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瀵逛笉璧鳳紝鍙兘鏄綉緇滃師鍥犳垨鏃犳欏甸潰錛岃紼嶅悗灝濊瘯銆/h3>

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攀登新的制高點

 

CCTV.com  2009年08月14日 11:59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國土資源網  
專題:新中國成立60週年 共和國部長訪談錄

徐紹史在江蘇省海門市基本農田保護區現場查閱檔案。

徐紹史在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馬塘深部探礦區察看岩心樣本。

  夏日炎炎,擋不住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基層國土資源管理工作的真切牽掛。7月2日至7日,國土資源部部長、黨組書記、國家土地總督察徐紹史冒著高溫酷暑,帶著更好地服務於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心情,帶著主動推進國土資源管理制度改革創新的積極態度,帶著對基層國土資源管理實踐與創造的強烈關注,先後深入江蘇、山東兩個東部沿海經濟大省進行調研。

  短短6天時間,徐紹史一行在兩省開展了密集而有深度的調研、互動。在長江南北、黃海渤海之濱、黃河三角洲,在現代化氣息濃郁的城市和充滿田原風貌的鄉村,徐紹史一行與農民群眾、基層黨政領導、國土資源部門同志交流談心。其間,徐紹史會見了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省長羅志軍和山東省委書記姜異康、省長姜大明。江蘇省副省長李小敏、山東省副省長才利民陪同調研。徐紹史還應邀在江蘇省委中心組舉行的學習報告會上作專題報告。

  實踐出真知。對做好當前國土資源工作的認識,在深入實踐的調研中不斷深化和明晰。

  國土資源開發利用,主動融入區域發展戰略全局

  全國上下正在合力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江蘇、山東兩個沿海經濟發達省份是否走在前面,至關重要,這正是徐紹史一行的重點調研內容。

  一枝一葉總關情。徐紹史調研中時刻注意捕捉一些細微的變化:高速公路上的貨車比過去一段時間明顯增多,當地最新公佈的經濟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回暖,當地提出新的重大區域發展戰略。他為兩省經濟社會發展企穩向好的態勢備感振奮。

  應對危機,江蘇、山東兩省注重調結構、上水平、轉變發展方式,搶抓新的發展機遇,拓展新的發展空間。國土資源開發利用,正在融入區域發展戰略全局,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

  江蘇沿海地區發展規劃已獲國務院批准,其目標是建設成為我國重要的綜合交通樞紐,沿海新型的工業基地,重要的後備土地資源開發區,生態環境、人民生活富足的宜居區,成為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經濟增長極和輻射帶動能力強的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這個重要發展戰略,把國土資源特別是後備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放在一個突出位置上。

  7月2日,徐紹史一行來到擁有4550平方公里沿海灘塗的鹽城市。鹽城的沿海灘塗,佔江蘇省的67%,是全省最大、最具潛力的土地後備資源。海岸線總長582公里,佔全省的56%,擁有太平洋西海岸最大的灘塗濕地。鹽城也是全省最大的農副産品生産基地、最重要的棉花生産基地之一。在鹽城市所轄的大豐市豐東荒地開發項目現場,昔日高低不平的沿海灘塗,如今成了一望無垠的稻田。白鷺時而駐足田間,時而展翅飛翔。項目區總面積3萬多畝,新增耕地面積23148畝,畝産已達1300多斤,項目實施第二年後,年收益即達1400多萬元。

  看到集中連片的良田向遠處無限延伸,徐紹史喜上眉梢。他説,江蘇有這麼多後備資源,是好消息。國土資源開發利用要主動融入沿海地區發展戰略,精心組織實施好土地整理復墾和荒地開發,增加土地儲備總量,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山東省把建設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作為一項重要發展戰略。這項戰略將把區域發展和産業提升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優質資源富集的優勢,切實利用國際金融危機形成的倒逼機制,進一步調整優化産業結構,打造膠東半島高端産業聚集區。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加強産學研結合,著力發展高新技術産業,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産業,開闢新的發展空間。

