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視頻]救災考驗臺軍

CCTV.com  2009年08月20日 21:21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CCTV.com  
專題:海峽兩岸

  

 

    央視網消息(海峽兩岸):

    主持人:歡迎您繼續關注《海峽兩岸》,目前遭受"莫拉克"颱風重創的台灣救援工作仍然在繼續當中,作為救災的主力,臺軍的動作備受外界的關注,他們調動海陸空各個兵種出動了十幾萬人次全力投入救災,可是輿論對於臺軍的表現卻有很多非議,甚至有人直接批評説,臺軍應該向解放軍學習如何救災。在這次的救災過程當中,臺軍到底做了哪些工作?台灣民眾為什麼會對他們不滿意呢?今天我們就相關的話題通過衛星連線的方式,邀請到了兩位嘉賓來共同進行探討,一位是台北大學的教授鄭又平先生,一位是台灣的時事評論員汪用和女士,二位好。

    汪用和:柴璐好,觀眾朋友們大家好。

    鄭又平:柴璐好,各位朋友們大家好。

    主持人:首先我們還是先一起來看一段相關的背景資料。

    解説:據台灣媒體統計,在這次救災過程中,截至目前,臺軍總共投入了將近22萬人次,出動的車輛和機具共計9920輛次,調動了2276架次的飛機、直升機,還派出艦艇向災區運送物資、機械,形成陸海空三軍立體作戰、聯合救災之勢。為了爭取時間,很多官兵加班加點,甚至有直升機創下了一天飛行40架次的記錄。臺軍協助撤離的災民和受困居民有8000多名,此外他們還承擔了公共設施、街道等的清淤工作,以及災區消毒任務等。然而台灣輿論對他們還是有很多批評,主要包括反應遲緩、後勤不足、設備老舊以及士兵抗壓能力差等。有評論指出,近年來,臺軍很少有機會舉行大規模實兵操演,這次救災行動對他們來説,無疑是一次嚴峻考驗。

    主持人:剛才我們已經從短片當中也看到,臺軍這次可以説出動了超過20萬人次的兵力,也投入了包括車輛、直升機、艦艇等等在內的裝備來救災,可以説是海陸空立體全方位動員了。那麼鄭教授,能不能先跟我們介紹一下,臺軍這次投入救災的這些人員和物資,是怎麼樣調集分配的,做了一些什麼樣的工作呢?

    鄭又平:是的,這一次"88"水災重創南台灣,惡水無情,但是人間有愛,台灣的軍方也是全力投入。整個部隊調動,在災情一爆發的時候立刻以南部的八軍團為主力,跟著隨著災情擴大,就再投入了北部的六軍團以及中部的十軍團。但是我們看到的還不只是表面上的數字,因為對於台灣的軍方來講,這一次他們把整個救援的工作分成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當然就是救災救人,在這個階段裏面,特戰部隊,海軍陸戰隊,以及相關的工兵部隊是首先投入,因為他們必須要挺進那幾個孤島,最艱難的災區裏面去搶救災民。跟著第二個階段,就是現在我們開始看到的階段,就是災區的清理工作以及災民的安置工作,這一方面由整個部隊開始協調,而且投入大量的人力去協助清理當地災區的垃圾,還有就是要尋找失蹤的居民他們的遺體。不僅是這樣子,在這個同時,軍方高層有下令,要嚴密地監控堰塞湖的情況。因為堰塞湖隨時可能再度潰堤,所以要靠空中的預警機來隨時監測,所以空軍在這方面是非常謹慎。不僅是這樣子,地面的通信也要靠陸軍的通信的部隊,來維持基本訊息傳遞。除了這個之外,我們還看到,到最後一個階段,災後的重建工作,這個軍方也已經承諾將會全力地投入。不可否認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有人曾經批評過,説台灣的軍方救援的速度還不夠快,這一點當然是值得以後再來檢討。但是我們必須要強調説,在這一段時間裏面,台灣的軍人他們所投入的心力跟他們的精力,的確是令人們值得肯定的。

    主持人:剛才鄭教授已經跟我們分析了,在救災三個階段,可以説臺軍的官兵已經完全都參與了。用和據你了解,這些救災的官兵,他們的足跡是不是遍佈每一個受到了颱風災害的村莊,縣市。他們在整個救災過程當中,具體承擔了一些什麼樣的工作?

