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5日,胸前別著“全國人大代表”證的申紀蘭走進人民大會堂,與近3000名全國人大代表、20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一起,肩負神聖使命,履行著人民賦予的職責。
每年的全國“兩會”,舉世矚目,已經成為世界觀察中國民主政治發展的一扇窗口。
歲月的滄桑印在年逾八十的申紀蘭老人臉上。這位來自山西省平順縣西溝村的全國勞模,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從一屆到十一屆均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申紀蘭在半個多世紀的代表生涯中,親身參與了中國民主政治前行的進程,見證了新中國成立60年來人民當家做主的光輝歷程。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讓人民當家做主
建立人民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體制,是中國共産黨人一直追求的目標。新中國成立後,經過幾年的過渡和積累,1954年9月15日至28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行。
大會制定頒布了經由1.5億人參加討論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也是一部真正體現人民民主精神的憲法。
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唯一機關。由此,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以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構成中國社會主義的基本政治制度。
1954年,時年25歲的申紀蘭當選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她騎著毛驢從村裏出發,一路轉乘卡車、火車,最後到達中南海懷仁堂,從此開始了自己半個多世紀的全國人大代表生涯。
50多年來,申紀蘭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的角色意識愈發清晰,深感肩負的重托和責任。從最初只提自己的身邊事,到逐漸關心國計民生的大問題,她的議案內容越來越豐富。
申紀蘭感慨地説:“當了大半輩子人大代表,我覺得人大的變化真大。和第一次參加大會相比,以後歷次大會需要審議的事項越來越多,代表們的文化程度和參政水平也更高了。”
目前,全國人大代表的結構不斷優化,來自基層一線代表的比例逐漸提高,具有了更加廣泛的代表性。全國人大常委會副秘書長喬曉陽説,廣大人民群眾正是通過由人大代表組成的人民代表大會參加國家的管理,行使自己當家做主的政治權利。
55年來的實踐證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中國國情、體現中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能夠保證中國人民當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構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2009年8月27日,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分組審議行政強制法草案,很多常委委員提出,行政強制與公民權益息息相關,這部法律要在公權力約束和民眾私權利救濟上尋求平衡。
作為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唯一機關,我國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為構築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1979年7月,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7部法律:《刑法》、《刑事訴訟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人民法院組織法》、《人民檢察院組織法》以及《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這7部法律的破繭而出,標誌著新時期的人大工作從立法方面打開了新的局面。
此後,我國進入了立法快車道。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加強經濟立法,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提出建立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任期結束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
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明確提出,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目標。
截至2008年3月,我國有效的法律有229件,行政法規680多件,地方性法規7200多件。至此,以憲法為核心、以涵蓋7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3個層次法律規範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基本形成。
近年來,在立法領域,更加關注民生、保障民生、促進公平正義,成為全國人大常委會的立法脈絡。一批與百姓切身利益相關的法律不斷進入修改、制定程序,如《就業促進法》、《食品安全法》、《物權法》等。
與此同時,全國人大常委會公開徵集普通群眾的意見,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立法大門向普通民眾敞開。科學立法、民主立法邁出堅實步伐。
物權法草案修改過程中,社會各界共提出11543條意見;勞動合同法草案向全社會徵集到19萬條意見,創造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史上的新紀錄。
人民政協:團結民主的基石
作為中國社會主義基本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共産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同樣走過了風雨同舟的60年曆程,唱響了團結民主的主題歌。
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舉行的開國大典中,毛澤東主席的身旁,出現了李濟深、沈鈞儒等一批民主人士。伴隨著新中國的腳步,人民政協已經成為最廣泛的人民愛國統一戰線組織,成為我國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重要機構。
進入新世紀,我國的統一戰線不斷擴大,全國政協的界別增加到34個。為適應我國社會階層的新變化,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被納入統一戰線範圍,一大批非公經濟優秀代表人士進入政協組織。
政協委員肩負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的重要職能,運用視察、調研、提案、反映社情民意等方式,為協助黨和政府科學民主決策獻計獻策。改革開放30年間,全國政協提案總數達78000多件,僅十一屆全國政協以來就有5000多件提案。
2007年年初,鐵道部宣佈:春運車票不再漲價。在這一消息背後,鮮為人知的是,從2004年開始,就有近200名全國政協委員對鐵路春運客票價格浮動政策問題提出了40多件提案,反映各方面群眾意見。全國政協與鐵道部等部門多次協商討論,在多方力量促進下,新的票價政策最終出爐。
2009年3月9日,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蔣洪委員在全國政協十一屆二次會議上作了《提高財政透明度,保障人民的知情權》的發言,他表示要矢志不渝地推動政府信息公開。
像蔣洪委員一樣,每年的全國兩會上,都出現一批積極參政議政、敢於直言諫言的“明星”委員。關係國計民生的諸多問題,小到機場建設費納入機票價格、建設城市公交專用線,大到醫療、住房、教育等民生制度,委員們的許多建議意見都被決策部門採納,化作一項項利國惠民的政策措施。
在許多地方,重要問題在決策前進行政治協商已形成制度,專題協商會、咨政會、政協論壇等新的協商議政方式不斷涌現,公民有序參與政治的渠道不斷拓展。60年的實踐生動地表明,人民政協是我國政治生活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民主形式。
責編:許桂梅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