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朝聞天下):看到這,許多人可能會想了,這到天上走了一遭的瓜果蔬菜,是不是都是那麼大、那麼高産呢?太空産品肯定會貴嗎?聽聽專家的説法。
記者現場:這是我們在甘肅航天育種蔬菜基地看到最大的一個南瓜,先抱抱它,抱不住,工作人員説,從今年4月長到現在,它的直徑達到一米多,重達60公斤,到現在還在往大里長。
不僅是南瓜,我們在這裡還看到個頭很大的茄子、辣椒、絲瓜、葫蘆等。很多老百姓也認為,“大”是太空蔬菜留給他們的普遍印象。
專家解釋,所謂航天育種,並不是直接將農産品在宇宙中種植出來,而是把種子搭載到衛星上,在太空遨遊一圈、返回地面後再進行栽培。種子在宇宙中會受到高能粒子輻射、微重力等影響後,導致基因突變。這些有著特殊經歷的種子再被科學家種在地面,出來的果實形態不一,大小方圓不一。
再來看看太空茄子家族,這種正在培育的茄子個頭很袖珍,叫做珍珠茄子,這種茄子像佛手,而這個長的是不是很像香蕉呢?
隨著這些年航天農産品的逐漸普及,一些人看準了其中的商機。在甘肅,我們就看到以烹飪航天食品為由的餐廳。也有不少的遊客去那兒願意嘗鮮。
我們注意到,太空蔬菜價格也並沒有想象中那麼貴。一盤炒茄子20塊,一盤涼拌彩椒20塊。很多消費者對航天農産品的價格也有自己的心理預期。
專家説,通過航天搭載的方式進行種子培育僅僅只是一種途徑,和地面上其它的育種方式在本質上是殊途同歸。因此,消費者在選擇的時候,不要因為産品被貼上“航天”這個標簽而被迷惑,而是應該以價廉物美作為消費的標準。
曾經,河南某公司打著“種子上天,收成倍增”的旗號,宣稱他們的種子乘坐衛星或飛船上天后,能夠“結出巨大果實”。專家説,種子上天走一圈,只是完成“太空育種”的第一步罷了,下來之後,農業專家要對它們所發生的變化一一進行地面培育、篩選和驗證。
因此,一顆種子,從被“幸運搭載”晉級到“通過國家審定的太空種子”,最快也要5年左右的週期。以福建農科院為例,從1996年開始到現在,通過國家審定的航天雜交水稻品種僅僅只有4個。
相關鏈結:
責編: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