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一直是中國人生活中的頭等大事。60年來,從分房到買方,從人均住房面積6.7平方米到現在的近30平方米,是什麼改變了中國人的居住,居住又是怎樣改變中國的?未來我國又將靠什麼實現"住有所居"的目標?請聽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的講述。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
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姜偉新的辦公室裏,我們看到即將展出的新中國成立60年城鎮化建設展覽的圖片畫冊,畫冊裏一幅幅新舊對比的圖片,讓人感受到這些年來中國百姓住房條件所發生的巨大變化。
記者:住在這兒的人,同樣的人,如果換了一個地方,住到一個好的地方,像這種窗明几淨的樓房,這種狀態,他作為一個生産力所發揮出來的價值都不一樣。
姜部長:那當然,不光是內心的一種喜悅,對這種社會制度,對黨的一種感謝,最主要的是什麼?他們就是那種生活的力量,生活的力量這是一個很大的改變,就是那種動力,生活、工作、奮鬥,那種動力,那跟以前那要有一個天壤之別。
2008年3月,為了加快建立住房保障體系,加強城鄉建設統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組建成立,不再保留建設部。姜偉新成為首任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黨委書記。
記者:説起這個部的名稱,從1952年建工部成立到現在,名字大概是改了十來次,從2008年3月份開始,由原來的建設部變成了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多了五個字,這五個字多出來,您覺得職能上發生了什麼變化?
姜部長:我覺得每一次名字的變更都是適應了當時的中央政府對經濟建設工作管理的一個需要,適應了那樣一個變化,第一,把住房問題作為一個部門的一個名字叫出來,這凸顯了黨中央國務院對民生問題,對於住的問題的重視,而且這也是一種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完善進程當中,中央政府該管什麼事情的一個新的認識和變化。就是住房問題怎麼讓它政策性、市場化,怎麼讓它能夠更好地把它結合起來,既有市場化的商品房這部分,又有保障房的這部分,得有一個政策的研究、制定、操作等等這樣一個專門的機構。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