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60年的華麗轉身:從農業大國到工業大國

 

CCTV.com  2009年08月14日 09:24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專題:經典中國 輝煌60年

  7月15日,數百家中外媒體的目光都聚焦在從上海飛往西安的一架飛機上。兩千多公里的飛行後,這架ARJ21支線飛機平穩降落在西安閻良機場。現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我國首架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渦扇支線噴氣客機,成功完成城際試飛。

  當天媒體關注點與其説是ARJ21支線飛機,不如説是要透過此次試飛,探出中國大飛機項目的進展情況。按照規劃,2014年,中國的大飛機將要進行試飛。這個在過去幾十年裏幾經反復的項目承載著中國人工業強國的夢想。

  在業界看來,中國重新啟動大飛機項目,不僅是為了在國際航空市場佔據一席之地,更重要的是希望通過大飛機的研發,帶動國家整體工業實力的升級。大型客機是目前世界上最複雜、技術含量極高的産品,被譽為“工業之花”。

  支撐這朵即將綻放的“工業之花”的背景是,中國用60年從一個傳統的農業大國轉變為工業大國。這一轉身,發達國家用了兩三百年。

  始終不渝的工業化目標

  2004年3月24日6時,隨著3聲巨響,瀋陽冶煉廠的3根百米高的煙囪轟然倒下,在場的不少老工人不禁潸然淚下。因為環境問題等諸多原因,在瀋陽鐵西區屹立了大半個世紀的瀋陽冶煉廠要遷走了。

  這3根煙囪曾經是遼寧人的驕傲。當時要是家裏有人在有煙囪的大工廠工作,全家都感到光榮。最讓人羨慕的場景是,上班鈴響後,穿著藍色工裝的工人們,拎著飯盒,潮水般涌進工廠。

  諸多的文學作品也描寫過中國人的工業情結:煙囪裏冒出的濃煙在文學作品中被讚美為“天空中美麗的水墨畫大牡丹”,一首經典的兒歌《小燕子》,也用“我們這裡蓋起了大工廠,裝上了新機器”的歌詞,描繪人們對工業化生活的嚮往。

  推翻了“三座大山”的中國人,迫切希望工業化的夢想能夠迅速變為現實。儘管當時中國的鋼産量只有15.8萬噸,不到世界鋼産量的千分之一;儘管當時全國只有500萬枚棉紡錠子,按當時的人口計算,全國平均每人只能分到大約7尺布,還不夠做一件短袖衫外加一個褲頭。

  在工業化夢想的支持下,從1953年開始,以第一個五年計劃中蘇聯援助建設的156項重點項目為核心,一場波瀾壯闊的工業化運動在中國全面展開。

  《人民日報》源源不斷傳遞出眾多振奮人心的中國“第一”:1952年,第一台蒸汽機車研製成功;1955年,第一輛拖拉機製造成功;1956年,第一款解放牌汽車開始批量生産;1958年,第一台黑白電視機研製成功;1961年,第一台1.2萬噸水壓機研製成功;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這一時期的建設,奠定了中國重工業發展的基礎,但對於超前發展的盲目樂觀,也埋下後來國民經濟比例失調的隱患。1958年,在狂熱情緒的驅使下,掀起了“全民大煉鋼鐵”運動。經濟發展被簡單化為工業發展;工業發展被簡單化為重工業發展;重工業發展被簡單化為只發展鋼鐵工業。

  大煉鋼鐵,並沒有加速中國工業化的進程,反而帶來了國民經濟的全面失衡和嚴重困難。直到1964年,國民經濟才恢復到正常水平。

  60年來,中國社會經歷了諸多變遷與曲折,但在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董志看來,國人對工業化、現代化的目標始終不渝。特別是粉碎“四人幫”以後,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思索,為什麼中國工業化的進程如此艱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帶來了工業發展的轉機,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開始被人們重視。中國通過經濟體制創新完成了工業化的初級階段;經濟建設的指導思想發生了重大轉變,開始對不適應生産力發展的經濟體制進行重大改革;從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提出,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以及企業內部的各項改革,工業生産得到進一步的合理組織。在此背景下,一條工業化的大道悄然鋪開。