    汪用和:事實上正如剛剛鄭老師所提到,這一次的風災之後,雖然很多人批評説軍隊的投入太晚了,但是至少到目前為止,可以説是陸海空三軍全員出動,這一次我們看到士兵他們投入了許許多多的地方,包括了屏東、包括高雄縣,甚至台南縣都可以看到他們的蹤跡。總體來説,軍方投入救災的這些士兵真是非常非常拼。比如説軍方出動了直升機救援,像空軍嘉義基地的海鷗直升機,他們在"88"水災當中連續出勤11天,而且他們的出勤時間是每天早上從早上6點飛到晚上6點,平均每一架直升機都是飛超過五趟以上,體能上是負荷相當重的。然後醒來以後繼續工作。前進災區的士兵更是一樣,我們看到,他們累了就是在旁邊這樣子蹲坐在地上打個盹,然後之後起來再繼續投入救災,還是有很多的感人故事。包括了我們看到的是這樣一個畫面,就是我們剛剛提到説,很多很多的士兵他們投入了一個挖掘遺體的這樣一個工作,我們看到就是這樣一張照片。我們看到這樣的一張照片,照片裏頭士兵們他們是排好隊伍,就這樣子蹲跪下去,甚至有人是頭都快埋到土裏面去了,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在一寸一寸地聞土地。因為對於災民來講,他們失蹤的親人,生要見人,死要見屍。所以我們看到這些士兵,就是在那兒聞,看看哪有屍臭,如果發現感覺到有屍臭的話,就要趕緊進行挖掘,希望能夠找出罹難者的遺體。這樣的工作其實不只是男生在做,甚至我們看到照片上頭,這樣子花樣年華的年輕女士兵她們也照做不誤。而且有五名女士兵她們是自動請纓要前去做這樣的工作。就有記者問女士兵説:你們做這樣的工作你們難道不會害怕嗎?女士兵的回答是説,不會,因為她們做的是件非常有意義的工作。

    主持人:的確我們看到,台灣媒體各種各樣的報道也是顯示出來,臺軍的官兵可以説在整個救災過程當中是超負荷運轉。比如説就有一架救災直升機它在一天當中起飛到第七趟的時候,飛行員不幸罹難。可以説三位飛行員也都不幸身亡。我們也感到非常悲哀。可以説從剛才用和介紹的這些例子也看出,臺軍在這次救災當中已經做出了很大努力了,但是為什麼現在台灣民眾,或者台灣的輿論對於臺軍仍然有非常多不滿,很多抱怨。這些抱怨集中在一些什麼樣的地方?鄭教授。

    鄭又平:的確,災情爆發以來,大家除了心痛之外,更是急於救災。軍方的投入我想有目共睹,但是軍方的確還遭到了很多社會上輿論不滿的批評聲浪。為什麼會這樣子?主要還是集中在軍方的高層官員,在決策的過程當中,他的效率不夠高。我們來看一下,連續兩個星期的媒體,週刊報道。都是針對了台灣軍方的陳肇敏,説他決策無能。到了這個星期,週刊仍然是在強調説,台灣的整個軍方在救難過程當中,甚至於有做出錯誤判斷的時候。但是,即便是這樣子,我們也必須要深刻地去體認到説,台灣軍方在這一次救援過程當中,基層的弟兄們,基層的官兵是百分之一百地盡了全力,而且是付出他們最大的愛心,這一點是一定要予以肯定的。如果説我們要嚴格來檢討的話,現在批評他們做事情的效率太慢,在第一時間為什麼沒有立刻調動大部隊去投入,這個牽涉到軍方的決策以及它的作業流程。當時在8月12號的時候,陳肇敏在立法機構他們一個協調彙報上,他就當時,當著"立法委員"的面堅持説,軍方的這些所有調度有一定的程序,你必須要依程序來申請。當時就有藍營的"立委"大罵,説人都要死光了,還要去申請嗎?這個程序有多複雜呢?我跟各位説明一下,陳肇敏講的其實也是有所依據,依據救災法的規定,地方政府要先成立一個地區動員彙報,然後再向地區後備的指揮部去提報出來,你的救災要求是什麼。再後面就要呈報陸軍軍團的指揮部,陸軍軍團指揮部如果要動員到裝甲車,兩棲突擊車這樣子的車輛器具要去救災的話,還要必須上報到台北的軍事最高決策部門來核準。所以對軍方來講,其實他們並不是故意要去拖延,但是不可否認,這個決策的流程當中,層層關卡。其次,這一次的救災行動,凸顯出來了台灣的軍方,因為經費的不足,因為過去這幾年連續不斷地進行裁軍跟精簡,所以使得很多後勤的裝備,它本來的保養經費就不夠了,甚至於因為保養不足,只好暫時閒置,而到了要派上用場的時候,才發現説這些設備根本開不動,或者是已經老舊缺乏零件。這裡面更讓我們痛心的,就是剛剛主持人你也有提到的,直升機的保養,其實都做得還不夠到位,因為零配件可能不足,因為經費不夠、人員不夠。我們所看到的,這一次最重要的一種救災救難的直升機UH1H,它已經機齡高達30年了,早就應該要淘汰掉了,但是因為軍方的設備經費不夠,所以只好勉強沿用,所以在這樣子的狀況之下,我們所看到的後勤也好,裝備也好,其實都造成了這一次軍方在救災過程當中,難免會束手束腳。

    主持人:剛才用和也提到,這次投入救災的UH1H的直升機已經有超過40年的機齡了,可以説它每一次承擔的救災任務,都面臨著非常大的風險。但是面對天災的時候,很多地方斷糧、斷路、斷通訊,直升機又是一個非常關鍵的一種救災工具,而且台灣也是把它列在了急需物資的清單裏面。但是大家非常質疑的就是,大陸在第一時間提出了説,可以派遣直升機赴臺幫助救災,甚至在汶川地震的時候,立下汗馬功勞的米-26也可以提供,國臺辦的發言人范麗青還説,如果我們的直升機不夠的話,我們去租也希望能夠幫助台灣來救災。但是台灣當局方面卻並不接受大陸這樣一種協助,為什麼他們會有這樣一個態度?

