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振興中華,科技引領未來。新中國成立60年來,科教領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跨越式的發展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也給世界不斷帶來驚喜和震撼。
想上學的“大眼睛”絕版了
陽光透過窗戶灑在課桌上,映入眼簾的是一雙充滿渴望的大眼睛。這也許是中國人最熟悉的一雙大眼睛。1991年,大眼睛女孩蘇明娟剛8歲,是安徽省金寨縣桃嶺鄉張灣小學一年級學生。5月的一天,中國青年報記者解海龍用鏡頭記錄了這個瀕臨失學的小女孩上課的一幕。
這一雙渴望讀書的大眼睛,使無數人潸然淚下,人們從中看到了貧困地區的教育困境,讀出了失學兒童的渴望與無助。
現在,在教育部部長周濟的辦公桌上,也有一雙“大眼睛”:一個頭戴耳機的孩子坐在電腦教室裏,享受著現代遠程教育,這名農村娃兒被稱為“新時期大眼睛”。大山再也擋不住外界的知識,農村、城市裏的孩子在同一片藍天下,同成長、共進步。
兩雙大眼睛的背後,折射出時代的變遷。
1949年,全國學齡兒童入學率僅為20%,相當於日本1890年的水平;全國人口中文盲率達到80%以上,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1.6初等教育當量年,相當於日本明治維新前夕的水平,低於美國1820年的水平。
新中國的曙光喚醒了中華民族“教育興邦”的夢想。如今,在中華大地上,孩子想上學而不能的困境已經永遠走進歷史,均衡教育、教育公平的命題正撲面而來。
1993年,中國向世界莊嚴承諾:在新世紀之初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
2008年9月1日,我國全面實行免費義務教育,全國城鄉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生不用再繳學費,1.6億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學雜費全部免除。在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學有所教”、“有教無類”的教育理想成為現實。
截至2008年,全國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高中學生入學率,分別達到99.54%、98.5%和74%。15歲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過8.5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年。
繼實現普及義務教育後,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也實現了歷史性跨越。2008年,全國高等院校在校生達到2021萬人,是1998年的4.5倍,是1949年的172倍,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3%。我國用10年走過了其他國家30年甚至50年的歷程,實現了高等教育的大眾化。
我國教育的宏觀結構實現了深刻變革。2008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招生總量達到1100萬人,在校生超過3000萬人,分別佔據高中階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
1999年,有關部門開展了一個題為“攝影在我們的記憶中”的大型調查,在過往百年的照片中,攝影家們普遍把“希望工程”的“大眼睛”排在了首位。今天,一位攝影師心情複雜地説:“想上學的‘大眼睛’已經絕版了。”
從洋火洋車到神舟飛船
2008年6月24日,中科院計算所樓前,人頭攢動。大家聚集在此,等待著一個令人興奮的消息。當天,我國目前運算速度最快的高性能計算機——曙光5000正式發佈,其浮點運算處理能力可以達到230萬億次。這個速度讓中國高性能計算機再次躋身世界前十。
時光倒流到1956年。同樣是在中科院計算所,一群技術人員拿著蘇聯人的圖紙,開始製造我國第一台計算機——“103機”,這台電腦每秒只能運算30次。
從每秒30次“狂奔”至230萬億次,數字變化標誌著時代的變遷。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計算科學一片空白。1956年,周恩來總理親自領導“科學技術發展十二年規劃”,標誌著我國計算機事業的開端。那時幾乎沒有人知道計算技術是怎麼回事,不知道磁芯存儲器,不知道集成電路,甚至沒有人見過一台真正的數字計算機。
計算機事業的發展只是我國科技突飛猛進的一個縮影。六十年彈指一揮間,現在,中國正改變著世界科技的圖景。
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2008年在一份關於科技競爭力的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國的科技實力顯示了驚人的上升速度,並且給人不會停止的感覺。”
新中國成立伊始,全國僅有30多個專門科研機構,自然科學研究者不足500人。60年後,我國已成長為名副其實的科技大國:科技人力資源達4200萬人,一批科技領軍人才正脫穎而出;作為一個度量基礎研究水平的重要指標,2008年,我國SCI論文數僅次於美國、英國,位列世界第三;作為衡量技術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2008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量也居世界第三。
科技改變生活。科技部部長萬鋼清晰地記得,1969年他當生産隊長時,鄉間流傳的目標口號是:畝産糧食600斤“過黃河”,畝産糧食800斤“跨長江”。通過袁隆平等一批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以及多年來科技助推糧食增産項目的實施,2008年,萬鋼在河南看到,玉米畝産1035公斤、小麥畝産600公斤。
科技支撐發展。隨著“星火計劃”、“火炬計劃”、“攀登計劃”、“豐收計劃”等陸續出臺,科技之光照亮了經濟建設的各個角落——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等重大科學工程建成,秦山核電站並網發電成功,銀河系列巨型計算機相繼研製成功,長征系列火箭在技術性能和可靠性方面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在空間技術、高能物理、生物科學、醫藥衛生、地學、化學等重要科技領域,均取得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成果。
科技引領未來。進入新世紀,在自主創新戰略的指引下,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加強原始科學創新,加強關鍵技術創新與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取得了一系列令世界矚目的成績——龍芯通用CPU、曙光和深騰高性能計算機、上海同步輻射光源、殲十戰鬥機、人類基因組計劃1%測序精確圖……
中科院辦公廳新聞處工作人員張銳説,每次跟老科學家在一起,都能聽到這番自豪的話語:2008年9月27日,航天員翟志剛揮舞國旗,邁向太空,中國正式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出艙技術的國家。我國載人航天事業一步一個臺階,實現了高科技的跨越式發展。
過去,國人管火柴叫“洋火”,自行車叫“洋車”。一個“洋”字,表明了其“舶來品”的特殊身份,而這也反襯出我國科技事業曾經的落後。
從洋火洋車到飛天的神舟飛船,從批判“科學救國”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再到自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科學技術在中國正創造著一個又一個奇跡。
責編:許桂梅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