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聚焦大寨、小崗、華西:代表新中國農村不同時代

 

CCTV.com  2009年09月01日 10:1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新華網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新華網 題:印跡突破新生——大寨、小崗、華西三村採訪錄

  記者陳先發、劉健、孫彬、高風

  “看看我們不久前獲得的中國馳名商標牌匾。”大寨村黨總支書記郭鳳蓮滿面喜色地告訴記者,“大寨”這個村名如今已成為22種商品的馳名商標。

  歷史的發展總是超出人們的預見。大寨,這個曾經“火”遍全國的村子,如今以與當年全然不同的方式,再次“火”了起來。

  歷史每前行一步,都有她的形象代表。共和國60年農村發展史上,醒目地書寫著山西昔陽縣大寨村、安徽鳳陽縣小崗村、江蘇江陰市華西村等村莊的名字。她們代表著共和國農村的不同時代,而她們的發展變化,則透示著中國農村的美好未來。

  歷史,不該成為發展的包袱

  大寨其實並不大,面積不到2平方公里,520口人,本來是中國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個小山村。上世紀60年代,大寨人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硬是將“七溝八梁一面坡”變成高産穩産的“海綿田”,成為當時人與惡劣自然條件抗爭的典範,受到毛主席的稱讚。一場“農業學大寨”的運動隨後席捲全國。1964年,17歲的郭鳳蓮也成了全國聞名的“鐵姑娘”。

  “文革”結束後,山西省委《關於農業學大寨運動中經驗教訓的檢查報告》指出:歷史已經證明,把先進典型的經驗模式化、絕對化、永恒化的做法是錯誤的,有害的。

  頭上的光環突然消失必然帶來迷惘和失落。這個計劃經濟時代的“革命樣板”陷入低谷達10年之久。

  1991年,郭鳳蓮被任命為大寨村第八任黨支部書記。“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寨的發展路子究竟該怎麼走,是建設一個政治化的大寨,還是建設一個市場化的大寨?”郭鳳蓮和大寨人冷靜思考後認為,歷史,不該成為發展的包袱!

  放下了包袱便一身輕鬆。全村老少積極興辦企業,走上經濟強村之路,建起了多家公司,並依託名地、名人優勢,從外地引進資金、項目、技術、人才。

  如今,“大寨”牌核桃露、服裝、鋁塑管、水泥等多種産品行銷市場,取得了驕人業績。“大寨”成功實現了品牌轉化。2008年大寨村民的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是全國農村人均純收入的兩倍。

  大寨曾經的失落與困惑,小崗人也遭遇到了。嚴俊昌曾用“一朝邁過溫飽坎,二十年沒過致富關”來形容小崗村的發展狀況。

  1978年冬天的一個寒夜,這位“大包乾”的&&人,跟小崗十八戶農民在一份分地到戶的“秘密協議”上摁下鮮紅手印。中國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家庭聯産承包制從這份“秘密協議”萌芽,波瀾壯闊的農村改革大幕由此拉開。

1/4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