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時收集輿情反饋、了解公眾利益訴求,切實解決實際問題,為民謀利——比起出事後手忙腳亂地“危機公關”,這大概才是建設政府形象、提高公信力的正道
“老齡化嚴重,上海鼓勵生二胎”。
“上海否認鼓勵生二胎,稱不會出臺鼓勵性措施”。
同一件事,三天裏讀到兩條截然相反的消息,像一則故事的開篇和續集,帶著點兒峰迴路轉、一波三折的戲劇性。
網絡時代的媒體反應速度實在令人嘆服。有關“上海鼓勵生二胎”的消息由本地媒體見報,很快就有其他媒體以更突出的標題和位置轉載,更有網站第一時間做成專題,分析上海的老齡化狀況多麼嚴重、回溯中國人口生育政策的歷史。上海市計生委官員緊急澄清發言,才避免了誤解進一步“發酵”。
這並不是上海第一次遭遇有關公共政策變化傳聞的困擾。今年4月,該市就曾傳出要放開生二胎政策的消息,其源頭,原是一位有公職背景的專家在研討會上的發言,由媒體和網絡一放大,便成了公共政策重大變化的爆炸性新聞。上海“居轉戶”新政策發佈前後所經歷的媒體炒作和信息變形,也與此相近。
不止上海一地。事實上,這也是新的媒體時代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正在經歷的困擾和考驗。
也是在上周,人民網輿情監測室出爐的一份有關各地政府應對輿情能力的分析報告顯示,在成都“6 5”公交車燃燒案、杭州“5 7”交通肇事案、湖北石首“6 17”事件等近期焦點事件的應對方面,不少地方政府都在經歷著從惶然躲閃、被動應付,到積極處理、主動應對的艱難轉變。有些突發公共事件,如“6 5”公交車燃燒案,就因為政府迅速公佈權威信息,直面公眾疑惑,而保持了社會穩定,也維護了政府的公信力。另一些,卻因為相關部門甚至個別人的輕率、武斷言行,引發了更大範圍的公眾質疑和聲討。
經歷了非典以及近年的眾多突發事件,改變以往遇事一律對外“捂蓋子”、假裝什麼也沒發生的習慣,儘量做到坦誠、得體地應對媒體和公眾質問,是各地方、各部門已在努力學習和實踐的一種態度。有了這樣的立場,“危機公關”的技巧和能力,並不難獲得。
相關鏈結:
留言要注意語言文明,此間評論僅代表個人看法 查看留言