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60年對外開放:從“個性中國”到“世界性中國”

 

CCTV.com  2009年08月31日 09:4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光明日報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假如東莞堵車,世界都會缺貨。”今天,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複雜鏈條中不可缺乏的一環,沒有中國的世界不可想象。

  同樣,今天的中國也不能孤立於世界。每一天,中國的普通老百姓關注著國際油價的漲漲落落,惦記著紐約股票市場的起起伏伏,消費著來自全球各地的名牌和特産。全球化的印記隨處可以觸摸。

  60年間,新中國走過從“個性中國”到“世界性中國”的對外開放之路。

  1950年4月29日,劉少奇在慶祝五一勞動節大會上宣佈:“我們已把中國大門的鑰匙放在自己的袋子裏。”新中國海關關徽,由商神手杖與金色鑰匙交叉組成。商神手杖代表國際貿易,鑰匙象徵海關為祖國把關。

  60年間,中國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從實行保護貿易和貿易管制政策,到沿海到沿江沿邊,從東部到中西部,對外開放的大門毅然決然地打開了。“世界”對中國人來説,有著不同的意味。

  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人睜大了眼睛,緊緊地盯住國門,防範著一切可能發生的侵害;

  30年前,中國人睜大了眼睛,驚喜地望著國門外陌生的世界,心中震驚著與世界的巨大落差;

  如今,中國人睜大眼睛,不再有焦慮和驚詫,而是從容地觀察著國內國際的市場,捕捉著財富的機會和給生活帶來快樂的物質。

  在一場歷史上從未有過的大開放中,中國實現了偉大的歷史轉折,也順利推動了經濟體制的全面轉型,成為全球範圍內以開放促體制轉型的成功範例。

  60年間,我們看到了中國從緩慢猶豫到大步走上國際貿易舞臺的身影:從新中國成立到外貿總額超過100億美元,中國用了23年的時間;超過1000億美元,用了15年時間;超過10000億美元,用16年時間;而超過20000億美元,中國僅用了3年時間。

  60年間,中國出口商品結構轉變的“三級跳”讓世界不斷重新定義中國形象:從大豆、茶葉、蘋果、礦砂、絲綢等農副産品和初級産品,到主要依靠紡織品和輕工産品,再到機電産品比重大大提高……高新技術産品成為出口高增長的新動力,中國正挺進發達國家佔壟斷地位的高科技領域。

  走開放式發展道路是“中國模式”的最重要標誌,也創造了世界上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成功案例。中國從對世界打開大門中受益——

  1979年以前,外商投資在我國幾乎是空白。1980年,第一家外商投資企業在北京誕生。截至2008年,我國累計實際使用外商直接投資總額達到8990.59億美元。外資的發展及在國民經濟中比重的提升,伴隨著不同思維觀念和做法的碰撞,啟動和推動了中國全方位的制度創新。

  “世界的中國”已成為世界産品的製造者和國際化理念的執行者。

  正如《當中國改變世界》一書所描述的:中國領導人將本國經濟融入世界市場,使中國開始騰飛;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全面打破了與外界的隔墻。不僅是利用國外的資金,更是引進國外的先進技術、經營理念、管理方法、高端人才和營銷網絡的進程。中國在對外開放中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開始成為新的研發大國,並在資金和技術上具備了走出去的實力。

  “世界的中國”也讓全世界在中國的發展中獲取“紅利”——

  中國出口大量價廉物美的産品,事實上提高了各國消費者的購買力。據估計,每年中國商品為美國消費者至少節約數百億美元的支出;中國更深入地參與國際分工,客觀上促進了其他國家向更高技術含量、更多附加值的産業升級;發達國家通過在中國投資,分享中國經濟高速發展的豐厚利益,每年匯出的利潤就以百億美元計;與此同時,中國的資金、技術走向世界,也為促進世界經濟的穩定、繁榮,發揮日趨重要的作用……

