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七彩國土演繹華夏巨變(經典中國輝煌60年)

 

——資源能源開發保護奠定可持續發展基礎

CCTV.com  2009年08月21日 09:0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人民日報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從碧波盪漾的南海,到白雪皚皚的北國,從遼闊的東海之濱,到“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祖國像母親一樣敞開她博大的胸懷,無私地捧出豐富的土地資源、礦産資源、海洋資源和各種能源,養育著13億中華兒女,為共和國的成長壯大奉獻著光和熱……

  綠色耕地

  還地於民確保耕地

  引入市場優化配置

  ●新中國以不到世界10%的耕地,養活了世界22%的人口,創造了人類奇跡

  剛剛翻身解放分到土地的農民,用粗大的手把一根根“界牌”釘在屬於自己的土地上……1950年12月25日,陜西省合陽縣路井鎮農民侯永祿在日記中寫道:“當看到寫著自己名字的木牌子立在田間地頭時,一些人禁不住熱淚滿面。”

  1949年到1957年,通過農村土地改革和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農村集體土地所有制和城市國有土地所有制。改革開放以來,實行了農村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和國有土地有償使用制度的改革,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土地所有制。

  國土資源部部長徐紹史説,60年來,新中國土地管理和利用水平不斷提升。出臺了土地管理相關法律法規13部,土地資源管理走上法制化軌道;為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等各類建設提供用地6791.80萬畝,為我國現代化建設提供了保障;頒布了3次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增強了國家宏觀調控土地利用的能力。

  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確定了耕地與基本農田保有量目標,為保障糧食安全奠定了基礎。目前,全國已劃定17.2億畝基本農田保護區,其中基本農田16.3億畝,佔全國耕地面積的83.6%,實行永久保護。同時,採用多種方式補充耕地,近10年來,全國補充耕地4163萬畝。

  1987年12月1日,深圳市首次公開拍賣一塊面積為8588平方米地塊50年的使用權,44家企業激烈角逐,一家房地産公司最終以525萬元成交。這是新中國土地使用權拍賣的“第一槌”,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由此拉開了序幕。1988年4月12日,出席七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2970名代表審議通過了《憲法(修正案)》,“土地的使用權可以依照法律的規定轉讓”寫進了《憲法》!

  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市場機制的引入,有效地促進了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

  金色寶藏

  找礦實現重大突破

  地質服務眾多領域

  ●1949年,我國探明儲量的礦産只有兩種;今天,我國已發現礦産171種,成為世界礦産資源大國之一

  1950年2月17日,毛澤東主席在中國駐蘇聯大使館接見中國留蘇學生。在莫斯科地質勘探學院學習的留學生任湘拿出筆記本請毛主席題詞簽名,毛主席得知她是學地質專業的,便意味深長地寫下了“開發礦業”4個字。

  60年來,以李四光等為代表的一代代優秀地質工作者“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艱苦奮鬥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使我國從礦産資源家底不清,到成為世界礦産資源大國之一。

  1949年,我國探明儲量的礦産只有兩種,礦山300座,原油年産量只有12萬噸。今天,我國已發現礦産171種,其中探明儲量的159種,礦産地2萬多處,鉛鋅、鎢、錫、銻、稀土、菱鎂礦、石膏、石墨、重晶石等儲量居世界第一位。我國已探明礦産資源總量居世界前列,礦産資源開採總量居世界第二位,成為世界礦産資源大國之一。

  目前,我國90%左右的一次能源、80%以上的工業原材料、70%以上的農業生産資料、30%以上的工業和居民用水來自於礦産資源。全國建成大中型礦山企業1萬多個,小型礦山企業11萬多個。大慶、攀枝花、平頂山、金昌、白銀、嘉峪關等300多座礦業城市在神州大地崛起。

  改革開放30年來,環境地質學科向多領域拓展服務對象,成為服務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

  地質災害防治成為國家防減災工作的重要領域。三峽庫區、青藏鐵路等重點工程的地質災害評價、調查和防治有力地支持了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

  此外,地質科技取得重大進步,地學理論不斷創新,創立了地質力學。儀器裝備也發生了巨大變化,上世紀50年代地質隊員野外勘查,用的是羅盤、地質錘、放大鏡。如今,衛星、航空遙感、GPS、遠程會商等現代技術廣泛應用於地質工作。

