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朝聞天下):檔案,是記錄一個人成長經歷、受教育程度和獎懲等個人信息的重要文件,然而最新統計表明:目前沉睡在北京市各級人才機構檔案庫房、和當事人失去多年聯絡的檔案就有4萬多份,也就是俗稱的“死檔”、“棄檔”,那個曾被視為決定一個人前途和命運的“牛皮紙袋”,為何風光不再?來看記者的報道。
原來,周先生2002年畢業後先後換過兩三份工作,由於這些公司一直都沒有要求他提供檔案,所以,周先生將檔案存放在了人才中心,期間只交過一兩次託管費,後來就再也沒管過。經諮詢,周先生發現像他這樣超過5年不聯絡不繳費,檔案就會被解除託管關係,成為“死檔”。在採訪中,記者發現周先生的情況並不在少數。
在北京市最大的流動人員檔案存放中心 近600平米的庫房裏存放著16萬份的檔案,其中有6000多份都是沉睡五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死檔”。
據介紹,容易形成“死檔”的主要有四類人群:出國留學或移民人員、非公企業員工、異地求職人員以及大學畢業生等。
而檔案屢遭遺棄變為“死檔”,目前在全國都是困擾人才服務機構的一個普遍現象,業內分析人士指出:檔案作為計劃體制下的一種人員管理方式,在現在的市場經濟條件下,其功能正在逐步弱化,使用頻次也在減少。
同時,現在職場中人的就業方式更加靈活;用人單位的用人理念也在發生變化。隨著非公企業的增多,在錄用和管理員工時不再看重檔案裏的歷史描述,而是更加看重一個人的實際能力和工作表現。
在調查中記者還發現,也有一些大學生畢業後選擇創業或自謀職業,把檔案暫時留在了學校,後來因身在外地或遺忘等原因,沒有再回校辦理檔案轉移手續等到需要時才想起來去找;採訪中也有一部分經常跳槽的人認為,檔案轉移手續繁雜,而且放在人才中心每年要交一定的管理費,因此就選擇放在自己手裏。
相關鏈結:
責編: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