  7月6日,徐紹史一行來到地處黃河三角洲中心的東營市。東營市依據區域總體功能定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及發展潛力,將東營港至廣利港之間的1200多平方公里的臨海區域,作為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示範區的集中突破區,集中規劃佈局臨港産業區、生態旅遊區、高效漁業畜牧區、高端産業區等。汽車沿著墾東防潮堤行駛,堤外是灘塗和大海,堤內有的是高效漁業養殖區,有的是大片新開發的耕地,有的是工礦業建設用地。東營市國土資源局局長郝吉虎介紹,在東營市中西部傳統農業區,適宜整理開發為耕地的後備資源約130萬畝,可凈增耕地90萬畝。

  徐紹史説,對新“長”出來的土地資源,同樣要科學合理地規劃好、開發利用好。

  持續深入的調研,國土資源管理工作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脈搏貼得更近、更準、更有效。徐紹史明確表示,要充分把握制度性資源,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融入區域發展戰略,做好國土資源工作意義重大,國土資源管理部門義不容辭。

  統籌科學布點,探索農村土地整治多樣化模式

  農民喜遷新居,整齊劃一的大片土地上,大型工程車正在緊張作業,將之恢復成各種配套設施齊全的耕地。調研期間,江蘇、山東的不少地方,正在抓緊推進農村土地整治。

  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後田社區,在全區率先實施舊村改造,新建居民樓34幢、18.6萬平方米,騰出舊村址200多畝。居民全部回遷,人均住房面積達50平方米。社區還對騰出的200多畝土地拓展地上、地下空間,地上是綜合性綠色文化廣場,地下為集啤酒博覽、特色餐飲、休閒娛樂、商業推介於一體的青島啤酒坊,作為青島啤酒節的分會場。社區將集體可支配財力的25%用於保障居民福利待遇。

  社區閱覽室裏,徐紹史與77歲的李滿先老人嘮起了家常。

  “老人家,你們家有幾口人,原來住的什麼房,現在分到幾套房?”

  “全家三口人,原來有6間平房,現在有兩套80平方米的樓房,條件好多了,燒的是天然氣,冬天也統一供應暖氣。”

  “平常花銷大不大?”

  “一年水電費開銷4000多元。村裏給辦了養老保險,我和老伴每年能拿2萬多元,夠用了。看病的錢村裏全部實報實銷。”

  徐紹史對城陽區委書記王魯明説,這種改造模式很好,要繼續探索“城中村”改造的多種模式,可以在城區範圍中保留一部分耕地,使之發揮獨特的生態效應。

  在江蘇調研時,徐紹史一行來到江陰市新橋鎮。這是全國率先實現“三集中”的鄉鎮。在鎮規劃展示館,工業集中區、生態農業區、商貿居住區,功能分佈井然有序。徐紹史來到綠園社區,這個社區建有48幢多層農民公寓、14幢小高層公寓。通過推進工業向園區集中、農民向城鎮集中、農業向生態園區集中的方式,新橋鎮至少可以節約土地2500多畝,建立起“工作在園區、居住在鎮區、生活在社區”的現代農村新模式。在綠園社區睦鄰中心,徐紹史停下腳步,與64歲的村民倪繼法熱情交談。當了解到老倪和老伴住著149平方米的寬敞樓房、每月有近2000元收入時,徐紹史連聲説“好”。

  徐紹史一行還深入兩省一些經濟實力並不十分領先的鄉鎮,了解其開展農村土地整治的做法。為避免將農村土地整治簡單地理解為農民“上樓”,徐紹史特意強調,要考慮到農村土地整治情況千差萬別。首先,各地應該區分大城市帶小農村、同等規模城市帶同等規模農村、小城市帶大農村等不同情況,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點,大力推進農村土地整治,進而為將來全面推行積累經驗。其次,要考慮整個地區工業化、城鎮化的大背景和動態發展規律,循序漸進地推進農村土地整治。第三,在推進過程中,要區分不同區域,特別注意保留廣大農村腹地的農耕文化特點和民風民俗。

  科學理性的思路與各地的首創精神結合在一起,必將帶來我國城鄉土地翻天覆地的變化。

  站在新的起點上,不斷深化和創新國土資源管理

  經濟形勢總體企穩向好,但基礎尚不穩固,不可預測的因素較多,國土資源需求仍呈剛性持續上升態勢。對此,徐紹史在調研中明確指出,要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工作準備,站在新的起點上,不斷深化和創新國土資源管理。

