影的敘事節奏,加快了時空轉換和鏡頭運動的內部節奏;在人物的塑造上,一些作品勇於突破過去非黑即白的二元化對立,一批個性鮮活、可親可信的人物呈現在觀眾眼前……他用“一種綜合的新型的又具有我們時代美學品格的文學藝術”來定義電視劇藝術業已取得的成就。

  2009年,被很多業內人士稱作“電視劇大片年”。《我的團長我的團》、《人間正道是滄桑》、《我的兄弟叫順溜》……一個接一個的優秀作品讓觀眾應接不暇,由這些電視劇改編的小説在市場上備受追捧。“雖然電視劇改編的小説的文學水準還不太高,但可以看到,電視劇在一定程度上正在影響著文學的走向。”仲呈祥説。

  《文藝報》原總編輯范咏戈剛剛完成一個關於文藝思潮的調研。他意外地發現,電視劇已經成為凝聚民族精神、引領文藝思潮的主要藝術形式。“過去關於詩歌、繪畫的討論比較多,但畢竟限于圈子內部,關注和參與的人太少。”他指出,受眾的廣泛和藝術人才的聚集,“讓我們發現要看中國當下的文藝思潮,還是得從電視劇裏找。”在今年播出的作品中,范咏戈看到了兩個正在涌動的藝術潮流——“一個是擁抱現實的熱情和深度;另一個是以與時俱進的眼光還原革命戰爭中的英雄主義”。 

責編:許桂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