  黑色能源

  支撐經濟高速發展

  改變百姓生活方式

  ●2008年,我國一次能源生産總量達26億噸標準煤,是1949年的109.5倍,世界第一

  青海省共和縣鐵蓋鄉49歲的牧民仁青本説:“知道要通電,我提前買好了電視機。去年8月8日終於通電了,全家人看上了奧運會直播。過去我們宰了羊,吃不完的只能切成片風乾。現在買了冰櫃,吃不完的羊肉放到冰櫃裏,保鮮還衛生。”

  60年來,我國已初步形成了以煤炭為主體、電力為中心、石油天然氣和可再生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應格局,能源總自給率達到90%。

  包括煤電油氣在內的我國能源工業不僅支撐了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而且徹底改變了百姓的生活方式。以下一組數字可以清楚看出我國能源工業60年發生的滄桑巨變——

  2008年,煤炭産量達到27.9億噸,是1949年的86.1倍,産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全國發電裝機達到7.93億千瓦、年發電量34669億千瓦時,發電裝機總量居世界第二,電網規模超過了美國,居世界第一;全國原油産量1.9億噸,居世界第五位。

  在能源工業快速增長的同時,我國高度重視節能工作,1978—2008年,以一次能源消費年均增長5.5%的水平支撐了GDP年均增長9.8%。

  由於電力供應穩定充足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家用電器在我國空前普及。2008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彩電、空調、洗衣機和電冰箱擁有量分別達到132.9台、100.3台、94.7台和93.6台;農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戶彩電、洗衣機、電冰箱和空調擁有量也分別達到99.2台、49.1台、30.2台和9.8台。

  如今,汽車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據統計,我國民用汽車擁有量從1949年底的5.09萬輛增長到2008年底的5099.61萬輛,其中私人汽車擁有量達到3501.39萬輛。而中國家庭石油的消費也由解放初期的“洋油燈”用的煤油轉向廚房用的天然氣和私家車輛用的汽油、柴油。

  藍色海洋

  藍色國土潛力巨大

  海底勘探持續升溫

  ●我國擁有太平洋中部7.5萬平方公里多金屬結核礦區的專屬勘探權和優先商業開採權

  目前,亞洲首個海上風電場——上海東海大橋風電場正在建設之中;中海油正在籌劃“建設三個海上大慶”,包括建設渤海5000萬噸原油生産基地、南海深水區建設400億—500億立方米天然氣的生産能力、在沿海設立5000萬噸LNG接收站……

  7月18日起航進行我國第二次環球科考的“大洋一號”,此刻正馳騁在深海之上,將用近一年的時間調查我國管轄海域外的海底礦産資源。讓中國人倍感自豪的是,經過20多年的大洋科考,我國已擁有太平洋中部7.5萬平方公里多金屬結核礦區的專屬勘探權和優先商業開採權。

  作為海洋大國,我國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新中國成立後,海洋資源開發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打下重要物質基礎。在陸域水、土地及礦産等資源日益匱乏的今天,人們更將眼光投向這片“藍色國土”。

  海域就像海洋的土地,是海洋資源的載體。幾十年來,海域國家所有、有償使用的概念逐漸深入人心,養殖用海正由“無序、無度、無償”轉變為“有序、有度、有償”。2007年,《物權法》規定了海域國家所有權和海域使用權,“海域”第一次與礦藏、水流並列規定,明確成為重要的國有財産,海域使用權也被確立為基本的用益物權。截至2008年底,全國已累計發放海域使用權證書46612本,已確權海域面積達147萬公頃,累計徵收海域使用金達124億元。從2002年的1.2億元到2008年的58.9億元,顯示海域這一海洋資源載體使用的可持續發展路徑。

  視線掠過島鏈,“人類共同繼承財産”的國際海底區域資源調查和勘探熱火朝天,這塊佔地球表面積49%的“區域”內,蘊藏著豐富的戰略金屬、能源和生物資源。中國圈定的這7.5萬平方公里礦區可滿足年産300萬噸多金屬結核、開採20年的資源需求。

責編:許桂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