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中國新聞):前兩天我們新聞報道了中國教育部公佈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中,將對44個漢字的寫法進行調整的新聞。隨著徵求意見的逐步深入,“整形”之舉引發越來越廣泛的爭議。
在12日公佈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徵求意見稿)中,“整形”的44個漢字中,不少是平時的常用字。比如:“琴”“唇”“親”“雜”“殺”等,而新規範的寫法又與原字只是個別筆畫上略有變化,整體相差不大。譬如:“琴”字左上角“王”字最後一筆由“橫”變為了“提”;“親”“雜”“殺”等字底下的“豎鉤”改為“豎”,最後一筆由“點”改成“捺”。
徵求意見稿一經公佈迅速在社會上産生爭議。有網站進行的網絡調查顯示,逾九成網友表示反對。更擔心的還是學生家長和老師。如果這44個漢字改了,是不是平時寫字和考試都要按新標準寫,按原來寫法是否就要算錯?而且這次要改的很多都是生活中常見字和常用字,對它們進行“整形”無疑會影響到人們的讀寫習慣。而且這也勢必也會牽扯到一筆巨大的開銷。字典、詞典、課本、輔導材料都要重新印刷更改。
對於社會的質疑,《通用規範漢字表》專家委員會的專家表示,尊重漢字結構和考慮宋體風格是這次漢字“整形”的兩大重要原因。44個漢字的調整,將使宋體字筆形保持一致,字形更趨於規律性、系統性,更利於教學和使用。而且“字形微調只涉及漢字的印刷字體中的宋體字,不涉及手寫字體,不會對老百姓生活造成多大影響。”
對此,一些文字學者表示,“字理”並不能成為用字變更的依據,從“字理”出發,條條理由都站得住腳。但用字變更問題必須從社會應用出發,從廣大群眾是否能接受、變更的經濟成本大小、是否會製造新的用字混亂等後果考慮問題。
>>海量資訊 ,請點擊“首席視頻”相關鏈結:
責編: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