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成品油價格調整進入“可預見性”時期

 

CCTV.com  2009年08月26日 02:56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8月26日電(楊威)隨著國際油價近期創出新高,國內成品油價格即將上調的報道佔據公眾眼球。媒體和業內專家根據發改委新的定價機制,紛紛預測調價時間和幅度。中石化相關人士前日也表示,在目前定價機制下,公眾對於調價的預期已能準確判斷。有評論指出,中國成品油價格調整已經進入“可預見性”時期。

  去年12月,國家發改委公佈《國務院關於實施成品油價格和稅費改革通知》,其中定價調整標準——即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的確定可謂備受矚目。國家發改委價格司負責人解釋稱,國內油價調整主要是依據國際市場一段時期相關原油價格變動情況,也就是説,國際市場某種原油某一天或某幾天價格變化較大時,國內成品油價格不會調整,只有當國際市場相關油種連續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國家才可能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避免國際市場油價劇烈波動導致國內油價頻繁調整。

  據此間媒體報道,中石化相關人士表示,成品油定價機製作為已經定案的機制在此前已經徵求過中石化的意見。不過他表示,在目前定價機制下,公眾對於調價的預期已能準確判斷,使得調價前會出現大量集中加油或者中間商囤積的情況,“如果定價機制更加靈活確實會更好”。有評論指出,我國成品油價格調整已經進入“可預見性”的時期。

  成品油調價機制過於簡單透明?

  本月初,據國內媒體報道,中石油、中石化兩大集團最近與國家發改委相關部門進行溝通,希望修改5月初頒布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兩大集團認為當前的《辦法》使得成品油調價機制過於簡單透明,導致投機、囤貨等現象頻頻發生。

  兩大集團認為,現行的調價機制過於透明,可控性低。每次到了價格調整窗口期,價格管理部門和兩大集團都面臨強大的輿論壓力。同時,市場可以輕易計算出調整的幅度和方向,導致市場力量提前做出反應,在很大程度上干擾了中石油、中石化的終端銷售。兩大集團建議,應該採取多種方式,模糊化處理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包括國際成品油價格計算方法、啟動調價的漲跌幅度等都需要調整。

  但隨後,無論是發改委還是中石油、中石化,均否認曾有上述建議。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周大地此前表示,現行成品油定價機制不會出現大的調整。他認為,儘管國家發改委公開的成品油價格調整原則是國際油價22日內平均價值波動超過4%,但是這個具體調整的幅度和時間,其實還是由國家掌握的,而且調價會考慮方方面面的綜合因素,例如目前一些企業受到油價上漲的影響比較大,油價就不會蹦得太快。但他也表示,可以嘗試把22個工作日的平均移動價格再調整一下,這樣能更快反映國際油價的變化。

  究竟可不可以“模糊化處理”定價機制?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牛犁此前接受媒體訪談時表示,定價機制中對“22個工作日”等有意模糊化的處理,有助於避免投機、囤貨等現象的出現。牛犁表示,如果相對死的機制,大家一算都很清楚,這就導致了投機、囤貨,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有意模糊化的處理,一個是連續22個工作日;第二個還要移動平均;第三,還是作為布倫特、新塔(音)三地還要加權處理,簡單處理別人還好算,但是加權權重是多少是不被更多人了解的。所以這樣的處理有助於模糊化,而不是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到了22個工作日就必然調整,包括調整幅度不見得是漲多少就調多少。

  但據日前《證券日報》的評論認為,模糊化定價機制,受益者只能是那些擁有或影響定價話語權的壟斷企業,這類企業能夠在“模糊”中囤積投機,攫取巨大利潤,兩大石油巨頭自然難以“擺脫干系”。評論認為,以前那段“複雜”且“模糊”的成品油定價時期,消費者對什麼時候石油價格會變動,變動多少,從不知曉,只能被動接受。石油巨頭們在石油價格“倒挂”時享受政府動輒幾百億的政府補貼,在石油價格飆升時,通過“模糊”定價,“日進鬥金,凱歌高奏”。通過模糊化定價機制,只會造成更多的囤積産生,這一點從去年原油價格上漲過程中各地出現的“油荒”現象就可見一斑。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金融學教授孫立堅在最新一期香港《經濟導報》刊載文章指出,整個成品油價格形成的環節中,確實存在成本很高的狀況,所以缺乏競爭的價格形成機制讓老百姓無法接受,這個問題一定要加以解決。如果不講清楚,造成官民對立,就會嚴重影響到政府産業政策的有效實施。

  相關鏈結:

責編:李二慶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