  7月5日下午,伴隨著《勘探隊之歌》的熟悉旋律,徐紹史一行來到地處萊州的山東省地礦局第六地質大隊馬塘深部探礦區。徐紹史與身著藍色工裝、繡著“英雄六隊”字樣的地質隊員們一一握手,聽取找礦成果介紹,察看新鑽取的岩心。近3年來,這支有著光榮傳統的功勳地質隊,在焦家成礦帶上,一年向國家提交一個特大型以上金礦。馬塘金礦項目詳查,近期即將結束野外工作。對傳統探礦理論和方法的創新,使焦家成礦帶呈現出良好的找礦前景,可望實現深部找礦重大突破。

  站在正在作業的鑽機前,徐紹史發表熱情洋溢的講話,他衷心祝福地質六隊在地質找礦上邁出更快步伐,同時希望這支隊伍加入到地質找礦改革發展大討論中來,認真地梳理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更好地思考和謀劃未來發展。

  如何延長地質工作鏈,也是徐紹史一行的重要調研內容。7月2日,徐紹史在江蘇調研的第一站是蘇錫常地面形變監控中心。從機場趕往監控中心的途中,徐紹史就向江蘇省國土資源廳副廳長劉聰詳細了解相關情況。如今,蘇錫常地區4917眼深井,經省政府批准保留了86眼特殊行業用井,其餘4831眼井全部實施了封填。地下開開採量由1995年的4.5億立方米下降到2005年的0.25億立方米,以第Ⅱ承壓含水層為代表的地下水位回升明顯。

  對江蘇地質調查院採用水準測量、GPS、INSAR、自動化四位一體的監測方法,徐紹史表示肯定並提出,要深入探討保護與開發的科學關係,在保護的同時,研究出科學利用地下水的方案,讓自然環境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他説,江蘇省地質工作程度比較高、基礎比較好,要用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加強地質資料的二次開發利用,提高地質工作效率。要不斷延伸地質工作鏈,開拓新的領域,儘快開展江蘇海岸帶環境地質工作。江蘇城市發達,開展城市地質工作非常必要,要充分利用好地質資料和數據,建立起三維地下地質空間結構,服務於城市發展。要探索開展農村地質工作,為實現農業現代化、發展現代農業提供技術支撐。

  新的技術手段,為基本農田保護注入強大的力量。南通市所轄的海門市,東瀕黃海、南倚長江。7月2日下午,徐紹史一行來到海門市三廠鎮新豐村。眼前一望無邊的耕地上,玉米已有一人多高,矮一點的是棉花、黃豆等,綠油油的葉子,長勢喜人。近年來,海門市先後投入近500萬元強化三廠鎮萬畝基本農田保護區建設,還將投入600萬元對其進行整理,實行永久性保護。徐紹史現場觀看了基本農田信息管理系統演示。他特意囑咐海門市國土資源局局長屈寶田,“要把這些基本農田保護好,真正做到‘以圖管地’!”

  在章丘市澇洼土地整理項目辛寨片調研時,市國土資源局局長耿桂森介紹,這個國家投資土地整理項目做到了“一見三不見”,“一見”是一方方100畝的良田筆直地伸展。“三不見”是渠道、電線和井泵。所有設施全部在地下鋪設,“出地率”大大提高到11%左右;降低了農民灌溉成本,畝均節省約20元。需要提水灌溉時,農民只要拿上一張磁卡,在田頭泵房裏的儀器前輕輕一刷,十幾秒時間就有汩汩的水流到自家地裏。看到這裡,徐紹史非常高興地説,辛集的做法告訴我們,土地整理工作還有進一步深化和提升的空間。

  聆聽這些話語,改革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會油然而生。

  在與兩省的省、市、縣、鄉四級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國家土地督察南京局、濟南局的同志們交談時,徐紹史一再強調,面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我們要積極主動服務、嚴格規範管理。在應對危機中,要勤於學習思考,勇於探索創新,善於總結規範,在危機中學習,在危機中提高,在危機中進步。化危為機,使國土資源管理工作有更大的進步,使整個國土資源事業有更大的發展。

  蘇魯之行結束了,但這次調研所引發的思考、所帶來的啟示沒有結束。在與各地豐富實踐的密集互動中,國土資源管理工作銳意深化改革的取向,越來越清晰地呈現出來。

  部法規司、調控司,國家土地督察南京局、濟南局,江西省地礦局主要負責人陪同調研。(王永紅 楊應奇 李國宏)

責編:魏宇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