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鑄就現代經濟的核心

 

CCTV.com  2009年08月31日 08:53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光明日報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央行大樓許康平攝

  1949年,剛剛獲得解放的老百姓對政府發行的紙幣還“信不著,覺得銀元更管用”。60年後,人民幣硬通香江,成為香港人錢夾中無可爭議的“硬通貨”。

  新中國成立之初,建行上海市分行員工“打起揹包下工地”,對上海汽輪機廠等重點項目實行現場服務,終日穿梭在一個個沸騰的建設現場。60年後,他們通過雙邊貸款、銀團貸款等方式支持了從高架高速公路到黃浦江越江隧道等一大批市政建設項目。

  即便在20年前,許多人依然分不清“中國人民銀行”與“中國銀行”的區別;今時今日,中國人民銀行一絲一毫的政策動向都成為全球萬眾矚目的焦點。

  60年,只是歷史長河的短暫一瞬。然而,對於中國金融業來説,卻是破繭成蝶、春風化雨的“一甲子”。60年的歲月裏,中國金融業隨著共和國的歷史車輪跌宕前行,完成了從起步到崛起的滄桑巨變,梳理出一個金融大國的成長路徑。

  銀行篇 從零的起點到譽冠全球

  2009年2月26日,北京乍暖還寒。“2008年,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稅後凈利潤5834億元,較上年增長30.6%。利潤總額、利潤增長額和資本回報在全球名列前茅。”來到國務院新聞辦的銀監會主席劉明康面對中外記者卻是春風滿面:“金融危機中,中國銀行業雖然不能獨善其身,但做到了在全球獨樹一幟!”

保險業服務人民群眾生産生活

  在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面前,中國銀行業的突出表現來自過去60年裏用持續不斷地改革與發展打下的堅實基礎。

  1948年月12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正式組建成立,承擔著中央銀行與商業銀行的雙重角色。如今,銀行業總資産達到73.7萬億元,全國各類銀行業金融機構5600余家,以中央銀行為核心,銀行、證券、保險業齊全的金融組織體系;資本市場、貨幣市場、黃金市場和期貨市場協調發展的金融市場體系;以及“一行三會”為架構的金融監管體系已初具規模。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出現數次比較明顯波動,包括通貨膨脹、經濟過熱和通貨緊縮。與此相對應,也經歷了數次較大宏觀調控。此間,貨幣政策緊扣經濟發展脈搏,適時採取相應變化,日趨靈活、審慎和有針對性,確保經濟航艦平穩前行。

  平均不到5%的資本充足率、高達25%以上的不良資産率———是1993年中國商業銀行的現狀。2002年,會期一推再推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將商業銀行改革推上了歷史舞臺,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先後成功上市,初步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銀行業不良貸款從2002年末的23.6%持續降至2008年末的2.4%。面對一位對中國銀行業不良貸款心存顧慮的國外銀行家,銀監會一位高層曾詼諧地對他説:“您可以安心地喝下杯子裏的酒。”“過節回家,打工掙的工資都拿回去了嗎?”“錢都打在卡裏了,我們現在用銀行卡,比在身上帶著安全多了。”這是去年春節前夕,溫家寶總理在北京西站與一位農民工的對話。這個小夥子正是通過農民工銀行卡特色服務,實現了在外地掙錢、回家取款的願望。在今天,我國銀行卡發行量累計超過18億張,銀行卡已成為居民個人最廣泛、最頻繁的非現金支付工具。

  證券篇 從幼稚懵懂走向理性規範

  如果説,中國金融業60年波瀾壯闊的歷程是一幅宏偉瑰麗的歷史畫卷,那麼資本市場的誕生和發展無疑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1986年11月14日,鄧小平將一張上海飛樂音響公司的股票,做為禮物回贈給時任紐約證券交易所董事長約翰范爾林。那一瞬間,國際社會發出“中國與股市握手”的驚呼。

銀行資産總額增長圖

上市公司數量增長圖

  蹣跚起步的新中國資本市場顯得如此稚嫩:在上海開設的全國第一個股票營業櫃臺,沒有電腦和行情顯示屏,黑板上寫著由客戶口頭協商確定的成交價格;工作人員用手工完成從交割、登記、蓋章到過戶的每一道程序;日均交易量僅為數十筆。

  回首來路,在種種非議和爭論中成長的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早已今非夕比:上市公司從 1991 年底的14 家發展到2009 年7 月底的1628 家,18年間增長115倍。滬深股市總市值23.5萬億元,佔2008年GDP比例約95.4%,市值全球排名第三位。

  這些數字背後,蘊藏著更深刻的變化:上市公司質量穩步提高,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生力軍。包括中國石油、工商銀行在內的一大批關乎國計民生的特大型企業紛紛登陸A股市場,基金、社保、保險資金在內的機構投資者逐漸成為市場的主力,QFII和QDII相繼“搶灘”、“出海”,成為連通國際資本市場與中國資本市場的紐帶……

  當“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産性收入”首次進入黨的十七大報告中,人們發現,證券市場的發展使居民的投資品種從早期單一的儲蓄,擴展到股票、國債、基金、權證、期貨等多種理財工具。中國資本市場不僅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晴雨錶”和“發動機”,也成了投資者分享經濟成果,形成財富效應的重要渠道。

  保險篇 從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

  2008年6月底,在汶川地震中損失慘重的映秀鎮農民張廣發領到了保險公司送來的三千多元賠付款。與張廣發一樣,近兩萬受災群眾在拿到共計16.6億元賠付後開始了新的生産生活。一年後,災區保險業實現了迅猛發展。今年1至5月,德陽、綿陽、廣元三市的意外險增速分別達到98.8%、98.3%和265.4%。

  保險業的成長足跡由此可循:生於憂患,又與經濟發展、國力漸強、人民富裕同步脈動。

  1949年10月20日,新中國誕生後的第20天,中央政府批准成立了國內唯一的保險公司———中國人民保險公司。由此起步,中國保險業踏上了不平凡的征途:50年代末,全國財政會議決定“立即停辦國內保險業務”;直到1979年4月,國務院作出了“逐步恢複國內保險業務”的重大決策———沉寂了20年的保險業在改革開放的春風中又重新煥發出生機。

  “改革開放初期,保險對大多數人來説還是個新鮮事物,甚至被很多人誤以為是賣保險箱的。”作為一名老保險人,中國人保江門分公司勞仲平基本見證了中國保險業從出生到“而立”的飛躍:從最初由一家公司包打天下,全部保費收入只有4.6億元,到2008年底,全國保險公司達到120家,實現保費收入9784億元,超過1980年到1999年20年全國保費收入的總和,市場規模增長2000多倍。

  過去,人們對保險的印象僅限于依稀見過的“家財險保單”,而今一張幾百元的車險保單,就能精耕細作出“24小時理賠”、“私家車代管”、“酒後代駕”等10多項服務內容。

  13名員工,幾間破舊辦公室是1988年成立時中國平安保險僅有的資産。2009年6月,坐擁7500億元資産的平安保險大手筆收購深圳發展銀行———20年後的今天,中國保險業吹響了向綜合金融王國進軍的號角……

  (本版照片除署名外均由人民銀行、保監會提供)圖表製作:李金桀

責編:許桂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