  當年大煉鋼鐵時沒有實現的目標在1996年得以實現。那一年,中國鋼産量首次超過1億噸,成為世界第一産鋼大國。2008年,中國粗鋼産量突破5億噸,佔全球産量的近40%。中國鋼鐵業在世界鋼鐵業已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949年,中國原油産量只有l2萬噸。2008年,中國原油産量達到18972.8萬噸,是1949年的1500多倍。1959年,中國汽車産量只有1.6萬輛。2008年,中國汽車産量達到934.51萬輛。2009年第一季度,中國汽車銷量世界排名第一。

  與60年前煙囪就是工業化的概念相比,現在工業的門類已經五花八門,鋼鐵、石化、汽車等傳統行業早就不在話下,我們連遨遊太空的“神州七號”都能造。目前,我國工業産品産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種,成為名副其實的工業製造大國。

  工業已佔GDP半壁江山

  1978年至2008年的30年間,中國GDP實現了年均9.6%的增長率,支撐這個數據的是30年間工業年均11.98%的增長率。從這組數字來看,工業增長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強大的經濟引擎。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董志凱説,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體地位,可以從過去60年間三大産業各自貢獻的變化看出。

  1952年,第一産業佔GDP比重的一半,到了1980年,這個數字下降為30%,而彌補這個差距的正是第二産業。1980年,第二産業佔GDP的比率從1952年的20%上升到44.2%,到了2003年,第二産業佔GDP的比重已經超過一半。

  這個佔GDP半壁江山的數字説明,工業已經成為我國國民財富的主要來源,我國國民經濟結構已經實現從農業經濟為主體到工業經濟為主體的轉變。

  新中國成立初期,走的是一條趕超式的工業化道路,國家通過“剪刀差”政策,抽取農業剩餘,一定時期內加速了工業化的進程。但“剪刀差”從根本上違背價值規律,而且幅度過大、時間過長,給中國農業乃至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不良後果。所以,在實現工業化跨越後,中央政府提出,儘快縮小乃至取消“剪刀差”,用工業反哺農業。

  從財政實力來看,2004年,中國GDP總量達13萬億元,財政收入2.6萬億元,農業稅收只佔國家財政收入的1%左右,已經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實力。同年,中國提出要在5年內取消農業稅,徹底結束2000多年來農民繳納“皇糧國稅”的歷史。

  中國製造暢銷世界

  最近,美國記者薩拉邦吉爾尼的一篇文章《為什麼我家不再抵制中國貨》又一次引起全世界的關注。她説,儘管最近中國在召回寵物食品等産品,但她不會將中國産品全都掃地出門,因為2005年的那次嘗試讓她了解到,自己的生活與中國聯絡太緊密,離不開它。

  幾年前,這位美國記者在網絡上宣佈:她和她的家庭要過一年沒有“中國貨”的日子。一年之後,她用《沒有“中國製造”的一年:一個家庭在全球化經濟中的真實經歷》一書向世人説明:過沒有中國産品的生活,根本是不可能的。

  邦吉爾尼回憶説,那些不買中國貨的日子徹底打亂了他們的生活。無法滿足兒子想要中國製造的玩具劍和怪物卡車的願望;家裏電器壞了,修不了也換不了;兒子要買運動鞋,唯一的替代物是産自意大利的網球鞋,為此花了70美元,而中國生産的鞋只要15美元。

  如果日曆翻到幾十年前,不僅沒有“中國製造”,大多數日用品還被打上“洋”烙印。點燈用的煤油稱為“洋油”,火柴稱為“洋火”,釘子是“洋釘”,穿的除了土布之外,還有“洋布”,那時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洋貨”。

  即便到了改革開放之後、國內物質開始日漸豐富的時候,但凡有人出國,還是會想辦法帶回彩電、冰箱、錄像機等大件商品。可是,幾年間,事情在悄然改變:不經意間,出國帶回的東西已經打上“中國製造”的標誌。

  在專家的統計數字裏,中國早已是工業對外貿易大國。2008年出口總額為3092億美元,近30年來,輕工産品累計出口額接近兩萬億美元,競爭力大幅提升。自行車、縫紉機、電池、啤酒等100多種産品的産量居世界第一。家電、皮革、傢具、羽絨製品、陶瓷、自行車等産品佔國際市場份額的50%以上。而1980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僅為570億元人民幣。

  在對外貿易規模擴大的同時,中國貿易結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80年,中國的出口商品中,初級産品出口額佔出口商品總額的50.3%,工業製成品出口額佔出口總額的49.7%。而2000年以後,工業初級産品的出口比例已下降到10%以下。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工業的長足發展,歷史性地改變了中國産業競爭力的狀況,使整個世界感到震撼。

責編:許桂梅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