  觸摸全球化的印記,感受“世界的中國”,我們體驗自信,更體驗自豪。

  巨變:海關關員眼中的60年

  平均每個工作日,海關關員要驗放102億美元的進出口貨物,145萬人次的進出境旅客,徵收36億元人民幣的稅款……這是中國海關目前的工作量。

  而1950年,中國全年進出口總額才10億美元過一點,海關全年監管進出境旅客500多萬人次,海關稅收為3.56億元……

  對於一線海關關員來説,60年間,他們目睹的變化不僅僅是量的巨變,他們眼中折射著中國對外開放帶來的絢麗色彩。

  吳國進:原深圳海關關員,1949年參加過原九龍海關“護産起義”。

  1949年10月21日,我們九龍海關1134名工作人員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衝破重重阻礙,回到了祖國懷抱。五星紅旗在海關上空升起的那一刻,我們激動得熱淚盈眶。

  解放初期,國內物資奇缺,華僑和港澳同胞回鄉的時候,大包小包的,麵粉、大米、衣料……甚至有的港客帶著剛煮好的紅燒肉過關。記得有一次,有位香港同胞身上穿了30件衣服要過關,超標了,必須退回。他急著喊:“不能退啊,每件都有主了,如果帶不過去,沒法交代啊。”一到春節,羅湖口岸前就人山人海。當時所有的檢查都要靠人手開驗,一天一夜才能過一萬人次。

  60年變化實在太大了,我們當年的“木桌檢查站”,現在成了亞洲最大的旅檢口岸。一天的通關人數,最高峰能達到30萬人次。再看看現在旅客帶進境的物品,都是國際大品牌高檔産品。不久前,深圳海關查獲旅客違規攜帶浪琴表8塊,價值76.8萬元。

  韓鳳祥:北京海關關員,在首都機場海關工作了30年。

  我還清楚地記得1978年冬天的情景:剛放下查驗用的改錐,就拿起海關查驗臺上的算盤,劈劈啪啪地打了起來,13個稅目、6個稅級,稅率從20%到200%不等——算好了稅費,給旅客辦好了手續,才能長舒一口氣。那個時候,算盤是海關人員使用的最基本的計稅工具,而改錐、鉗子和撬棍則是海關旅檢現場最常用的查驗工具。

  上世紀80年代,海關從國外購進了當時先進的122E型X光行李檢查機;進入90年代,小型X光行李檢查機逐漸成為旅檢現場的基本配置。現在,閉路電視監控系統、安全檢測門、輻射探測設備、金屬探測器等先進的設備一應俱全,便利了進出境旅客,提高了通關效率。

  謝漢通:原廣州海關關員,現廣州海關學會會長,加工貿易發展的見證者。

  1978年全國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大進製衣廠”在廣東順德容奇誕生,當時的廣州海關開創性地制發了全國第一份加工貿易紙質《登記手冊》。隨著加工貿易迅猛發展,紙質手冊面臨大難題——如台資企業順達電腦,最多時有手冊800多本,壘起來有密密麻麻的一房間。貨物一到口岸,報關員就要在堆積如山的手冊中“刨”相應手冊去報關。

  現在,企業足不出戶就可以通過計算機聯網完成海關的備案、變更和核銷手續,最快十幾分鐘就可以完成,企業接訂單的時間限制大為縮短。目前,計算機聯網核銷已在全國海關推廣。

  張耀華:原上海海關關員,原上海海關關志辦主任。

  上海海關始建於1685年,是我國歷史最為悠久的海關之一,同時也是我國第一個被外國人把持的“洋關”。新中國成立後,上海海關掀開了新的一頁。

  上海關的發展見證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當進出口商品從土産品、尼龍襪為主變成由機電、高科技産品領銜時,上海關區業務量最大的海關也從黃浦江外灘的浦江海關,逐漸移到位於入海口的吳淞海關、東海岸邊的外高橋港區海關以及東海深處的洋山港海關。在東海中的洋山港,近80個龍門吊擺開架勢,層層疊疊的集裝箱堆滿了碼頭的空地。目前,洋山港的國際航線已通達全球300多個港口,每週64個班次。

  2008年,上海海關共監管進出口貨物總值1.19億美元,達到6065.6億美元,如今一天的監管進出口貨值就相當60年前一年總量的15倍多。

1/3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