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com - ERROR

對不起,可能是網絡原因或無此頁面,請稍後嘗試。

本頁面3秒之後將帶您回到央視網首頁。

央視網 > 新聞社區 > 中國新聞 > 正文

定義你的瀏覽字號:

中國公民60年參政變遷:參與目的由情感走向理性

 

CCTV.com  2009年08月03日 17:35  進入復興論壇  來源:北京日報   

  政治參與是公民為表達或維護利益而進行的、影響政府決策的行為與過程,它是“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本質要求,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具體行為之一。新中國成立60年來,伴隨我國社會經濟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國公民政治參與也呈現出巨大的變化與發展。

  公民政治參與的動因由情感走向理性

  政治參與需要激情,但又不能為情感左右;有序、有效的政治參與,需要公民理性選擇和依法獨立判斷,只有理性的政治參與,才能真正促進國家穩定發展,僅憑情感參與政治,只會落入無序參與的泥潭。而無序參與只能葬送國家發展的良機,破壞現有的政治秩序,百弊而無一利。

  新中國成立初期,多數中國人帶著樸素感情參加各種社會生活,從心裏擁護黨、感謝政府,無論是選舉、還是參加其他政治活動,都是按“領導意思做”,不懷疑、不提出反對意見,甚至連補充意見也沒有,“完全同意”。依靠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忠誠,我國曾取得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輝煌成就,這也為我國社會主義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實踐證明,這種以忠誠替代價值判斷的情感政治,在短期內有用,但長期下去,後果危險!“文革”所演繹的“大民主”,用情感代替理性的政治參與,“播下去的是龍種,收穫的卻是跳蚤!”在政治參與中,情感用事,不僅不利於國家社會發展,而且也抑制了公民的判斷力,極易將公民參與引向邪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公民的法治意識、民主意識不斷增強,公民主體性不斷得到優化,越來越多的公民在政治參與時,根據法律、根據自己的價值判斷把握自己的行為,不為一時的情感影響,不盲目追尋自己不需要的目標,自主、理性地把握自己的表決權、參與權。在基層民主自治過程之中、在重大公共決策的徵求意見之中、在各種競爭性選舉之中,都能看到公民理性行為。

  公民政治參與方式日漸顯現出多層次、多樣性的發展趨勢

  公民政治參與形式,既與國家制度供給直接相關,也與公民參與能力與技巧相關,既與政治文化緊密相連,也與科技發展水平相連。當“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認識上升到國家制度層面時,“不斷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制度供給不斷具體時,公民政治參與的新渠道與新方式就不斷在政治實踐中創造與刷新。

  我們看到,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公民政治參與方式顯現出多層次、多樣性的發展趨勢:個體參與與群體參與並存、現實參與與虛擬參與同在、基層參與與高端參與共進、建設性參與與批判性參與相融。目前在基層,公民由不熟悉競爭性選舉到參與競爭性選舉,由投票時不會寫票到投票時能夠根據自己的判斷投下神聖的一票,由只是扮演投票者的角色,向自薦參與競選的轉變,由只知打市長熱線反映情況,到熟悉利用網絡反映更多人的呼聲,由“事不關己高高挂起”到自覺利用網絡監督公共權力運行,由寫書信反映民情民意,到開博客“曬”自己的政治觀點與主張……等等,當代中國公民政治參與的形式與渠道越來越豐富。各級領導者利用網絡與網民交流,“問計于網”,更是使得網絡參與成為眼下中國公民政治參與頗具影響力的載體。城市業主委員會、農民理事會等不斷出現的“草根組織”也為公民有序政治參與提供了良好的平臺,開拓了公民政治參與的新渠道。

  公民政治參與的內容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表面參與走向深度參與

  決定公民政治參與內容不斷深化需要兩個條件,即:一是政府相信公民參與公共決策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現代公共治理不可逾越的過程,二是公民參與過程中所表達出來的能力與想法能夠使政府決策更為科學、使政策執行更易達到預期目標。正是基於對這兩個條件認識的不斷深入,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內容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表面參與走向深度參與。

  越來越多的公民除了定期參加既有的活動,如參加基層選舉、關心國家大事、參與社區活動等之外,還自願參與地方各級人大的容許公民旁聽的各種會議,自願參加各級地方黨委和政府開展的“獻計獻策”活動。在2001年《婚姻法》的修訂、2005年《物權法(草案)》徵求意見、2006年的《個人所得稅法》的修訂等事關公民切身利益的法律討論中,不僅僅參加人數空前,更重要的是許多有建設性的意見得到了表達。近幾年“兩會”期間,千萬網民在網上參與國是,大量網民在網上針砭時弊,張揚正義,越來越多公民的網上虛擬行為走向政治參與的現實前臺,凸現出我國公民社會的成長和公民參與向縱深發展的趨勢。

  公民政治參與的目的由象徵走向實質

  公民參與不僅是體現民主形式的需要,更重要的民主實質的內在要求。在整個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過程中,民主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公民政治參與不僅僅具有象徵意義,更確切地説,是現實政治過程中“一切權力來自人民,必受人民制約”原則的外化;廣泛的公民政治參與是公共權力運行中的最大邊界,也是公共權力運行中忠誠老實的最好屏障。基層民主運行中顯現出來的“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力量,最能説明公民政治參與的正向作用,對國家制度建設産生了不少示範效應。雖然在我國,政治參與由象徵向實質的轉變是個漫長而艱巨的過程,但其方向不可更改!

  上述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四個新變化,顯示出我國政治體制不斷進步、科學的一面,它的包容性在擴展,它的整合力在提升;這些變化,顯示出我國公民主體性不斷豐富、自信的一面,它的法治意識、權利意識、責任意識隨著政治實踐的不斷推進達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些變化顯示出我國政治生態的不斷優化和我國政治文明不斷上升的一面。然而,由於社會發展向政治發展會不斷提出更多新要求,由於傳統政治文化根深蒂固的影響,我國現在的政治力量與結構的優化不可能一蹴而就,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與公民的良性互動,還面臨著許多困難與阻力:公民政治參與主觀願望與客觀效果還常常不一致、公民政治參與人群分佈的還非常不平衡、數字鴻溝還沒有消弭;公民利益表達與利益維護的不暢與網絡暴力的並存,當一部分公民痛快淋漓地行使權利時,如何保障另一部分公民權利,還沒有找到好的破解辦法;政府良好願望與公民需求間有時還有距離,公民有序政治參與的制度供給與政治資源開發尚有很大空間,公民政治參與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還存在諸多令人擔憂之處……要使我國公民政治參與的廣度、深度和效度有一個新的、好的發展,需要公民與政治家共同聯手,挖掘更多的政治資源、提供更多的制度供給、不斷探求,貢獻智慧與力量!(魏星河 作者為江西省委黨校公共管理部教授)

  相關鏈結:

責編:閆彬

1/1

相關熱詞搜索:

打印本頁 轉發 收藏 關閉 網民舉報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

用戶名: 密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