    鄭又平:這一次"88"水災之後,中國大陸的同胞們所展現出來的愛心跟關懷,我想就像是寒天飲冰水,點滴在心頭。台灣的老百姓,台灣的災民,民心其實是很清楚的。但是遺憾的是,在提供直升機救援災民的這件事情上面,台灣當局在執政團隊裏面顯然有一些人犯了腦筋不清楚的毛病。過度的政治化,把單純的人道援助,把它想見成是一個政治問題。他們有幾點説法,首先他們居然説,如果説這是解放軍操作的直升機,開到台灣來的時候,它可能會經過一些地面上的重要軍事設施,而這個是衛星的監視不見得能夠拍攝得到的,誰曉得這種直升機上面會不會裝了秘密鏡頭,去偷攝這些軍事機密。其次他們説這一些直升機,米-26直升機到台灣來之後,加入救災,之後它必須要補給或者是保養,可能會停在軍事基地上面,在軍事基地裏面,他們就很容易了解到我們整個基地的作業情況。所以這樣子,也不宜讓米-26直升機就貿然來台灣。這種説法其實根本不需要專業人士,都可以看得出來是非常荒唐而且是荒謬的一種思維。台灣藍營的立委就大聲地批判,説這樣子的想法是冷戰的思維,很多人根本就認為説,你把一個單純的人道救助問題,把它過度泛政治化了,更荒唐可笑是什麼呢?國臺辦的王毅主任説得很清楚,米-26直升機來援臺的這個直升機是純粹民用的,而且是可以查證的,根本就沒有所謂解放軍的直升機要來台灣的問題。所以我們可以看得出來,這一次在考量,是不是要接受中國大陸,所提供的米-26直升機的援助過程當中,顯然有一部分的人士,犯了嚴重的冷戰思維的毛病。不僅是這樣子,台灣有一小撮綠營的"獨派"這些人士,他們也沾沾自喜,認為説,他們用這一種泛政治的壓力,讓馬英九團隊收手,而當美方派了直升機來台灣的時候,對他們來講,剛好可以拿來宣傳説,美方這不只是人道援助,因為如果美方可以在災難的時候,來做人道援助的話,是不是代表説,有任何未來軍事衝突的時候,美軍就可以直接介入。所以像這樣子天方夜譚似的,自以為是的思維,在這個過程當中讓我們覺得非常遺憾。因為今天台灣報紙的社論就有講,來自中國大陸,來自美國的援助都是人道援助,這跟政治毫無關聯。

    主持人:好吧,如果是因為政治的因素,因為意識形態的原因你去拒絕大陸方面提供援助的話,那麼台灣內部,台灣當局自己是不是可以做一些設備改進?比如説,他們現在説經費不足臺軍這些曾經要被批給買眼鏡蛇攻擊直升機,買什麼黑鷹戰機等等這些的費用,可不可以劃出一部分,來做救災設備更新呢?現在是不是也有這樣一種呼籲?用和。

    汪用和:的確,我們仔細想一想,從兩岸備戰而沒有開戰之後幾十年來,台灣並沒有因為戰爭而死人,因為沒有打仗。可是每每有颱風、有地震、有土石流的時候,這些天然災害反而常常都讓台灣有人喪生,所以到底是大陸對於台灣的威脅大,還是天災地變對於台灣的威脅比較大,這個真的是值得執政當局好好想一想的。所以馬英九他昨天特別講説,從原來購買黑鷹戰機的預算裏頭省下三億美金,100億台幣要來購買救災直升機,而且今後也要把防災救災列為軍方的中心任務。我認為這樣一個説法是開明而且負責任的決定。因為你要有了中心思想跟明確的任務主軸之後,你所有的設備添購也好,人員訓練也好,還有流程的環節部分,你才能夠配合這個中心目標來往前邁進。恐怕因應這個目標,軍隊的人力的重新規劃佈置,也是同時有必要再來進行檢討思考的。

    主持人:我想台灣民眾對於臺軍的期待,其實也可以讓臺軍好好自我做一些反省和檢討。好,今天謝謝鄭教授和用和,就這些話題和我們提供了你們的觀點。謝謝。

    汪用和:謝謝。

    鄭又平:謝謝。

    主持人:同時也感謝觀眾朋友收看今天的《海峽兩岸》,下期節目我們再見。

責編:劉一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